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注青岛馆陶路上的老站房,藏着多少鲜为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权威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今天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最初是用来存放战利品的缪斯神庙,到现在已经是人类文明和自然历史的集合地。

人们去博物馆,能够直观感受我们的来路,也会默默思考我们的归处。

上车吧,踏入每一座缪斯神庙,和每块神圣的地砖肌肤相亲。

名片

道路交通博物馆

地点

山东青岛

特色

展现中国道路运输变迁史

惊喜

还可以餐饮、住宿,主打异域风情

道路交通博物馆由交运集团(青岛)兴建,位于年形成的中国最早汽车站雏形——馆陶路汽车站旧址。展厅面积平方米,精美展品件,登记可移动文物件,是中国首个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

从以车、马、驿站为主的扬沙古道,发展到星罗棋布的现代交通,交通工具的变革,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痕迹。年9月,道路交通博物馆落户山东省青岛市馆陶路,几百件馆藏珍品结合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在道路交通发展史上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1最早的汽车站

汽车成为中国城市的营业用交通运输工具,始于年。这一年,德商经营的费·理查德号商行在山东青岛开办了由市区到崂山柳树台的短途客运。

为方便居住在皇帝街(今馆陶路)北段原德国海员高级公寓的德国乘客以及周边的中国乘客,于年7月将发车地点延伸至德国海员高级公寓北侧。起初的汽车站是没有建筑的,只是在路边竖有牌子用来候车。候车带来了商业,这里成为乘客的集散地,渐渐有了汽车站的雏形,馆陶路汽车站便这样诞生了。

青岛馆陶路

德占青岛时期的馆陶路43号德国高级海员公寓

这是青岛第一个汽车站,也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站之一。从地理位置看,其与前海栈桥和行政区(总督府)距离适中,与大港火车站、大港码头也比较近,因而成为交通枢纽。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布局非常合理。

解放前,馆陶路汽车站已形成规模,也吸引了不少汽车公司进驻。馆陶路汽车站有大华、龙丰、交通三家汽车运输公司。馆陶路临街有一排房子,设有售票窗口,停车场能停放40多辆汽车。

作为较早一批开埠的城市之一,青岛海上客运也很发达,从青岛坐海轮可到达上海、东北、江浙、广东、福建一带。馆陶路汽车站临近青岛大港,青岛及周边旅客远距离出行时只要走几步就可换乘客轮,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零距离换乘”。

2怀才不遇的“老爷车”

走进道路交通博物馆,迎面一辆两排黑色车厢、铜质车灯、两轴四轮的敞篷古典汽车便抢先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按照1∶1比例复制的最早一批引入中国的汽车

就车外观来看,说它是辆汽车倒不如说是辆古代四轮马车,只不过驱动不需要马,而是配置了10马力的横置式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为19公里。车子采用两排三座布局,只有一个驾驶席和两个后座,敞开式木质车厢上方有一个围缀有黄色穗带的车篷,更像是春秋战国时代车辇上的华盖。铜质的车灯配上由实心轮胎包裹的黄色的木质车轮,一股贵族气息扑面而来。

这辆十分“拉风”的“老爷车”是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最早一批引入中国的汽车。原型存放于北京颐和园,是现存最早的汽车之一,被人们称为“中华第一车”。据记载,在清朝慈禧太后举行寿诞时,为了讨好这位“老佛爷”,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给慈禧送了一份时髦大礼,让老太太开了个“洋荤”,这个礼物就是这辆杜里埃牌黑色敞篷老爷车。

其实关于这辆慈禧座驾,还发生了种种趣闻。当时慈禧收到礼物非常高兴,命令会开车的太监驾车行驶。因为封建社会尊卑地位悬殊,所以太后命令太监跪着开车,由于司机操控不便,车辆险些发生危险,慈禧因此下令将老爷车放在颐和园,由太监、宫女拉车,供她游园乘坐。

民国时期的汽车驾驶学业及格证书

另外一个流传的版本是,慈禧考虑到汽车虽然方便快捷,但汽车零配件、燃料等物料都依赖进口,并且会对传统马车及人力车等运输行业造成冲击,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她拒绝使用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

3运送“碑心石”的光荣

在博物馆第二站展区,摆放着发黄陈旧、布满泥垢的枕木、铁轨、千斤顶等工具,向游客诉说着一段艰辛困难、却也无比光荣的运输历史。

年,青岛浮山花岗岩入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青岛市政府成立了由多家单位组成的大石料搬运委员会,承担运送任务。

年8月10日,大石料启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道路运输约有一半左右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完成的。但整块石料重达吨,要进行搬运作业谈何容易。碑心石搬运任务亲历者马承彬老人回忆道:“起重工人们运用枕木、千斤顶、吊钩等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等方式,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才将碑心石从浮山石料厂运到孟庄路火车站,装车后运往北京。”其困难显而易见,其艰辛可想而知。

碑心石的运输同样得到了青岛人民的支持。碑心石运输时,工人踏毁农田中的青苗。王家麦岛、徐家麦岛的徐垣琢、徐贤玉等人坚决不要赔偿,并称道:“运石料是为了给烈士们建碑,这是光荣的事,大家绝不能要政府的钱。”

碑心石搬运工人合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年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如今也已垂垂老矣,天安门广场的那块纪念碑仍巍然屹立,永垂不朽。青岛人历尽艰辛运送碑心石的过程,也为青岛道路运输发展史平添了一段佳话。

韩璐张雅凌

馆长日记

博物馆是记载历史的“课本”

年,我14岁,初中没有毕业就进入交运集团(青岛)工作,踏入了道路交通行业,从最普通的修理工岗位做起,到集团公司机关做勤务员、机要员等。目前在交运集团文化传媒公司,负责道路交通博物馆建设运营工作。

根据集团的要求和部署,怀着对交运文化、交通文化、青岛历史文化的热爱,年,我和同事们开始筹建道路交通博物馆。

馆内藏品

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凌晨4点去北京潘家园市场为博物馆寻找古代交通展品,在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汇报建馆方案,拜访原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副部长王展意等老领导征求建馆的意见和建议……筹建期间,我们先后赴京沪等多地拜访行业前辈、搜集展品、探寻行业发展脉络。我还以个人名义,向博物馆捐赠了件藏品,我的同事们也纷纷捐赠大批藏品,一起丰富了博物馆馆藏,用行动支持建馆。

终于,艰辛的劳动换来了美好的结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年,青岛诞生了全国唯一一个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运营5年来,道路交通博物馆接待了70万人次的游客。

游客参观道博交通博物馆

博物馆是记载历史的“课本”,很多人对道路交通行业不甚了解。在博物馆内,游客们可以看到古代交通、中国最早汽车站、“中华第一车”等历史痕迹,慢慢会对我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交通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是我们对整个行业作出的一份小小贡献。

对于博物馆的未来,我想,路就在我们脚下。初心不忘,我们将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继续运营好这个博物馆,继续讲述我们道路交通行业的历史和文化。

道路交通博物馆馆长

刘增平

责编|李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