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颐和园建园周年系列之十五园之中 [复制链接]

1#

今年是颐和园建园周年。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就在想策划一个什么样的展览,既能讲述颐和园年的历史变迁,又能从不同角度展现颐和园各个阶段的功能、价值和园林文化内涵。经过多次思考、研讨,最终决定以颐和园园藏文物资源为依托,以博物馆文物展览的形式,筹备一个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都喜欢、能看懂的展览,将展览的名称定为“园说Ⅱ——颐和园建园周年文物特展”,延续年“园说Ⅰ”的办展理念,形成了具有园林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用文物诉说园林,用园林来讲述在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所承载的多元文化与功能。希望观众观展之后,对颐和园有更多的了解,收获与日常逛园不同的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和满足感。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第一单元“山称万寿水清漪”,主要讲述清漪园的选址及其在“三山五园”中的重要位置关系,和营建缘由,同时展现建园过程中极具特色的写仿名园的造园手法、和“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等特点。这一单元想要表达的这些内容是这座园林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文物展示的空白地带和难点所在,同时也是策展过程中策展组内部讨论最为激烈的一个单元,因为有太多的内容是不能够用实物去诠释完善,例如空间位置关系、水利功能、博大精深的造园艺术,所以我们在此处巧妙的运用了将近四分钟的数字投影系统生动予以展现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兴建的历史沿革及颐和园(清漪园)在三山五园中的重要位置关系。

五/园/之/中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三山五园”历史上指包括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这五座皇家园林组成的核心区及内部穿插的过渡区(村庄、私家园林、农田、水利设施等)和周边的军事防御区组成的一个皇家园林综合功能区。这一区域历史上即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和帝王游豫之地,西部和北部的太行山余脉——西山、香山和突出平地的两座断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一起构成了山地景观,其间峡谷地带随地涌泉,为园林营建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康乾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帑富裕,为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至清代,京西园林建设达到了历史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山五园的修建。

康熙十六年,康熙帝在原香山寺旧址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扩建香山行宫,次年改名静宜园,并修建了“静宜园二十八景”。乾隆时期,常在此赏景休憩、处理政务,从事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活动。

香山静宜园全图(国家图书馆藏)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张若霭《静宜园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十九年,建玉泉山行宫,康熙二十一年,行宫建成,初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更名为静明园,是康熙帝莅园休憩、驻跸理事的山水离宫。

方琮《静明园图屏》(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二十六年,在明代武清侯清华园旧址上建成畅春园,作为清朝前期重要的政治中心,集园居、理政、游憩于一身。雍正年间,在畅春园内康熙帝的寝殿清溪书屋旁修建恩佑寺,寺中供奉康熙帝御容,以供瞻拜,畅春园在西郊园林中的中心位置被圆明园取代。乾隆年间,畅春园成为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晚年的居所,“皇上袛奉慈宁,问安承豫,每于此停憩”。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去世,乾隆帝谕令将紧邻恩佑寺的悟正庵改建为恩慕寺,用作崇庆皇太后荐福之所。至此,畅春园由“避喧听政”的政治中心转变为祭拜先皇、奉养太后之所。道光年间,畅春园的功能逐渐丧失,走向衰落。咸丰八年以后,皇帝终止至恩佑寺、恩慕寺祭拜行礼的仪式。咸丰十年,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民国初年,仅剩恩佑寺和恩慕寺等部分遗迹。辛亥革命后,畅春园旧址成了驻军之地。国民政府统一后,因引水方便,将畅春园开辟为农田。

《五园图》中的畅春园部分(国家图书馆藏)

畅春园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

康熙四十八年,兴建圆明园。“圆明园在挂甲屯之北,距畅春园里许。为世宗宪皇帝藩邸赐园。”雍正即位后,重新规划调整了总体布局,将圆明园扩建为处理朝政的御园;乾隆时期,建成“圆明园四十景”,并将其扩建为圆明三园(圆明、长春、绮春),后又增加熙春园和春熙院,成为圆明五园。之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代帝王的营建,更加完善了圆明园的多重功能。

圆明园河道全图(国家图书馆藏)

海晏堂铜版画

圆明园兽首(复制件)(原件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明代太狮少狮青玉摆件(年圆明园遗址采集,首都博物馆藏)

清“兼管圆明园健锐营事务"踞兽纽象牙方章(首都博物馆藏)

乾隆九年,圆明园扩建工程告一段落,乾隆帝在《御制圆明园后记》中言“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踰此。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表达了其昭告天下以后不再兴建园林的决心。而五年后(乾隆十四年冬),乾隆皇帝却在北京西郊西湖、瓮山一带,利用冬闲,动用了上万的民工,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整理北京西北郊水系,开始着手兴建清漪园。《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中记述了其修建清漪园的缘由:一是整治西郊水系,为漕运及农田灌溉等提供水源;一是借昆明湖操练水军,表明治理国家的决心;一是为母祝寿,宣扬“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夫河渠,国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其在导泄有方而潴蓄不匮乎!是不宜听其淤阏泛滥而不治。……因命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杂,浚沙泥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淀无水田,今则水田日辟矣。……湖既成,因赐名万寿山昆明湖,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得泉瓮山而易之曰万寿云者,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故而。”——《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

弘历行书《万寿山清漪园记卷》(复制件)(原件藏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重视清漪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以瓮山、西湖作为清漪园的建园基址,除其地貌结构独特、湖山相依、地势开阔外,最重要的是该区域位于已建成的其他四座皇家园林的中心,其建成可将京郊西山一带的庞大皇家园林集群连为一体,形成功能关系密切、景观互为资借的整体,具有“一园建成、全局皆活”的点睛作用,起到“增壮丽于皇都”的景观作用。园成后,乾隆帝在《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中“解释”了他重建苑囿的原因及自食其言后的“愧疚”之情,同时,也对“三山五园”各园承担的历史功能进行了定位,即畅春园为奉养皇太后的居所,圆明园为处理朝政之所,清漪园作为城市的调节水库,与静明园水系相通,是帝王理政之余的闲暇游玩之地。

“万寿山昆明湖记作于辛未,记治水之由与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万寿山清漪园成于辛巳,而今始作记者,以建置题额间或缓待而亦有所难于措辞也。夫既建园矣,既题额矣,何所难而措辞?以与我初言有所背,则不能不愧于心。……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事有相因,文缘质起,而出内帑,给雇直,敦朴素,祛藻饰,一如圆明园旧制,无敢或踰焉。虽然,圆明园后记有云,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囿矣,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然而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萧何所谓无令后世有以加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

此外,“三山五园”就其建造手法而言,圆明园、畅春园平地起园,缺乏天然的山水基础,静宜园为山地园林,静明园虽以山景和小型水景取胜,但缺少开阔的大水面,惟独清漪园(颐和园)为“山环水抱”的山水园林;就平面位置而言,“三山五园”整体结构以清漪园(颐和园)或静明园为中心,形成了东西两侧左右对称的空间分布格局。

三山五园平面布局示意图(引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综上,清漪园作为京西“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皇家御苑,其发挥着核心景观地位及其空间纽结作用。地域上,清漪园以水系沟通,联结了海淀地区的众多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为其提供水源,使其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清漪园的建成,使京西名园形成以三山五园为中心的众星拱月式的、硕大无朋的园林集群。这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景观上,清漪园园内建筑与园外毗邻御苑景观互为因借、彼此构景,从清漪园东堤可以遥看玉泉山、香山主峰,这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向东延伸至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南北轴线的中心点,成为园林集群的一条主脉。功能上,清漪园的建成使西郊御苑理政、休闲、游赏、居住的作用更加完善,成为一个重要的全国政治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年;

2.王其亨、张龙、张凤梧:《从颐和园大他坦说起——浅论圆明园和颐和园历史功能的转换》,《圆明园》学刊第八期——纪念圆明园建园周年特刊,年6月30日;

3.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年5月第3期;

4.张宝章:《三山五园新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5.任昳霏:《“三山五园”地图中的畅春园》,《地图》,年第1期;

6.朱强、张云路、李雄:《北京“三山五园”整体性研究新思考》,《中国城市林业》,年2月第1期。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来源:隗丽佳颐和园微览资料提供:颐和园文物管理科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