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镜头记ldquo疫rdquo新传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的春天

注定是一段特殊的时光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发生了改变

口罩踏青、复工复学、管制措施……

这些场景中留下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故事

为了记录下这段历史

南大新闻摄影课的同学们

走出家门观察生活

拿起相机按下快门

记录下这些平凡的光影瞬间

也许在未来

它们会成为对这段历史的宝贵回忆

在同学们拍摄的16期疫情摄影专题作品中

我们挑选了部分作品供大家欣赏

面对疫情

我们希望发挥纪实摄影的力量

用镜头捕捉故事

为历史留下底稿

PART1.

对于新闻摄影,

“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第一眼便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是感动,或是忧郁······

请跟随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疫情期间拍摄的摄影作品,共同回忆和见证这段特殊的时光。

<<<<<<<<<<<<<<<

孩童

在孩子们懵懂的心里,对这段时间的记忆或许会慢慢淡去。但是每天出门必须戴口罩、不能和小伙伴们见面玩耍,以及想要拥抱大自然的心情,也许会随着如下的这些照片,永远定格在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中。

踢足球的孩子/陈之雨

公园的草坪上,一个小男孩正在踢球,球被踢到了角落,小男孩跑过去捡球,正好经过一块提醒人们戴口罩,不要聚集的提示牌,于是我按下快门记下了这个有趣的“巧合”。

塘边嬉戏/李远浩

公园池塘开始重新蓄水后,很多孩子在齐脚踝的水中寻找、相互呼叫着。“在找什么呢?”我问孩子。“蝌蚪啊。”孩子发出一串儿欢快的笑声。这在平时非常普通的场景,在疫情中却显得那么美好和宝贵。

0331/李远浩

公园重新开放的第二天,跷跷板等到了今年春天第一群光顾的孩子,疫情期间,这里整个冬天都曾杳无人烟。

颐和园/彭润秋

疫情还比较严重的时候,颐和园中已经有一些游客出入了。照片中的小女孩正戴着口罩在十七孔桥上奔跑。

朋友们呢/陈智樑

我的朋友呢?都去哪了,不是约好了一起玩的吗?

口罩课堂/余新雨

南京一所初中,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带着口罩自习,有男生偷偷把口罩扯到了下巴。老师坐在讲台上,一边用面前的电脑在网络课堂上为未复课的初一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一边守着台下自习的高年级学生。形成了一幅“线上线下”同时上课的画面。

<<<<<<<<<<<<<<<

老人

老人们在他们的晚年遇见了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刻,但疫情似乎并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过分的痕迹。他们是悠闲、矍铄或老迈的普通的老人们,摄影师们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这些印迹。

午后的安逸/张雨茹

3月24日正午12点,在老人们的心中,小城的疫情已经好转。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口,爷爷看报纸,奶奶坐在轮椅上休息。两人穿着棉拖鞋,没戴口罩。经历了风风雨雨,老人们似乎能够更为平静地对待这场疫情。

卖竹笋的老大爷/汪凡

疫情的阴影在小城里慢慢褪去,菜市场也渐渐恢复了往昔的热闹。放眼望去,人头攒动,在叫卖吆喝、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中,这位老爷爷静静地抽起了烟。

生命力/谢冠琳

“推——收——”老者缓缓打着太极,悠扬音乐中的那一份气定神闲;“一!二!一!二!”少年们喊着口号热身着,淋漓汗水中的那一份活力,在这春日里,疫情抵挡不住中国人强身健体的习惯。

<<<<<<<<<<<<<<<

伴侣

一场新冠疫情,让人们深刻领悟:怜取眼前人。

从前各自忙碌的伴侣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彼此陪伴的静谧时光让疫情变得不那么焦虑,也让隔离变得不那么绝望。就像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许我们可以给如下作品取一个总的题目——《新冠时期的亲情》。

地铁里的情侣/纪虎威

疫情没有改变的是我依偎着你——而你却在玩手机。

散步的一家/益西拉姆

四月底的拉萨气温也逐渐回升,六点左右的滨河公园,一家三口正在散步。

去捞鱼吧/杨连应

“戴好口罩,我们一家三口出去走走。”照片里的王先生描述。天气晴朗,微风正好,拿着小鱼网在古镇里的小河、池塘里捞鱼,成为疫情时期古镇人家的消遣娱乐方式。

<<<<<<<<<<<<<<<

工作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在疫情中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

他们在大部分人还未返工时便要重返岗位,让社会回到正常有序的运行。

他们是劳动者,也是守护者。

默哀/李嘉豪

4月4日早上十点,在海石湾火车站内,铁路工作人员同候车乘客一起,为此次新冠疫情中去世的医护人员和同胞们默哀悼念。

指路/许子怡

一个小区门口,年轻的保安正为一名工人指路。尽管这个小区所在的城市未出现新冠确诊病例,随着疫情的好转,公共场所进出的管理也有所放松,但是两人依然自觉地带着口罩交流工作。

深夜执勤/余敏之

夜已深,执勤的保安仍然把守在社区门口的岗亭,不时观察窗外与监视器,确保无外来人员进入社区。

星巴克外/倪奕玮

星巴克门店外,一位厨余垃圾的运输工人正与一位管道抢修工隔着口罩交谈。虽然疫情使整个街道都显得空旷,但他们仍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离开/徐阳

3月20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汽车北车站,一位老人正在询问车票的事情。大包小包的行李,看样子是要准备外出务工为生计奔波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往春节后各地的返工潮都有所延迟。尽管多出了漫长的假期,大部分务工者却每天期盼着解封,好进城干活。

欢迎乘机/闭苏礼

飞机上,各行各业的人踏上了回归岗位的路程。人们戴着口罩,分散间隔乘机。乘务员虽然戴着口罩,但热情和笑意一如既往。

PART2.

焦点,不仅对着我们的拍摄对象,也对着每位拍摄作者的心灵中。

在这一部分,

同学们除了分享自己的作品外,还谈了谈拍摄时的感受和对于作品的思考。

我们不仅要去观察和记录,还要理解特殊时期摄影的创作价值和意义。

<<<<<<<<<<<<<<<

告别/李嘉豪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停靠在兰州站的列车窗边,一位男子和妻儿挥手告别。

创作谈

新闻摄影注重纪实,疫情期间,它的功能和意义更能够得到彰显。在我眼里,铁路是身边社会的缩影,车厢里既有相逢的期盼,也有分离的告别。抓拍下这个瞬间有点意外,庆幸自己在月台上提前调好了焦,在按下快门时保留住这样的画面。虽然只是平凡人的离别,但我却看到新冠肺炎阻隔不了的亲情。

孩子的凝视/糜文清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3月14日上午,无锡鼋头渚景区内恢复了以往游人如织的场面。

与往常不同的是,所有游客都佩戴口罩入园,即使儿童也不例外。

我当时乘船从太湖三山岛回到景区,恰好同船的一位父亲抱着他的孩子走下甲板。男孩戴着口罩,安静地伏在父亲的肩膀上,眨巴着眼睛看着我的镜头。

创作谈

帕斯卡尔曾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我非常喜欢拍小朋友,即使口罩掩藏着他们大部分的面庞,口罩上方露出的小眼睛却依旧澄澈明净,传达着他们独一无二的天真。3月,在拍摄疫情期间的纪实作品时,我将我的镜头主要对准了小朋友。

边拍摄边观察,不少小孩儿和口罩的纠缠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下巴上,脖子上的口罩,微微皱起的小眉头,懵懂的眼神都招来我的无尽回味。成人世界在面对疫情时往往更加理性化,而孩子们调皮的一举一动却纯粹出于个体的本能。有时,他们的举动会招来父母的管教,作为旁观者的我却在暗中羡慕这些依然天真自由的孩子们。

在拍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调好快门速度,最好开启连拍的模式,一旦感觉时机成熟了就赶紧按下快门,这样才能将小朋友们的活泼收入镜头。另外,坏坏的我也努力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利用这段成年尚未多久的时光“装嫩”,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街拍/彭润秋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街上慢慢恢复了烟火气。下班点的时候人流如织,图为正在过马路的人们。

创作谈

不同于以往的扫街,疫情期间的拍摄总是会被我赋予一种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好像在这种人类“非常态”状况下,影像记录被赋予了非常的责任。

面对这次疫情,从最初的人心惶惶到逐渐放松到满满恢复秩序,我是这一切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在最开始的那几天,我和其他人一样躲在家里不敢出去,整天刷着外面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数字,逐渐感到绝望。

到了后期,工作和学习逐渐恢复正常,商场里的人变多了,中午饭点的时候餐厅里几乎可以说是人满为患,除了人人都带着口罩和平时已经看不出任何区别。大约在下午五六点的时候我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马路,生活在继续,希望就在前方。

于是我又举起相机留住了街上的车水马龙,不论后面事态会继续如何发展,这一刻的瞬间成了永恒。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益西拉姆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二月下旬,藏历新年的余温还没有散去,与往年不同的是似乎没有人在“庆祝”,布达拉宫前也显得十分寂寥。

创作谈

虽然这一次西藏的疫情没有其他地区严重,但因为输入的一则病例带来的恐慌还历历在目。藏历新年期间,没有往日人们在大街小巷采购的热闹景象,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其他拉萨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关闭了大门。

这一次拍摄,从坐车去商场再到回家,我几乎一直都像个“间谍”般观察着窗外和街上的景色,然后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将其定格。

我在拍摄中最大的感触是: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再一次深情相拥/李远浩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周末晚上9点的地铁站,回家的情侣在月台上相拥。在这座城市的地下,在每个晚归的夜,人类朴素的情感就像这一列列地铁,不曾中断。疫情终将消散,生活总会继续。

创作谈

新冠疫情对于街头纪实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也是我从2月以来坚持带相机出门的原因。

清明节到来时西安已经逐渐走回了正轨。4月6日是新冠疫情以来我在外面逗留最晚的一天,晚上20:30我还在地铁二号线的月台上,候车者已寥寥。从钟楼所在的市中心驶向城外方向的列车上乘客更多一些。在即将登上列车前,我回头下意识环视站台,一对恋人在不远处相拥。

这也许是入夜后这个城市最深情的一幕。疫情趋缓后,春天在回归,生活在继续。

下班的农民工夫妇/李秀梅子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色调沉闷的大街上,这一对格外引人注目。丈夫是普通农民工装束,而妻子则身披明亮色块运动服。两人风格迥异,气色不同。丈夫木讷寡言,妻子甚至主动望向镜头。尽管如此,蓝红口罩组合和一致步调却足以令人一窥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意。

创作谈

拍到这一对其实是我意料之外的惊喜。从这张照片上,我个人感受到一种矛盾又契合的美感。矛盾的是他们作为个体,很明显两人的打扮和气质是迥异的,可一旦把他们当做整体就会发现,不管是蓝红口罩在色彩上呼应还是我抓拍时他们牵在一起的手,其实都将两个人融在一起,给予我们一种关于“相濡以沫”一词的可感想象。

少年游击队/谢冠琳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坏蛋!这下你可跑不掉了,看我的!”男孩颇有一番架势地在坐骑上架起“机关枪”,眯起右眼认真地瞄准着,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正义游戏中。举着相机对着他们按下快门的我,也险些成为他们的“命中目标”。

创作谈

寒冬过去,春暖花开,疫情的情况也在慢慢转好,湖畔的公园里逐渐有了生气。

我背着相机漫步,被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吸引了注意。两个男孩子麻利地攀上自己的「坐骑」,塑像的表面被磨得光亮;颇有一番架势地架起「机关枪」,眯起右眼瞄准,嘴里一边念念有词。徜徉在自己想象世界中的男孩虽然带着口罩,但那却遮不住他的沉浸和无忧。我被这份稚嫩的淘气和简单的快乐所感染,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见晚/雒少龙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至爱晚亭,见二三妪行太极,凝神屏气,步履云移,银丝阑干。爱晚亭乃湘之名亭,仿营于陶然亭园内,匾系润之手迹。何爱晚?枫林绝美,山蹊阑珊,且知良辰将逝,必益怜。妪感于此,故健体壮气,冥神哲思,以乐生而祛恙也。

创作谈

四月的一日到陶然亭游春,行至爱晚亭,见二三老人在打太极,屏气凝神,步履云移。我顺着阳光的方向走到一位老人前,举起相机,蹲下身去,以爱晚亭为背景,抓取最精彩的一个动作。疫情虽未结束,却不妨碍老人积极健康地生活。

哄觉觉/张雨茹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3月24日下午一点,一个玩耍累的的孩子在爷爷或是外公的怀里睡着了,手上的小汽车却依然抓的紧紧的。如同每一个阳光普照的温暖午后,对孩子们来说,时间的流逝平和静谧。爷爷或是外公看着孩子的表情也愈发安详。似乎就好像并没有发生过这场疫情。

创作谈

我在上新闻摄影课之前不喜欢拍人,交的作业也基本上是光影烟花小动物什么的。但我们小组主题是老人,我就拿着相机去扫街,发现老人都坐在家门口,我特别害羞不知道该怎么不被发现拍到他们无意识的瞬间。所以有一张以“爱情”为主题的照片其实是我从街对面到街这边,街头到街尾走了好几趟才敢在墙边按快门(不过我已经被他们发现了,发现之后就逃跑)。

于是我发现拍人的有趣的一点是呈现关系,和去摄取日复一日他者平淡生活里长久浓稠却很难被看见的情感。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疫情的苦难确确实实过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跌宕起伏到时常面临死亡或破裂,反而是延续旧有的关系和生活。

疫情既然让我们知道拥有的就已十分珍贵,若珍贵不被记下这些记忆就又成简单分子被遗忘。所以拍下普通的一对老人,普通的一对爷孙,不仅看见无需言表的爱之真相,也看到一种有繁衍意义的新生。

转圈圈/吴恺沄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4月的疫情有所好转,市民公园的健身区聚集了很多晒太阳的人。一个小男孩避开人群,蹲在角落里独自转着圈圈。他似乎很享受独处和久违的太阳。

创作谈

4月初的一个下午,疫情好转,阳光闲散。我揣着相机路过市民公园,发现出来晒太阳的人比以往多了不少。若是没有发生疫情时,春日出行,人们似乎总有比公园更好的去处。

而此时,过道旁遛狗的,湖边放风筝的,草坪上野餐的,还有健身区戴着口罩疯跑的孩子,都因为久违的阳光和自由而显得兴奋不已。角落里,一个男孩子折叠自己,独自转着圈圈,丝毫无意于沾染周遭的喧嚣和嬉闹,如同正端着相机发呆的我自己。疫情好转后,春天早早降临。但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去放空,才能彻底摆脱冬日阴郁的蓝色。

一个人的萨克斯/杨勋荣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新冠肺炎期间的一个傍晚,一位两鬓斑白、精神矍铄的大爷独自一人在小区临近街边的角落立起乐谱架,吹奏萨克斯。他左腿微曲、身体前倾,陶醉在吹奏的乐趣中。而那斑驳沧桑的乐谱架,一定陪伴他度过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时光。

创作谈

那天晚饭后和父母在街上散步,隔着左边小区的围栏,突然注意到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爷爷在里面吹奏萨克斯,虽然只是一个人,他却沉浸其中,一只腿的膝盖略微向外弯曲,背挺得笔直,一股精神气展露得淋漓尽致。

之后我反复看了很多次这张照片,自己觉得很满意,因为透过它,我看到了疫情之下人们依然努力和用心生活的那种精神气、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

也许纪实摄影的意义就在这里,它能记录下特定时刻人们的心境,然后以一种共通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目睹它的人。疫情改变了一些东西,却也未曾带走那些认真生活的心……

摘下口罩的送货员、等外卖的外卖小哥/周一擘

创作谈(向上滑动阅读)

即便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也仍然难挡奶茶的诱惑,点外卖则是既安全又满足对奶茶欲望的最好方式,而承担了这层风险的外卖小哥则要全副武装,确保与店家、与客人的无接。

创作谈

三月份那会江苏的疫情形势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在家宅了许久的人们都开始走出家门。那天我是出门买奶茶的时候刚好看到的这一幕,当时我不经意的在路上发呆等奶茶,这时忽然发现在尽是口罩的城市里出现了这么一张疲倦的脸庞,他刚刚把口罩摘下,是想太闷了像趁着人少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吗,那一刻我觉得这也是疫情期间令人动容的瞬间,于是我没来得及仔细构图便拍下了这一张《摘下口罩的送货员》。

在后期方面我将稍微剪裁为近似三分法构图,高光部分拉高阴影拉低,以此调出更具叙事风格的中低长调的影调,并将绿色、蓝色、紫色和洋红的饱和度拉低并增加清晰度,减少杂色突出主体。

《等外卖的外卖小哥》这张拍摄了两个等着奶茶的外卖小哥,相比较之前的倦容,他们两在嬉笑攀谈着什么。尽管疫情影响了不少餐饮行业和外卖行业,他们看上去依然乐观。

“IfIsawsomethinginmyviewfinderthatlookedfamiliartome,

Iwoulddosomethingtoshakeitup.”

——GaryWinogrand

按下快门的瞬间与捕捉笑脸的喜悦

重逢与告别

记录与诠释

我们摇动周遭世界

也摇动了自己

疫情合辑·往期推荐

其他合辑

疫情

生计难:疫情下的马来西亚路边摊

疫情

寻春记:疫情下的踏青

疫情

运输者:车轮上的补给线

疫情|“老”友记:疫情下春日里的老人

疫情|生于斯,长于斯

疫情

复工之下的忙与闲

疫情|大城小贩:疫情下的商贩生活

疫情|在这不平凡的春日里

疫情|战“疫”下半场,我们在路上

疫情

疫情下的亲密关系

疫情

疫情下的今昔对比

疫情

小城故事

以上照片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摄影》课学生作业。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做商业使用。

用摄影记录瞬间和永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