在当前特殊时期,中国园林博物馆“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断线”,推出“园林线上课堂”,持续推广科普教育。
为了让您宅在家里也可以享受一个人的专场展览,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线上观展,精选出30余个历年优秀展览,以VR虚拟展览和图文科普等多种形式,带您再次“回到展厅”,探寻园林历史文化脉络。
燕京八绝,即玉雕、牙雕、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金漆镶嵌、京绣、宫毯八大工艺门类。燕京八绝工艺精品多以花卉、建筑等园林要素为题材,常体现在园林殿堂厅馆陈设与装饰之中,尤以清代皇家园林为最,不但著录于陈设档案,而且多有经典藏品文物传世,是包括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等古典皇家园林原状陈列和展示不可缺失的内容,是园林价值与皇家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交融的熠熠光辉。
展览精选文物及典藏精品件,结合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从“燕京八绝”的历史源流入手,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典皇家园林的契合点,通过展示“燕京八绝”的材料、工艺特征、技法、应用等,反映其传承有序的精湛技艺,体现其在工艺领域追求精严完美的工匠精神,从而诠释“燕京八绝”与古典园林文化相辅相成的联系,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意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豪感。
景泰蓝太平有象摆件(当代)
长cm、宽cm、高cm
这个摆件每头鲤鱼造型的白象镶嵌玛瑙16颗,莲花造型的白象镶嵌玛瑙14颗,象身镶嵌绿松石10颗,木变石4颗;宝瓶底座镶嵌玛瑙石6颗,宝瓶上再以6颗玛瑙雕琢成万年青,瓶颈饰以6颗玛瑙石6颗绿松石。“太平有象”寓意国泰民安、永享太平。
师法自然皇苑镌刻——燕京八绝中的园林意蕴
中国园林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和创新性,其审美意蕴与燕京八绝的艺术创作融合紧密。园林中的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园林建筑等元素是燕京八绝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园林主题内容与燕京八绝艺术创作的结合不仅强化了文人诗情画意的园居文化内涵,也阐释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邃思考,更流露出传统艺术之间共通的审美智慧。燕京八绝艺术品在传统园林中广泛应用,尤其是皇家园居生活中随处都可感受到燕京八绝那精妙绝伦的技艺。
中国古人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认为“自然”是世上“最高之境界”,而“山水”则是自然万物中最稳定,人类接触最多的自然,又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人仕途顺遂时,“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仕途坎坷时,“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山水被视为“天然画本”,古人“以山水铭志,作人间清游”,在高山流水间“弹琴论道、抒发性灵”。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对山水进行了艺术概括,影响到后期的山水画创作,也丰富了燕京八绝等其他艺术形式创作的题材。
白玉耕读山子(清-)
长10cm、宽5cm、高14.6cm
白玉耕读山子大体为白玉质,局部有桔黄色玉皮,采用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随形巧雕,远山近景,层次分明,人物琢刻栩栩如生。
隋唐时期,出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念,“文人园林”渐成风尚,在咫尺之地再造乾坤,园中的景物表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影响了其后的古典园林发展方向。“燕京八绝”的创作殊途同归,作品当中不乏山水楼阁纹饰等园林要素的运用,“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在方寸之物上寄托自己的情思。
青山秀水,花卉灵木,鸟兽游鱼,亭台楼阁,这些园林中的精粹由匠人移植于燕京八绝器物之上,使之得以蕴含自然之灵秀,与园林之景相得益彰。
京绣博古图(清末、民国)
长65cm、宽33.5cm
京绣博古图绣片绣有博古纹,将古器物与花卉相组合,成为代表文人雅士生活情调的典型,图案寓意博古通今、崇尚儒雅。
园林陈设、家具及内檐装修等居园要素是园林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花一瓶,一炉一钟,均以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体现着中国古人的诗意栖居理想。
纵观燕京八绝艺术发展史,其灿烂辉煌的成就与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的繁盛休戚相关。清宫档案中有大量燕京八绝工艺品作为皇家园林陈设之用的记载,涉及景泰蓝、玉器、雕漆、花丝镶嵌和金漆镶嵌。
景泰蓝玉石花果纹盆景(现代)
长61cm、宽46cm、高81cm(上);长58cm、宽46cm、高81cm(下)
景泰蓝玉石花果纹盆景的花盆为景泰蓝工艺,纯天然玉石石榴花果树,宛如一盆金玉满堂盆景,寓意富贵吉祥。
溯古源今方寸匠心——燕京八绝的历史与工艺
北京自元代起便汇集了各地能工巧匠为皇室服务。燕京八绝在明代已初具规模,至清代盛极一时,是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陈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燕京八绝用料珍奇、选材考究,技艺精湛,造型雍容,是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并升华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滋养的结晶,在精雕细作中展现匠人智慧与情感。
作为皇家御用珍品,燕京八绝工艺品多出现在殿堂、厅馆、室内陈设或装饰中,成为园林价值与皇家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雕
君子以玉比德的思想与传统园林山水审美关系密切。元代设“磨玉局”制作玉雕。明中期,民间玉雕业蓬勃发展,形成“南玉”、“北玉”两个派别。“北玉”以北京为中心,并以雄浑庄严的气韵与俏色巧雕的设计闻名。工艺过程分“议、绘、琢、光”四阶段,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
清乾隆时期北京玉雕工艺达到高峰,历史档案中可见颐和园中陈设玉雕的记载。玉雕作品不论是在室内陈设,还是陈设于室外庭院,都与幽静恬适的皇家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明四足白玉鼎(明年-年)
长13.6cm、宽8.1cm、高13cm
明四足白玉鼎为白玉质,长方形,六出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技法,四面饰兽面纹。此器仿《西清古鑑》周代错金银青铜鼎而造,并配以木座和玉顶木盖,是明代仿青铜器之佳作。
牙雕
中国象牙雕刻历史悠久。北京地区最早的象牙雕刻品是房山琉璃河镇黄土坡战国墓中出土的象牙梳子。牙雕在明清时逐渐形成京城“宫廷牙雕”的工艺特色,清代达到鼎盛期,成为具北京特色的牙雕工艺。
北京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虫草见长,这些元素有典型的园林意趣,还有专门以园居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清末至民国初期,牙雕工艺流入民间。90年代以后,国家禁止象牙制品交易,渐由其它动物牙代替象牙雕刻,牙雕业日渐式微。
牙雕《文苑图》(现代)
长22cm、宽10cm、高9cm
牙雕《文苑图》以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的《文苑图》为创作底本,借鉴卷轴画的构图法表现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情景。采用牙雕工艺雕有五位文人及一位书童,或观看画卷,或执笔待写。背景刻有一颗古松,盘根错节、苍劲有力。整件作品古色古香,充盈着浓艳、雅致的文人气氛。
景泰蓝
景泰蓝被称作铜胎掐丝珐琅,约在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明景泰年间,工艺娴熟,称为“景泰御前珐琅”。“景泰蓝”称谓最早见于晚清文献《匋雅》。在清代景泰蓝工艺发展迅猛,康熙时设珐琅作,烧造珐琅器。
清宫档案中记载清漪园(颐和园)陈设有铜掐丝珐琅,且在乾隆时陈设的“景泰蓝”数量最多。清中叶后,景泰蓝工艺逐渐没落。民国时期,景泰蓝开始走入民间。
景泰蓝墨地八宝纹海棠瓶(清-年)
腹径20cm、高38.5cm
景泰蓝墨地八宝纹海棠瓶为铜胎,海棠器型,撇口,短颈,圆腹,采用景泰蓝工艺掐丝墨地八宝纹。
雕漆
我国雕漆工艺可追溯到唐代。雕漆在宋元时兴起并繁荣发展;明代进入成熟期,以永乐、宣德两世最为繁盛。清代雕漆以宮廷造办处为中心,康、雍、乾时期进入全盛期,历史档案中有很多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雕漆陈设的相关记载。
雕漆作品的艺术形式主要分为“浑圆光润,藏锋清楚”的宋元风格和“细腻纤巧,精雕细刻”明清风格,山水园林内容则是雕漆作品创作的重要题材。民国时期,北京偶有继古斋、德诚局和浦润斋等几家作坊制作雕漆。
雕漆铜胎《木兰从军》瓶(现代)
长49cm、宽42cm、高82cm
雕漆铜胎《木兰从军》瓶为仿青铜器造型,铜胎,瓶体光漆二百五十道,瓶身分为两正两侧,在瓶臂、瓶肚的“开光”内,采用剔红工艺雕刻“木兰坐织”、“替父从军”、“冬夜巡营”、“饮马黄河”、“班师回朝”、“巾帼本色”等8幅图像,还原辽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结合。该技艺在唐宋时逐渐自成体系,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堆、垒、织、编、掐、填、嵌、錾等技法俱全,尤其是编织和堆垒技术纯熟。
清代,花丝镶嵌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皇家园林中陈设的插屏等采用了花丝镶嵌工艺,凸显了皇家园林的不凡气派。民国时期,花丝镶嵌工艺散落民间,并开始兴旺。20世纪50年代,拔丝、花丝、镶嵌等工序被合称“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点翠花钿(清-年)
长16cm、宽16cm、高6cm
花丝镶嵌点翠花钿为铜制胎体,运用传统点翠工艺,制作极其精细。
金漆镶嵌
北京金漆镶嵌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大都城设油漆局,开创软螺钿工艺。明代设“果园厂”,金漆镶嵌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设立“造办处”,髹[xiū]漆技术达到巅峰,漆器多见于皇家园林陈设,著录于陈设档案。清朝灭亡使漆器从宫廷走向民间。
年,分散民间的18家漆作坊联合建“北京金漆镶嵌厂”,“金漆镶嵌”是古籍中“金漆”与北京漆器擅长的“镶嵌”工艺的合称。从此,“金漆镶嵌”成为“燕京八绝”之一。
金漆镶嵌黄花梨黑漆螺钿砚屏(清-年)
长14cm、宽10cm、高27cm
金漆镶嵌黄花梨黑漆螺钿砚屏为黄花梨框,屏心通体髹黑漆,用彩色螺壳与海贝制成花鸟等图案。
京绣
京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宫廷刺绣,多专用于宫廷服饰,故又称作“宫廷绣”。辽代设绣院,绣品主要供帝王、侯爵服饰之用。明永乐年间开始称为“京绣”,且其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鲜明。
清代宫廷绣更加兴旺,特别是光绪年间名扬海内外,同时京绣开始走出宫廷,形成宫绣、民间绣、剧装绣三大类别。清末北京涌现了许多绣坊,传承宫廷绣的基础上,图案内容更加民俗化,中国传统花卉、庭院婴戏等园林内容仍是重要的创作主题。
京绣红缎团花纹上衣(清晚期)
长cm、高69cm
这件上衣使用红色素缎面料,工艺为京绣。图案主体是团花纹样,寓意富贵吉祥。
宫毯
北京宫毯,即官坊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元朝设毡毯织做所生产官坊毯。明朝,皇室织毯机构为“涤作”。清代宫毯由京师御用地毯作坊与新疆、宁夏、青海等地专为皇室织毯作坊共同管理监造。
雍正年间(-),宁夏毯融入宫廷图案,形成“北京”样式,“北京式”地毯最早专供宫廷,遂有“宫毯”之称。咸丰年间,京城地毯开始逐渐繁荣,并始入民间。民国初年,北京已成为中国地毯的主要产区之一。
《中国龙》盘金毯(当代)
长61cm、宽61cm(镜框尺寸)
这件盘金毯采用独特的盘金工艺,精湛的编织技艺,和地毯独有的片剪绝活使中央团龙好似呼之欲出,立体感强,极为精美。
薪火相传匠心汝成——燕京八绝的文化传承
“燕京八绝”不仅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瑰宝。虽几经坎坷,甚至曾一度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但它仍深植于华夏千年文明的厚重文化土壤之中,与绵延千年的古典园林文化相伴相生,得以薪火不息。
香山勤政殿在80年代重建时,其内檐装修仍沿用燕京八绝传统技艺。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燕京八绝”作品多次作为国礼登上国际交流的舞台,不仅如此,在古典园林等文化遗产保护中,燕京八绝也成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各方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燕京八绝”正以多元化传承方式和蓬勃发展态势走向未来。
燕京八绝是我国灿烂文明和中华民族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其反映的题材多有各种园林要素,同时又被广泛用于园林的装饰。中国园林历来以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为愿景,因此燕京八绝的形成发展始终与中国园林艺术相谐相生,留下了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启迪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传统园林和“燕京八绝”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必将开启更加璀璨的新篇章!
“园林线上课堂”将推出更多形式丰富的优质科普,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大家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了解璀璨瑰丽的园林历史文化、艺术、生态和科技。美的园林,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