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春天繁花似锦的花卉中,海棠也是一个大家族,在四月份的中下旬,它们粉红似霞的花朵把古都北京点缀得格外绚丽。近年来,随着北京绿化的不断改善,北京城形成了多处极具代表性的海棠观赏地,一处是北海公园西门,大道两旁有两排已几十年的大西府海棠树,形成“海棠大道”。另一处是元大都遗址的小月河两岸种植了余株海棠树,这片景观题为“海棠花溪”,它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海棠园。邓伟摄资料图在很多资料中,把海棠分为“四品”:西府、垂丝、贴梗和木瓜。海棠四品虽各有千秋,但人们公认以西府海棠为最,因西府海棠的花最香,故有“香海棠”之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海棠是木本花卉,它和草本的秋海棠不同,它们虽为同名,但不是同科同属。海棠自古就是我国的名花,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的海棠诗作。唐代贾耽著《花谱》一书中称“解语花”(即海棠)为“花中神仙”,这也成为海棠的代名词。海棠原产于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等地。古时四川的海棠最著名,有“天下奇绝”之称。唐代薛能的《海棠》这样写:“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明代《群芳谱》中也这样记载:“海棠胜于蜀,而秦中次之”。随着海棠种植范围的扩大,海棠成为文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宋代大诗人陆游有海棠诗,诗云:“横陈锦障阑干外,尽吸红云酒盏中。”海棠很早就为皇宫之物,如喜爱海棠的宋真宗就有《海棠》一诗,其中有几句:“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在这些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要数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不乏古海棠树,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什刹海北岸、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清代海棠树。这里原是清光绪年间醇亲王奕譞的王府,再早是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这两棵海棠为醇亲王府时的遗物。另外,在宣外虎坊桥东北的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故居有两棵名木,一棵为紫藤,另一棵便是海棠。在北京城的名人故居里常见海棠,如郭沫若故居的四合院中,其正房前就是两棵大西府海棠树。郭老的故乡四川乐山是海棠之乡,他日夜和海棠相伴,有思念故乡之情。梅兰芳故居的里院有四棵树,其正房前是两棵高大的柿子树,东南角和西北角是两棵大西府海棠树。这些西府海棠在其花盛开时,粉红如霞,将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点缀得格外绚丽。海棠也是寺庙内主要种植的花木之一,潭柘寺、法源寺、法华寺等寺庙都有古海棠。明代时,在南城左安门外的韦公寺有两棵著名的海棠,它们为“京师七奇树”之一。西山大觉寺的大殿南侧有两棵西府海棠,东边的一棵应是清乾隆年间所植,因它的树干比纪晓岚故居的海棠还粗。清代时,法华寺海棠院的海棠很著名,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寺之西偏(北)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因法华寺和东华门很近,所以朝中喜欢诗词书画的官员下朝后喜欢到寺内的海棠院小憩,海棠院逐渐成为朝中官员和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甲午前后,一些对时局不满的官员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在这里定期讲演政局,讨论时事,“颇有清流之日,诸公自居东林党人也”。时间一久,朝廷发现,海棠院的聚会也就散了。颐和园的仁寿殿等处有几棵清代的古海棠,这是当年慈禧为了显示皇家的“玉堂富贵”下旨和玉兰、牡丹、桂花一起种植的。只不过桂花在北方因不能露天种植,故盆栽桶养,冬天入室。当然紫禁城御花园里也少不了海棠,绛雪轩前有几株古海棠,乾隆还写有海棠诗,诗云:“丹砂炼就笑颜微,开处春巡恰乍归。暇日高轩成小立,东风绛雪未酣霏……”在海棠文化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红楼梦》里写的“海棠诗社”,诗社由探春发起,主要成员有黛玉、宝钗、李纨、宝玉等人。贾宝玉住的怡红院东边是西府海棠,西边是一棵芭蕉,这就是红学家们称为的“一蕉一棠”,海棠的花是粉红色,芭蕉的大叶是绿色,故为“怡红快绿”。北京南城大观园的怡红院里就有“一蕉一棠”的景观。另外,因有人将恭王府比作大观园的怡红院,恭王府的后罩楼在复建时,也在楼前种了几棵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