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彭总入住吴家花园,仍心系农民群众,回京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www.bdfyy999.com/

曹阿瞒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不知此种志向不过“万中得一”,多数暮年壮士只能如廉颇一般,空叹一声“尚能饭否”。

年岁增长是人力不可抵抗之因素,但只在其一。其二则与人心相关。

年年中,在庐山召开了一场会议。会议上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该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即被迫离开了中南海和中央组织,住到一处名叫“吴家花园”的偏僻所,自此他的人生宛如转了一个大弯,开始了和从前截然相反的历程。

那么,搬到吴家花园后的他,都经历了什么?

01,卸甲归田园:老将不愿就此言服输

年9月底,已收到“搬家”通知的彭德怀与工作人员一起收拾了自己在中南海永福堂存放了7年有余的家当物什:

家具、器物不能带走,必须全部上交;依旧崭新的蔚蓝色元帅制服和一生荣誉徽章也要上交;何香凝亲自绘制赠予他的那幅《猛虎图》在彭德怀的严声制止中亦成为了上交物品之一……

警卫员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及堆放在地面的书籍及几件换洗衣裳,有些苦恼地问老上司:“您全都交上去了,穿什么呀?”

彭德怀轻叹一声,没有应话。其实他又何尝愿意把那些自己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家伙”留下来?

可他着实不愿意让“野心家”、“阴谋家”等词语与历史荣誉“搅合”在一块,只得让它们继续待在它们该待的位置。

临出门前,彭德怀独自一人走到一个保险柜前,拿出一块陈旧的银元和一枚红星奖章,余下一柄老枪和一本资料仍放原处。

然后他紧紧握着手中的东西,头也不回地坐上汽车。

熟悉的风景从眼前倒退,就像电影最常用的回忆手法,一页一页闪过,又一页一页消失……彭德怀不愿再看,轻轻合上双眸。直至汽车抵达吴家花园,他被随行人轻声叫醒。

吴家花园在首都西郊,临近颐和园。可别看它的名字好听,实则那里就是一片荒芜土地,唯有一座供彭德怀居住的小楼孤独伫立在天地间。

房间亦比不上昔日园林的奢华,只有一套沙发并几张凳子,墙面上悬挂两张地图,看起来实在不像卸甲归田的将军所居住的。

但彭德怀没有资格“嫌弃”,他的性格也不允许他“挑剔”。他和警卫员在空旷的院子里种下些许蔬菜和瓜果,又挖了一个浅浅的池塘养鱼。

刘子正是中央党校常委,由于彭德怀明面上是“自修马克思”,故而他会定期到吴家花园探望。

他说:“我每一次去,彭老都在地里干活,久而久之,我也不再闲着,会和他一起挽起袖子锄地。”然而地和蔬菜瓜果并非种不完的,闲暇时候,彭德怀也会为自己如今这般地步而感到愤懑与忧伤。

彼时的他,最信任的人莫过于他的侄女彭钢。有一回,彭钢跟着伯伯在田里忙碌,正当她准备再给鱼儿撒些鱼食时,一直沉默的彭德怀开口了:

“你说,鱼死了,骨头能化作肥料,那人死了呢?等我以后不在了,你把我的骨灰埋在这里吧,再在上面种一棵苹果树,就当是我‘请’你吃大苹果。”

彭钢的心情瞬间低落下来,她不想应和伯伯,也不敢去想伯伯的以后。不过,彭钢明显低估了她的伯伯。

因为,彭德怀是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将军,即便卸甲归田,骨子中也依然藏着一股“坚韧”,他不愿这般轻易“服输”。

02,心系旧故土:他想帮农民再做点事

吴家花园的附近零散居住着些许农户,闲不住的彭德怀常常到他们所在的村落走走,和农民们聊聊收成、工分和生活困难等等。偶尔,他也会把生产队成员叫到自己家里,让他们跟自己一起看电视。

谁家的老人离世,彭德怀会亲临吊唁;谁家的亲属得了重病,他叫警卫员把医生接过来;农户穷,装不起电灯,彭德怀亲自出钱帮他们改善生活环境……

渐渐地,大家都和这位昔日叱咤战场的大将军熟悉起来,开始亲切地喊他“彭老”。而彭德怀自己则因近距离了解了基层人民的生活,愈加想要出去转转,多看看其他地方的基层人民。

他把这个念头多次袒露给刘子正,再通过刘子正上报中央。

年底,中央批准了彭德怀回湖南的请求。隆冬时节、滴水成冰,山路非常难行,可彭德怀未有惧怕,花费了50余天的时间,深入老家湘潭的农村调查,给当地基层干部和百姓皆留下深刻印象。

那年12月中,絮雪飞扬的傍晚,彭德怀在湘潭锰矿招待所见了湘潭报社的记者戴鼎。他问戴鼎那些围在锰矿周边的木桩是做什么用的。不甚了解情况的戴鼎猜测:“充当围墙吧。”

彭德怀沉默了片刻,说了句:“用这么多木头当围墙,太浪费了。”

戴鼎尴尬笑笑,一时不知该接什么话。

所幸彭德怀也不是要他回答,复自言续道:“土改后,农民都把心思花在田地上,少有人改建房屋。我在乌石乡见多数农民睡不好、住不好,这些木头何不拿去给他们修补、修建房屋?农民的苦,是最该考虑的啊!”

话罢,他抬头凝视苍茫山峰片刻,摇了摇头,又和戴鼎聊了几句大兵团作战等内容,直至戴鼎提醒他“天寒”,方叹息着回屋子继续埋首整理资料和记录。

次日一早,彭德怀又去了鹤岭大队。等到听完大队汇报,他要求大队长把年到年的所有变化情况、粮食生产收入、人口统计等等资料皆对比一下,从中找到生产中隐藏的问题。

会后,彭德怀语气凝重地叮嘱他们:一定要牢记说的“关心群众的生活、注意工作的方法”。

他的午饭是在大队食堂解决的,某位大队干部见他只吃红薯,急忙劝他别这样,彭德怀笑笑:“这样的餐,我在北京可吃不到的。”

下午,彭德怀去了副业加工厂,问相关负责人那种老旧的榨油工具怎么不换掉?负责人告诉彭德怀,他们有一台黄谷式打米机,但湘潭锰矿把电线剪断了,就用不了了。

彭德怀当即表示晚上与他一起去湘潭锰矿询问。次日一早,锰矿的工作人员就给副业加工厂打了电话,保证马上接通电线,把碾子改成电动机器。

在鹤岭大队停留期间,彭德怀“故态重萌”,又开始到农户家拜访。走至一间临近池塘的屋子时,正巧路过他们家厨房,彭德怀征求主人同意,进去看了看。

大锅的盖子掀开,里面是一锅黑绿色的糊糊,警卫员景希珍从未见过这种食物,好奇地挖了一点点品尝。彭德怀问他味道怎样?景希珍回味了一下,答:“有点草的苦味,应是姜汤。”

但他无法分辨原材料是什么,于是彭德怀亲自询问农妇,农妇告诉他:“是细糠和蔬菜,加上可以食用的野草。”

彭德怀的心情瞬间低落下来,闷着脑袋默默离开了这户人家,继续朝着别人家而去。

陈蒲大队是彭德怀去的又一大队,和前面几处不同的是,他们的减产量特别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到只能找野草、红薯藤等食用,许多农户都患上了水肿。

彭德怀予以十分重视,亲自带领生产队干部制作表格,一项一项内容统计,耐心查找其中问题。他告诉大队干部:“你们一定要准确,浮夸风是会害死百姓的。”

那时本就重感冒的他,不顾身体疲惫,几度顶着细雨和冷风亲自与大队基层干部详谈、深入生产队聆听群众意见。

彭德怀的“实事求是”不只感染了基层干部们,也让当地群众无比感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陈蒲大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恢复了正常生产,群众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当年12月24日,彭德怀踏上了回北京的列车。临行前,他心情凝重地看了看那片熟悉的土地,又握着戴鼎的手再三表达感谢。

回到北京后,彭德怀立刻给伍辉文写了一封信,言明自己想要给党校党委汇报一些情况。

次日,伍辉文和杨志如约前来。面对二人的彭德怀没有啰嗦,直接感慨道:“虽说如今农村情况确实在好转,可百姓的生活依旧很苦啊。”

他惦念不忘在湘潭锰矿看到的问题,对伍辉文和杨志如说:“湖南的杉树、竹林快要被砍光了,恢复是个大工程,恐怕三五年都危险……我已把相关问题皆向中央反映了。”

那个时候的彭德怀,满心皆是“农村问题、农民生活”,他并不知道,他的人生即将迎来又一次“沉重打击”。

03,壮士暮年悲:有些苦只能自己去尝

年元月初,一场名叫七千人大会的会议在京召开,刘少奇的一句“谁都可以,唯彭德怀不可”让彭德怀的情绪立刻落入低谷。

他不再和往日一样,天天“泡”在农田,而是整日整日独自待在书房,唯有彭钢来,他才愿意说上几句话。

某一天,彭钢又来探望伯伯,面色凝重的彭德怀忽而把侄女叫到跟前,拿出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资料给她看。彭钢心痛地注视着从不轻易流泪的伯伯那湿润的眼眶,不知该说些什么来慰藉他老人家。

彭德怀沉默半晌,突然起身附到彭钢耳边悄悄说:“我想上诉。”

彭钢微怔,下意识反驳他:“上诉?你要告谁?谁敢受理?”

彭德怀再度无语,他似是在思考,好半天才回道:“我用事实说话,什么功绩都不表……”

随后几天,彭德怀仿佛忘记这件事一样,再没有和彭钢提起。就在彭钢以为他放弃之时,彭德怀又把她叫到书房,偷偷拿给她一份书信,并交代侄女必须全部记下来其中内容。

彭钢在屋里看,彭德怀亲自守在门外,生怕谁闯入,连累了侄女。彭钢看完才知道,原来伯伯的沉默不是放弃,而是正在完成那份世人称之为“八万言书”的上诉信件。

待到彭钢全部记下,彭德怀又给杨尚昆写了封信,交代他:务必要把信件打印多份再送至中央。

杨尚昆没有辜负彭德怀所托,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年7月,再次于中央会议上指责彭德怀。

8月末,不甘心的彭德怀又一次写了一封请求审查的信件给中央。9月,公开表示:不能给彭德怀。

至此时,彭德怀的“希望”似乎全部破灭,但命运仍旧不肯放过这位老人。那年10月下旬的一个周末,鲜少来看丈夫的浦安修在彭德怀又一侄女彭梅魁的陪同下来到吴家花园。

彭德怀拿起一个鸭梨,亲手洗干净、削掉外皮并分成两半放到盘子里,又递到浦安修面前,对她说:“我已知晓你想离婚的意思,但我内心不愿和你分手。你如相信我是无辜的,你就别吃梨;你的心里倘若有一点点怀疑我,那便痛快吃上一块吧。我们自此、一别两宽。”

浦安修的眼眶红了,她垂着脑袋思考了片刻,终是拿起梨塞到了口里。彭德怀随之抓起剩下半个,狠狠地丢到地上。

浦安修见状,低如喃语道:“对不起……老彭……望你日后、多多保重。”

彭德怀没有回话,径自起身离开了。曾经相濡以沫的夫妻,就这般背道而行。年,彭德怀在中央的派遣下到四川工作。混乱的局势没有“放过”这位老人,他的身体和精神皆遭到严重侵害。

年,病入膏医院对彭钢说了最后心愿:我想与你们的父亲葬在一处,可我害怕玷污了他们……

彭钢哭着告诉他:“我会帮您实现心愿……”

彭德怀沉默着点了点头。那年11月,这位尝尽苦果的老将于绝望中永远闭上双眼。4年后,中央为他。20余年后,彭德怀的骨灰回到了他一直挂念的湘潭,安葬在乌石峰下。

纵观彭德怀的一辈子,会发现他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吴家花园。身处当下的我们无法评判当初究竟谁对谁错,但不可否认的是,彭德怀确实是一位值得世人敬重的前辈。

哪怕落入低谷,他也依旧在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老百姓,竭尽全力为民服务。如此精神,如何不能获得大众推崇和效仿?

文/南宫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