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故宫在建筑中的地位一样,颐和园也是园林的典范。它的历史与它的邻居圆明园一样,伴随了整个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史,颐和园始建于年,大部分建筑在年被英法联军破坏,年慈禧太后不惜斥重金使得颐和园得以重建。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无数珍宝被洗劫一空。颐和园在军阀混战时期,也遭到不小的破坏。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从智慧海往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下滑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多米的长廊,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前边是昆明湖。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年)竣工,是颐和园里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在此烧香。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米,共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诸园中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装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年被列强焚毁。年重建。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石桥。石桥宽8米,长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多只。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