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资笔试选择题必背考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

教资笔试每日干货

(点完收藏记得回去看哦~

客观题积累

教育基础知识(二)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词句,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丽,儿童的活泼可爱与生机勃勃,感悟童年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

难点:感悟花的特点和儿童的特点的相同相似之处,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疑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提问:对春天的印象?怎么找到春天最美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量清层次

1.默读课言语,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读正确、流畅,理清文章脉胳:

颐和园→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1.划出文章中描写儿童的句子,感受儿童的特点。

2.引导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想象“小天使”在你们的想象中是什么样的?体会儿童的可爱、天真、美好。

3.来到知春亭畔,老师指导学法,读课文—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探究教材中作者与儿童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儿童的活力。

4.提问:在冰心奶奶的笔下你感受到了儿童怎么样的特点和冰心奶奶对儿童怎样的情感。体会儿童的多、生机勃勃。

5.指名读5-7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找出描写花的句子,体会花的特点。

6.小组讨论:感悟花的特点和儿童的特点的相同相似之处,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体会借花喻人的写法:花儿盛开→春光烂熳→儿童更旺。找出比喻句,理解作者由花及人的写法,由此,联想起“花儿和儿童一样”赞美儿童欢畅活泼,生命力旺盛,“快乐”充满人间。

7.分角色读7节,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由衷喜爱。

(要求读重树大、花多、花艳的语句,读出动感,读出力度)

9.分角色读第9节,结合“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句话悟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儿童多处就是春天,春天在儿童身上,他们是祖国的春天。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悟

多媒体展示:冰心的背景资料,进一步感受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五)作业设计

必做题:写一写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选做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找冰心其他的作品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3、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4、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说教法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2.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大致概括这篇散文的意思.[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结合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看清楚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写字姿势.让学生在舒缓优雅的古筝曲中认真临写生字.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有动脑,才能有创造。”让学生动手又动脑,还有音乐的熏陶,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呀!]

三、精读感悟


  1.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问题来展开.出示句子: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就是,就是,就是.


  围绕这一问题,做好准备,进行交流,展开讨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摆正学生与教师的位置.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研究中讨论的热点话题.这一设计是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从字面向课文中心进发的向导.]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儿童就是小天使,儿童就是太阳,儿童就是花朵,儿童就是春天.


  (2)儿童就是小天使,学习课文第一节.指名朗读.


  (3)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小天使”是什么样儿的?读出小天使的天真,活泼.


  (4)冰心的眼里,儿童不仅是天使,而且是春花.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指名朗读.读出花多,花艳,读出动感,读出力度,给听者眼前一亮之感.


  (5)海棠树繁花似锦,颐和园春光美园.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指导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2.请学生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


  (1)“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2)“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太阳的香气息。”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3) “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在一般的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奶奶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4)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与游人的换位,看出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眼里有儿童,笔下有儿童.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

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2.鉴赏课文的第六节与原著的第六节的不一样.课文: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原著: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学生认真阅读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


  3.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本文提供的教案,适用于教师考试和在职教师参考,试讲的朋友可以在原基础上在进行精简,小编争取为大家整理全面!想跟我们一起长期备考的话加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