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http://www.txbyjgh.com/前言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在经济,交通,社会发展等方面也不遑多让。但是这里面很多方面都是北京作为首都而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原因。
那么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但建都史并不算太悠久的城市是如何打败中国哪些N朝古都的城市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呢?这是个综合性复杂的问题,既有很多偶尔性也很很多必然性。下面我们就从北京的历史以及北京战胜其他对手的优势来展开本篇文章。
北京的建城史
如果单说北京的建城历史还是很悠久的,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年,周武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这也是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前身,此时燕地的之所就在现今的北京周边,也就成为了北京最早的建城史,掐指一算,距今多年,相当久远了。
而北京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是幽州这个名字。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在这一时期,北京作为边境重镇,依仗着长城和京北群山,成为抵抗北京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
唐代灭亡以后,随着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一己私欲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以后,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甚至以南,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多年。
此时的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辽国手中,北宋只能在平原地区长期维持大量的用以应对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冲击。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地形的优势,同数量骑兵对步兵几乎是碾压的优势,所以北宋只能常年维护大量的以及军费开支,这也是压垮北宋最重的一根稻草。
北京的初代建都史
事情都有俩面型,对于北京来说也是如此。在中原朝的手里,北京是无法成为首都的,但是在少数民族手里,却开启了北京的建都史。辽国的南京(你没听错,北京曾经的名字是南京,但是这个南是相对于辽国而言的)、金国的中都以及元朝的大都,虽然不是国家的中心,但也是作为首都的存在,开启了北京的建都史。如果天龙八部中乔峰真的存在,那他身为南院大的他八成就应该在北京办公。
但是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辽金元三朝并没有太多的创建以及发展城市的经验,加上战乱频繁,所以北京在这三朝期间除了名头上是首都以外,其实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上并没有太大起色,和同时期其他古都和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北京的命运转折点
时间来到明朝,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就藩于北平。以镇北方的元朝残余力量以及其他游牧民族。此时的北京仿佛脱离首都再次回到了边境军事重镇的定位。但是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历史和所有人开了一个大玩笑,也彻底改变了北京的命运。
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建文帝。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应该让他的儿子继位,但朱元璋可能额外喜欢这个孙子,所以直接让朱允炆继位,这让身在外地都是镇守四方的叔叔们感到很是不爽。
也许是叔叔们的不爽已经让建文帝明显的感觉到了,建文帝和各位叔叔们的关系越来越差,矛盾也越来越大。于是出于对自身安危以及新皇立威的考虑,建文帝从年(建文元年)四月开始削藩,史称“建文削藩”,妄图通过削弱藩的实力来加强中央的实力和威望。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建文削藩”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给了几个藩以口实,于是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公开反抗。
由于建文帝准备不足且缺乏谋略,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朱棣的对手。几次北伐大败后,朱棣乘胜南下于建文四年(年)攻下应天(今南京),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
由于朱棣的帝位来路不正,又害怕其他不满的人趁机发难,于是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并于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
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
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就这样北京戏剧性的从军事重镇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首都,从此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北京的高速发展时期
北京在封建时代高速发展时期就是明清时期。这段时间北京从一个普通的大城市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的首都。明朝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对北京城进行了扩建以及改善。除了在军事层面上加固了北京城的防御外,更是开始修建日后北京城的标志紫禁城。而我们熟知的地坛、日坛以及月坛也在明朝修建完成。
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一个全新的北京城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亮相就亮瞎了世人的眼,而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年。
清朝入关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对于紫禁城,除了修复之前因为战乱而毁坏的部分外,也在此基础上做了微调以及扩建。除了紫金城外,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园林区。此时现在我们熟知的雍和宫、恭府、圆明园以及颐和园等景点都是清朝时期建立起来的。
此外清还在北京城内设置九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每个门都有特定的用处,比如朝阳门走粮车,崇文门走酒车,阜成门走煤车,宣武门走囚车等等,每个门都有自己的故事被北京人津津乐道,而管理这些门的官员也有一个特定的官职——九门提督,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局长。
就这样在两代都城的加持下,北京的首都属性愈发明显,开始慢慢具备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的属性。这也为后来的首都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的胜出是必然的
清朝覆灭民国诞生,中国进入了又一个时代。北洋军阀时期,北洋军阀所在的北京以及民国所在的南京是中国的两个政治中心。而北伐开始后,国民革命军一路势如破竹,消灭了北洋军阀,定都南京。南北对峙的局面结束了。此时的北京也暂时的卸下了自己首都的名号,但是此时的北京仍在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拥有不俗的潜力。
后来就是抗日战争了,北京落入到日本人的手里,南京也被日本攻陷,国民迁都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又再次定都南京,北京似乎又回到了历史上那个熟悉的定位。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却再次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而这一次的变革彻底使北京走上了之路,慢慢发展成了当今无比繁华,活力四射的。
那么问题来了,北京是如何战胜那一票潜在的竞争对手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的呢?要知道当时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与会代表提出了11个候选城市,分别是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北平(北京)。这些城市那么是N朝古都,要么就是革命的摇篮,要么就是经济中心,要么就是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心,那么北京最终是如何在11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的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的呢?
首先当时情况下,要成为中国的首都需要具备下面的条件:
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起码要有成为这两个中心的条件,这是一个国家首都最基本的两个条件地理位置要相对优越,既能辐射全国,又不会因为地形太开放而导致容易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直接针对能快速带动当时中国的发展,有成为经济中心的潜力由于解放战争还未完全结束,城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十分关键
对照上面的四点,第一个条件过滤完之后就剩下了南京、北京、上海以及广州;个条件又把上海和广州过滤出掉了;而第四个条件又把南京过滤出掉了,的选项就是北京了。
下面来看看北京的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没有N朝古都那么悠久,但是到了近现代,北京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沉淀,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以及文化中心。北京的地理位置原本并不是很好,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作为边境军事重镇就能看得出来,时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进攻。但是自从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草原民族也变得能歌善舞了。再加上中国当时已经全面倒向苏联,中国北方的威胁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且北京的位置从海上来看也相对封闭,有渤海这个内海以及天津作为缓冲,处理好了防空后安全问题应该不大,而且相对于南方的各大城市,北京相对来说也不便于以及西方间谍进行渗透。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当属东北地区了,而国家恢复和发展先考虑的就是工业,所以选择离东北很近的北京作为首都,可以很好的兼顾和指导东北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与苏联交流合作。另外作为东北与中国其他地区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北京也有成为经济中心的潜力。相对的,曾经的很多古都在当时看来由于地理位置闭塞,交通以及经济发展滞后,实际上已经失去成为经济中心的机会。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北京在历次战争中损失极小,除了七七事变基本上都是和平解放,城市保存完整。而且整个北京以及周边地区都已经被我党和我军牢牢控制,安全性相对较高,局势稳定。这是还在战火中或者恢复中的南京,上海以及广州所不具备的条件。总结
综上,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在当时看来是必然的,再选次也会是这个结果,这个选择是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我国根本利益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也造就了当今的北京,使得北京成为了中国北方乃至全中国最亮的那颗星。新的世纪,北京成为冬夏两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加上各种政策的加成,必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回顾整篇文章,北京的发展史有点像穷小子厚积薄发,抓住机会进入上游社会;在上游社会中浮浮沉沉,终于利用自己的努力加上上天的垂青走上人生的励志故事。这也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启示:那就是起点低不怕,努力奋斗就好,只要有机会就能一飞冲天。但是最怕的就是整天怨天尤人,感叹没机会却不努力,就算机会突然来临,大概率也把握不住,这才是最悲哀的。
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给你机会了,但是你不中用啊!”与大家共勉!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的读者麻烦点赞转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