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本文依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以及项目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理念下项目式学习的三种类型:基于学科某一知识点或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以及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以期为项目式学习的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21世纪核心素养
本文发表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年第5期
作者简介:马宁,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项目式学习的产生和发展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支持和促进教育深入发展的同时,也正在变革着传统的教育形式,并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西方国家提出的“21世纪技能”要求学生除掌握原有的核心课程内容之外,还应具备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委员会提出新时期人才应具备7C技能,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协作、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交流、信息与媒介素养,计算与ICT素养以及职业与学习的自主能力[1]。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相应地,教师也不再只做知识的传递者,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强调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项目式学习日益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项目式学习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3]。它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芬兰的“主题情景式”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参与一个“多学科学习模块”,以培养学生适应真实生活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美国年发布的《STEM报告》,旨在推进STEM教育在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发展;英国设立的STEMNET组织,旨在帮助年轻人学习STEM课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能力;我国教育部年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本研究旨在结合混合式学习理念和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在“主导—主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科与学科的混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等,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实现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最优化。混合式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以及各学科的特点,将真实世界问题与学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高层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
二、项目式学习的类型
依托课程大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可以在混合式学习理念指引下开展三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探索,分别是:基于学科某一知识点或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以及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这三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既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基础学科的教学深化,又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基于学科某一知识点或主题的深入探究
这类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深入探究所学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拓展课堂的深度、广度,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它让学生在高水平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这类项目式学习时,教师要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合适话题,专注于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基于某一主题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将课堂知识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由初一学生基于WISE平台开展的“图表故事”项目,就涵盖了散点图、折线图、曲线图等图表知识。该项目以“帮助贝儿、小杰、莎莎和东东绘制一些图表,向小伙伴们讲述他们参加的一次惊险又刺激的徒步旅行”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用图表呈现他们旅行中每天行走的距离,比较不同图表呈现效果的差异,掌握与图表相关的知识并在一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最后,学生要以游乐园工程师的身份,运用图表知识设计一个有趣且安全的游乐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图表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形成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解释和推理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
这类项目式学习根据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纵向关联,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适时调整、拓展和延伸课程,实现学科知识与项目目标的无缝连接。这类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情感体验,以及课程的生成性与延展性,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和扩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
开展这类项目式学习时,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项目目标等因素出发,对相应要素有机整合,使学生将片段化的零散概念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性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灿烂的中国世界遗产”案例是基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材《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以及《语文园地五》开展的项目。该项目通过“驱动问题—小组探究,群文学习—拓展阅读—写导游词,制作微电影—成果展示,作品评价”这五个阶段实施(见表1)。随着这五个阶段有序地开展,各小组收集和汇总了大量的素材,并协作创作作品以呈现项目成果。依托该项目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查(资料)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和爱国之情,培养了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对学习内容深度加工,提升了课堂的认知投入程度,诱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
(三)跨学科的问题解决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借助技术的支持,将融合了科学、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的知识,在问题语境中以主题的方式导入,这将有效拓展和延伸课堂,使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正如STEM教育有效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美国项目引路(ProjectLeadTotheWay,PLTW)机构基于项目和问题解决的活动所开展的STEM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成长。可见,这类项目式学习在让学生建构相应知识经验,建立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获得对意义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例如,为期3周的“伸出援助之手”项目融合了数学、写作、听力、口语等知识,设计了一个“投资人要投资一批能用25美元在社区产生最大影响的小型贷款项目”的情境,并以“如何用25美元为社区做出最大贡献”为驱动问题,学生在项目中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开展实地调研、访谈等探索活动,最后以方案解释信的形式汇报小组成果(见表2)。通过此次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读、写、比较百位数及千位数等学科知识,还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项目式学习,将知识蕴含于实际问题解决之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