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台湾1895往事一幕一幕,痛心疾首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无意中看到一部老剧:《台湾》,本来是剧荒随便点开看看的,没想到看了第一集就被吸引了。

说起来该剧年就上映了,我不记得我是否曾经看过。晚清剧我已经很久没看了,尤其是历史剧,看了心情很压抑,很悲愤,很憋气。

然而,不看不代表历史不存在,逃避也摆脱不了那段让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往事一幕一幕

剧情从日本窥视我台湾,制造种种事端开始。

年《中日北京专条》

先是几个日本商人找事,未成。后又借口牡丹社事件于年5月侵犯台湾,同治帝派沈葆桢驻防台湾,然而,年10月还是签了不败而败的《中日北京专条》。

第一个回合就让我很郁闷,为什么呢?侵犯我国土,最后还要我们给他赔了50万两白银?

当时的中日国力,显然是我国强于日本,日本根本没有能力与我国进行实打实的军事较量,沈葆桢也完全有能力把入侵台湾的日本兵赶出去。

完全有把握获胜的情况下,还需要跟他们议和吗?主和派们不卖国赔款就不舒服吗?

不管打得过打不过,李鸿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屈膝议和,我真是无语了,不议和就显示不出他老人家的能耐了?

同治帝倒是很想硬气一回,狠狠的揍下小日本。奈何根基不稳,权力被制约,慈禧不想打。

恭亲也是个天生主和派,这根本就不是50万两白银的事,不该给的一分都不能给,这是原则问题。怎么可以因为钱不多就同意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同治帝咬死赔款一分都不许给,李鸿章居然想出个迂回的主意:不算赔款,算给日军在台湾修筑设置的补偿。

李大人对付国人还真有一套,这聪明劲都用在自家人身上了,怎么对外国人就一根筋的只知道屈膝赔款求和呢?

强盗进了你家,烧杀抢掠,最后你把它赶走了,还要送他白花花的银子,感谢它的侵略吗?还是说强盗抢你家,你还要给他买个单,叫个好?

连国力不如我的日本都能毫不费力的讹诈到50万两白银,其他虎视眈眈的外国狼会怎么想?他们可不会认为你善良,他们只会认为你软弱可欺!

这不,日本偿到甜头就死死惦记上了台湾,人家还把侵略当成奋斗目标了!

年,日本武力非法吞并琉球,并改为冲绳县。

年《中法新约》

又是一个不败而败的不平等条约,气得人吐血。

战争初期,法国侵略者连连取胜,占上风。

战争后期,我方转败为胜,法国侵略者在台湾没占到便宜,被刘铭传痛揍。

在越南也连连失败,被老将冯子材和刘永福痛揍。

在闽浙沿海,被左宗棠痛揍,法军主将孤拔伤亡。

难得当时清廷一派主战之声,难得慈禧胆子大了一回,要教训下法国佬。

万万想不到,李鸿章居然敢扣留镇南关大捷的电报,居然抢着先跟法国人求和,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

从此痛失越南宗主国的地位,祖宗的脸都被丢尽了。

真是不怕外贼,就怕内鬼!李鸿章的自辩论调我不能接受,什么打下去不知道会打到什么程度,怕洋人怕到骨子里了!洋人可不会认为你求和是友善,他们只会认为你可欺。

就算打败了还能捞一大笔好处,为什么不打呢?

我认为李鸿章就是一个骨子里的投降派,是一个极其的懦夫。

对清廷连吓带蒙的也要促成求和,手段卑劣,毫无气节。清廷好不容易主战一回,结果又被吓回原地了。

左宗棠说的太对了:“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都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左公英明!

年《中日天津条约》

又是一个不败而败,让人憋气吐血的不平等条约。

日本乘中法交战之际想在朝鲜找便宜,结果阴谋被我国粉碎。

当时的状况:在朝鲜,我陆军占优势,清军人,日本才送上去几百人。区区几百人有什么资格跟我天朝叫板?

海军:我北洋水师当时实力完胜日本,亚洲第一。

综合国力,日本弹丸小国连铁甲舰都买不起,跟我们比什么?

而且,我们才是朝鲜的宗主国,他日本算什么玩意?谁允许他派兵去朝鲜搞事情的?朝鲜国可没邀请他,他就是侵略!

对这种实力各方面都不如我们的侵略者,有什么必要跟他谈?直接让他滚就是了,不滚就打,何必废话!

实力不如你的强盗跑到你家跟你谈条件,滑天下之大稽!李大人居然还跟日本鬼子谈了几轮……最后还签了个莫名其妙的《中日天津条约》,又叫《朝鲜撤兵条约》。

居然同意日本在朝鲜有跟我们对等的出兵权?看得我目瞪口呆,一个战败的入侵者,凭什么?

这不是疏忽,李鸿章到这种地步,我不相信。

他就是不割自己的肉不心疼,国家的他不在乎,大方的很。就算慈禧不懂此中利害关系,他李鸿章作为一个专营外交的,不可能不懂。

后来甲午战争爆发前,朝鲜又生事端,他立刻就想到此前签的条约中有这个大漏洞,早干什么去了?

虽然,条约于狼子野心的日本其实并无多少约束力,但是不该签的,坚决不能签!

年《马关条约》

最后,我不得不说到这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说到《马关条约》当然又会想起甲午战争,想起我悲壮的北洋水师。

关于甲午战争和北洋水师,建议看看年上映的由陈宝国、志飞、陈道明等主演的《北洋水师》。

壮哉,我北洋水师!悲哉,我北洋水师!

大批的青年才俊,生不逢时,实在可惜。

关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李鸿章辨称非战之罪。我认为,非将士们之罪,但李鸿章有罪。

慈禧占用军费修颐和园,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她是罪魁祸首这是肯定的。

这个女人,还是格局太小,贪图享乐,奢侈无度。若是武则天断不会如此轻重不分,误国泱民。

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消极应战,报有侥幸心理,骨子里怕跟外国人打仗。朝鲜用兵就能看出来他的懦弱与无能。

因其怠慢备战,出兵迟缓,致使朝鲜战场失利。

北洋水师,虽然军舰比日本落后了,但是李鸿章用人不当也有很大的问题。

用不懂海军的丁汝昌管理指挥海军就是一个致命的隐患。

刘公岛一战,陆上炮台的防守怎么做的?还没打几下,守军就跑了,李鸿章怎么部署的?不知道炮台的重要性吗?

刘铭传主动请战,他为什么不用?就为了他那宝贝儿子?视国事如儿戏!

当时北洋水师虽然装备比日本差些,但如指挥得当,弹药供给没有问题,还是可以取胜的。至少不会败得那么惨,那么不憋气,那么不应该!

以慈禧为代表的清和李鸿章都有罪,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

《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因此条约我们失去了朝鲜的宗。因此条约,台湾被迫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

因此条约,清廷到处借钱赔款,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因此条约,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因此条约,日本吃的嘴冒油光,加速了军国主义的发展……

翻了一下日本使用马关赔款的用途……气得吐血,等于清举全国之力帮鬼子养国养兵!

堂堂大清帝国举全国之力供养弹丸小国日本,这画面,是可忍孰不可忍!实乃我中华的奇耻大辱!

永远不要忘记甲午战争,永远不要忘记《马关条约》,这就是国耻。

历史人物

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人物,有优秀的,有懦弱无能的……

刘永福

本来是太平天国反清复明的爱国将领。在越南痛揍过法国人,在台湾抗击过日本人。其人能征善战,为人正直,爱国爱家。

刘永福在越南的时候,几度拒绝入越南籍,拒绝高官厚禄,拒绝称臣。相当有气节,有家国情怀。

最后守台湾抗击日军时也表现的非常英勇,如果给养充分,有后援,我认为,他是可以守住台湾的。

刘永福是个会打仗,能打仗的优秀爱国将领。

冯子材

68岁高龄率军抗法,镇南关大捷载入史册。

老将军一生光明磊落,保家卫国,抵御外辱豪不示弱,实在令人敬佩。

可惜没生在好时代,经常被无能的清气的够呛!后来日军来犯,老将军70多岁了还请战要去打日本鬼子,可惜,还没等他老人家发挥,李鸿章就去求和了。

刘铭传

刘铭传在台湾的表现很不错,完全不受李鸿章投降主和思想影响,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

气节上,他更像是左宗棠的门人。

他是一个有能力,有主见,能打仗,会打仗,做实事的好巡抚。

听说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刘铭传气得吐血……不久就病逝了。

唐锦松

这就是个战争投机分子,动机不良,自私自利的小人。偶然投机成功,最后还是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

还是唱戏更适合他。

张佩纶

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祖父。

我认为此人只会空谈,说起来是一套套的,慈禧也听的大加赞许。但实际做事能力不行!

用人方面,他不是知人善用,而是识人不明。中法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推荐的唐炯和徐延旭就是两大败笔。

尤其是徐延旭,不战而退,无能之极!

张佩纶自己的执行力也不行,中法战争时,其任福建船政大臣,也想到了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舰不得入内的好办法。但是听说各国公船拒不离开,故意阻碍沉船堵江后,他就没有办法了,结果就不了了之……结果法国军舰驶入闽江,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被团灭!

类似的情况,我们来看看后面左宗棠是怎么做的。中法战争后期,左宗棠任闽浙总督。

孤拔舰队来犯,左宗棠命杨昌濬沉船封江口,严加防范。杨也向左宗棠提出各国公船问题,左宗棠说:“可以提前通知他们离开,但本爵不与他们讨价还价,限期不离开者后果自负。”

杨说:“这样怕总理衙门会有话说。”左宗棠说:“他们没话说才怪。”左宗棠是相当敢作敢为,有担当!

看到没有,同样的情况,换成张佩纶,他恐怕又要一声叹息,不了了之了。

张佩纶终究还是格局差很多,对大势没有预估能力,怕担事,不足以为将帅。

其可取之处就是中法战争一开始就是主战的,立场还是正确的,可惜,不是将帅之才,只能纸上谈兵。

丁汝昌

丁军门是个好人,但不适合做海军领导。虽然他为人宽厚,也努力学习想做好海军领导。但是半路出家,终究是难为他了。

其性格温和宽厚,犹豫,唯命是从……简单的说就是听话,这也是李鸿章喜欢用他的重要原因。而他的这种性格恰恰是一个海军统帅的大忌。

邓世昌、刘步蟾他们都是从小就接受海军专业训练和学习的,专业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专业的事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

李鸿章不用邓世昌和刘步蟾做统帅,就是怕他们不听命令,善自出战。他太了解这些热血爱国青年了,他老人家对付自己人总是有办法的。

丁汝昌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的海军统帅。

邓世昌、刘步蟾等

人才,都很优秀,可惜生不逢时,未遇明主。从小苦读,立志报国,壮志未酬,含恨而去。

我想说的是殉国固然悲壮,如果能活下来继续抗争岂不更好。培养一个人才多难……军舰难得,人才更难得!

像萨镇冰那样也不错,战斗到最后一刻,尽力了,活下来,为中国海军事业继续做贡献。

同治和光绪

两位小皇帝可怜又可悲,尤其是光绪,身不由己,无能为力!

光绪帝的父亲醇亲也是个无能之辈!

同治帝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死了呢?太悲催了!

翁同龢

此人给我的感觉也是只会纸上谈兵,而且是夸夸其谈,实际上没什么大作用。

除了在朝堂上做些口舌之争,弄点勾心斗角的小动作,对小皇帝们并没有实际帮助。

身为两代帝师,智勇都不及格,可能慈禧就喜欢这种无能之辈辅佐幼主吧。

李鸿章

我认为李鸿章就是个卖国贼,打内战他还是很硬的,看到洋人,腿就自然的软了,热脸贴洋人的冷……上瘾!

李鸿章割地赔款都很大方,只要不是割他的肉,国家的肉他才不在乎。

所以洋人们都点名要他来讲和,是因为他李鸿章才学过人,很出色,有魅力吗?

非也,只是因为他听洋人话,割地赔款够大方,卖国求荣很在行。想着法帮洋人要好处,洋人当然喜欢这样的哈巴了!

李鸿章贪婪腐败是不争的事实,最后被撤职查办,海军衙门是没钱了,但他李鸿章被查出有万两私房钱……这还是藏不起来的,藏起来的就更是个未知数了。

其死后遗产公开能见的就有多万两白银,不能见的就难以估算了……

所谓宰相合肥天下瘦,不是空穴来风。

李鸿章用人做事都是先利己再利国,在个人利益面前,国家利益都要靠边。

当日左宗棠要收复的时候,李鸿章就急吼吼的要议和,急着要把这“不毛之地”送人。

幸亏有左宗棠主战,幸亏慈禧没听他的,否则按李合肥那大方劲,我中华早就被他派送完了!

中法之战中,他看到左宗棠海防做得很出色,其内心是羡慕嫉妒恨的!

如果主战派赢了,就没他这个投降派什么事了,所以他暗搓搓的扣下镇南关大捷的消息,抢着跟法国人签约,还巴巴的跑到慈禧那邀功……

左宗棠收复的时候举国欢庆,唯有李鸿章们内心失落……打赢了,就没他什么事了,他投降求和的舞台就越来越小了,以后露脸唱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至于说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可不是他李鸿章一个人办的,没有他,别人也会做,而且会做得更好。

左宗棠,沈葆桢们都是洋务运动积极推动者和执行者。而且比他李某人更有公德心。

李鸿章的表现,经常想让人上去抽他几个大耳刮子。正如清晚期的表现,经常气得人要吐血。

左宗棠

晚清最后一个战神、大清最后的脊梁。

68岁抬棺出关收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中法之战中,73岁的左宗棠任闽浙总督,负责沿海防务,击退法军战舰,为台湾防务提供后援。

看到左宗棠出马,我就放心了,此战必胜。

再加上刘铭传,冯子材,刘永福,张之洞……一看这名单就让人放心!

中法之战,名将云集!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不同之处,一个天下为公,一个天下为私。一个保家卫国,抵御外辱;一个卑躬屈膝,卖国求荣。

所以,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缺陷

该剧拍摄的很有质感,画面甚至有记录片的感觉。剧情也是很不错的,大事件都有展现,情节也不拖沓,可以一气看完。

但是剧中出现了几处历史错误:

错误一:第一集,慈禧跟同治帝谈话,称左宗棠和李鸿章是“三朝元老”。实际上,此时,二人在朝堂上只经历了咸丰和同治两朝,只能算二朝元老。

这个,说实话,我当时没看出来,后来才发现剧中慈禧确实是说错了。

错误二:有网友提出,剧中提督、总督的称呼分不清。对冯子材一会称提督,一会称总督。实际上提督和总督是两个职位,提督仅仅是总督管辖下的武官,而总督是封疆大吏,是地方长官,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网友很细心,我看剧的时候倒没有注意到称呼变化,我就顾着看剧情了。

错误三:年,剧中李鸿章说:“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年。

刚刚在年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

关于这一点,确实容易让人混淆,我看剧时就没听出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潜意识里好像也记得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事件其实也没错,八国联军确实也火烧过圆明园,只不过他们是进行二次抢劫破坏。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发生在年。

次火烧圆明园的是八国联军,发生在年。

说实话,当年考历史的时候我肯定题都做对了,但是看剧时,如果不是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还真没看出来时间错了。

像这种正剧,剧组当年没有请历史学家审一下剧本吗?作为历史正剧,确实不应该犯这些低级错误。

如能修正一下这几处历史错误,该剧就了。即使不能修正,在片尾出个更正说明也可以。

可惜,明知有错,他们什么都没有做过。

抛开这几个历史错误,本剧还是值得一看的。

《台湾》这部剧的主旋律,历史大事件主线还是很正的,推荐观看!

温故而知新,经常回顾历史,会让我们保持清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