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颐和园文昌阁与古代文治思想文旅北京 [复制链接]

1#
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颐和园中有一座不同寻常的建筑——“文昌阁”,这座“文昌阁”究竟有何特殊意义?它又为何出现在皇家园林中呢?今天,文旅君便带您一探究竟~昆明湖东堤文昌阁提起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可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清波潋滟的湖光佳景、金碧辉煌的楼阁亭台、花木扶疏的松荫柳径。乾隆皇帝徜徉于万寿山昆明湖之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诗句。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最后一座大型宫苑,颐和园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颐和园里的很多建筑都具有特殊意义,其中就包括“文昌阁”。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是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年间,城基上原为三层楼阁,光绪年间改建为二层。文昌帝君是何方神圣那么,文昌帝君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实际上,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的人。中国民间普遍认为,文昌帝君的原型是张亚子,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李白、范仲淹、包拯也是文昌帝君。▲文昌阁旧影现文昌阁阁内一层北侧有须弥座,上坐文昌帝君铜像,坐北朝南。文昌帝君头戴文昌冠,身穿蟒袍,腰束玉带,体态雄伟。在文昌帝君两侧各肃立一童子像。●一侧为天聋,民间俗称“能言者不能知”;●另一侧为地哑,民间俗称为“能知者不能言”。西侧为文昌帝君的坐骑铜特。铜特长着驴面、骡身、马耳、牛蹄,俗称铜骡子。天聋、地哑、铜特是文昌帝君的三个帮手。文昌阁与“崇尚文治”思想在皇家园林的原始设计中,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东面的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辅政的寓意。▲修葺一新的文昌院中国古代“崇文”之风由来已久,宋代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普遍共识。究其原因,是中国自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现象十分严重,武将拥兵自重,往往自立。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此情况下崭露头角,他在后周担任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宋代周。赵匡胤本人对藩镇割据和军将掌握军事大权对皇权造成的威胁有深刻的感受,藩镇割据使得战乱不断,社会经济、文化等遭到严重破坏,他认识到要想使社会重获安宁,就必须消灭藩镇割据,将军将的兵权收回中央。●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军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依靠的军事力量,使节度使成为虚衔。●继而加强禁军,取消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重要禁军职位,由三衙分掌禁军领兵权。●实行将兵分离,不让武将充任枢密院长官,规定武将不能参与最高军事机密。●武将见同级文官必须揖让执礼,从而抑制了武将的社会地位。同时,朝廷扩大仕途,取消释褐试,一中进士立刻做官,让更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取士不论门第,这使民间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民间意识到通过科举可以改变社会地位,遂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并使文昌帝君的崇拜广泛在民间流行。元、明、清三朝继续重用文人,从而减少了内部的反叛,特别到了清乾隆年间,中国的文官官僚集团已经十分成熟。乾隆皇帝为了笼络文官官僚集团,消除他们对清王朝的反叛思想,对他们加以礼敬、重视、培养。因此,最高统治者在皇家园林中修建文昌阁也就不足为奇了。颐和园中的文昌阁既是巩固皇权的手段也是中国古代“崇尚文治”的具体表现今天的“且听北京”就为您讲述到这里下期再见-END-内容来源:“史志北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