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文潍坊在潍州古城里的松园子寻踪故迹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医院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温馨提醒:点上方↑“潍坊潮生活”即可订阅时尚潍坊!潍坊城现存一处原生态、准备予以修复的清代建筑群——松园子古民居,该建筑群位于曾经的老街松园子街及其附近地域。清代到解放前,这一带为名流贤达集中居住的地方,不乏深宅大院、私家花园,蕴含的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本期通过梳理相关资料,介绍其中的郭兰村、张俊卿、张百川和陈启之等历史人物及相关情况,试图以此对当时潍县的风情世故产生一点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郭兰村擅长国画还是

城派风筝代表人物

郭兰村祖宅东前院中门今貌


  郭兰村的祖宅坐落在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二个大门内,这是他嗣亲曾祖父郭秉之的产业。现存松园子古民居中,该宅院的记载还算具体。郭兰村45岁以前就住在这座宅院里。年,他卖掉这处房产迁往别处时,已经是本地的知名画家和城派风筝代表人物。

家庭背景深厚

祖辈几代有官方身份


  郭秉之又名振之,系郭梦惠的第二个儿子。其族谱记载:郭梦惠为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人,道光十七年()考中举人,历任户部候补主事、浙江司兼陕西司行走等官职。咸丰三年(),他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等官职。郭秉之为道光至同治年间人,拥有太学生(国子监学生)功名以及直隶州州判的官方身份。


  因为没有儿子,郭秉之过继了堂兄郭简之的三儿子郭恩培为嗣子。郭恩培生有独子郭迪光。郭迪光则生有四个儿子:郭迺馨、郭迺馥、郭迺馝、郭迺馚。


  郭迺馨,字兰村,以字行,为郭恩培的长孙。在本地,由他的姓和字组成的“郭兰村”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他的姓名郭迺馨。郭兰村嫡亲曾祖父郭简之是郭梦龄的第三个儿子。因此,郭梦龄实际上为郭兰村的嫡亲高祖父。居住在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一个大门内、与郭兰村一墙之隔的郭雨若实际上是他的嫡亲堂祖父。


  郭简之为道光至光绪年间人,考取国子监算学生、贡生功名,历任太常寺点簿、兵部候补郎中、武选司兼车驾司行走等官职,议叙四品官衔,诰授通议大夫。郭恩培是郭兰村的祖父,咸丰至光绪年间人,拥有附贡生(国子监学生的一种)功名以及候选典史的官方身份。郭迪光是郭兰村的父亲,光绪元年()生,未见有功名以及官方身份的记载。


  因而,无论是从嗣亲曾祖父还是从嫡亲曾祖父那里算起,郭兰村家都是拥有深厚士绅背景的。

郭兰村祖宅大门今貌

郭家宅院共41间房

郭兰村在此住了44年


  坐落在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的第二个宅院,就是郭兰村的嗣亲曾祖父郭秉之的产业,由六个院落组成,共计有房屋41间。年以前,郭兰村就居住在这里。


  解放前一段长长的岁月里,站在松园子街上看,这处坐北面南的宅院大门规模不大但风格庄重大气。黑漆街门,左右各置一架方形石鼓。门扇下设有几十厘米高的门屉。三级石阶自松园子街通到大门前。大门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暗红底黑字匾额,上书“世家”二字。有记载说,每年春节前,两扇黑漆街门临街的一面都要贴上一副对联,内容则一成不变: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进入大门,门内为东前院,东前院东面为一堵照壁式院墙,西面建有一座坐西朝东的大屏门,屏门内可以通往宅院内的各处院落,南面除了大门就是大门两侧与之相连的四间临街南屋,各有两间。门东两间是门房传达,门西两间为账房。前院北面为一处照壁,与大门正对。一处虎坐式门楼位于照壁东边。从整体上看,东前院更像是一条过道。


  虎坐式门楼内为一条南北走向的过道,为宅院的东过道。东过道尽头,一处点缀着太湖石及花木的花坛十分显眼。过道西侧开有屏门,里面就是厅房所在的院落。


  厅房院内,丁字形甬道起自屏门,通往南、北两幢相对的厅房。甬道的西侧、南侧、北侧都是草坪。西草坪北端栽植着一株紫藤,枝繁叶茂的样子,如蟠龙般苍劲。骑西墙内外搭着一列藤萝架,架上的藤条枝叶遮蔽了半个院子和西墙外的半边过道,花开时节香气袭人。南侧、北侧的草坪内栽种着木瓜、铁脚海棠、月季、芍药等花木。


  北厅房为正厅房,规模为三间,潍县传统出厦平房前常见的厦檐、明柱、月台历历在目。左、右明柱上悬挂着竖条式瓦面牌匾,分别书有“霁雪淫庭春风满座”“藤荫半院皓月当空”字样。门、窗都是雕花隔扇款式。正厅房对面的南厅房与之格局相似,只是厦檐狭窄一些。南厅房门楣上悬挂着《藤花仙馆》小匾。


  厅房院内没有厢房。西南角开有一处中门,通往西墙外的宅院主过道。中门的院门也是黑漆格调,院门上刻有填石绿漆的对联,内容是“三径花香春把酒,半庭萝月夜谈棋”。另外,北厅房后门外有条夹道,本地俗称夹咕道子。这条夹咕道子西端有一座小门,也与西墙外的宅院主过道相通。


  西前院整体上也像是一条过道:东面是大屏门;西端为一处饲养家畜的敞篷,这类敞篷,潍县大户人家一般称马厩或马号;南面为一溜临街南屋,共七间,分别是粮食屋、碾屋、磨房等,南屋的南面就是站在松园子街上看到的大门以西路北的那片房屋;北面的东端为一处坐北朝南的垂花式门楼,其余部分都是院墙。


  进入垂花式门楼,为一条南北走向的过道。过道较宽,为整个宅院的主过道。门楼内不远处、主过道路东,即开在厅房院内西南角的中门。中门以北的主过道东侧,即厅房院西墙外的那列藤萝架,藤萝架下为通道。垂花式门楼以北的主过道西侧,也建有一处草坪。草坪内距门楼不远处栽有两棵瓜子黄杨,再向北为一棵杏树,树干直径足有一尺,树冠覆盖着主过道的西南部。这样,主过道的南段就显得优雅宜人。

郭兰村祖宅正厅房今貌

厅房院内创办益社

后来扩为同志画社


  郭兰村的祖父郭恩培一生酷爱文物,祖母袁氏擅长国画绘画,精于刺绣。受到家庭的熏陶,郭兰村自幼喜爱美术,四五岁就能够在石板上绘画,画什么像什么。六岁时剪纸成马,受到大人们的称赞。他先后在潍县本地的私塾、养正小学、私立丁氏第一小学就读。高小毕业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直至毕业。


  下学回潍后,郭兰村与两位同学赫保真、傅葆桎一起结成一个社团,名为益社,共同研习探讨国画创作,并编刊了两期《益社季刊》。有记载说,益社就设在郭兰村松园子街宅院的厅房院落内,三人后来都是潍坊或青岛等地国画界的知名人士。赫保真,字聘卿,对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的国画绘画都擅长,他学习勤奋,作品很多。后来他又学习西方绘画,曾编印《铅笔素描写生范本》,此书曾作为学生们修习西方绘画的课本类读物。他定居青岛,担任师范、中学美术教师。傅葆桎,字柳坪,在花卉方面的国画绘画有技巧和艺术修养。可惜的是,他在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存世的作品不算多。


  丁启喆,字东斋,国画效法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字老莲)的风格,也学习明末清初画家恽寿平(字南田)的绘画风格,造诣很深。他工于人物绘画,曾师从本地山水花卉画家刘嘉颖(字实甫)。他一生勤于绘画探讨,作品章法严谨,为当时的绘画界所看重。在他的作品中,工笔绘画占有不小的比例,他曾编绘《老莲汇稿》《北海人范》等画册传世。


  郭兰村在潍县丁氏第一小学就读时,丁东斋是国画教员。郭兰村等三人结成益社后,丁东斋对他们说:“古人说益者三友,你们三个人组织这个益社,倒也名副其实,但范围小,没有多大作用,何不扩大组织,邀请全县的美术爱好者,让志同道合的画友共同办社,岂不更好?”


  于是,在丁东斋的大力倡导下,就在郭兰村等三人原来益社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吸收本地国画爱好者参加,年成立了同志画社。丁叔言为社长,刘炯为副社长,社址设在了丁叔言家的书斋中。

郭兰村擅长工笔绘画

《流民图》描绘难民惨状


  加入同志画社后,郭兰村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国画艺术,风格逐渐明晰。作为本地知名画家,他在工笔描绘人物、骏马、花卉、鸟兽等方面都擅长。他的人物绘画,用笔细密盘绕,如春蚕吐丝。人物衣纹具有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画风神韵,人物形象、神态既有真实感,又有传统高古风格。他善于观察群马动静变化细节,画笔下的骏马,具有宋、元时期书画家赵孟頫(fǔ)的神韵,又借鉴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风格。


  彩色《水浒传人物绣像》《凌烟阁功臣绣像》《西厢记》《女猎图》《昭陵六骏图》《八骏图》等,都是郭兰村的代表作品。抗战期间,山东遭天灾,难民流离失所,沿街乞讨。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创作完成长卷《流民图》,描绘了难民饥寒交迫的惨状,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从下学后到举家搬离松园子街的宅院前,郭兰村历任潍县郭氏小学(后称郭氏励新小学)教师、日伪办县立东关小学校长、日伪潍县新民教育馆馆长、日伪办县立中学教师等职务。


  年,他在青岛开设了一个与美术绘画有关的印刷局,名为乐陶美术馆。他与赫保真、葛焕斗等画友的作品曾在该处美术馆石印成画集面世。年,乐陶美术馆亏本倒闭。

兄弟合作扎绘创新

作品被誉为郭氏风筝


  在不断探讨国画艺术的同时,郭兰村也善于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进行探讨。他与自己的二弟郭椒林(名迺馥)经常合作。郭椒林也是郭氏励新小学的教员。郭兰村自己设计风筝,郭椒林扎制。扎制完成后再由郭兰村绘画。兄弟二人都注重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一只只精美的风筝便不断面世。


  郭兰村兄弟二人扎绘的风筝,与工笔装饰画相结合。他们还把传统的硬翅风筝改为双翅可以活动的风筝。他们扎绘的小蝴蝶风筝,长12.5厘米,宽6厘米,可装在特制的纸盒里,被视为珍品风筝。他们的风筝作品在当时被誉为郭氏风筝,为城派风筝中的精品,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又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对风筝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颇有贡献,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兄弟二人因而同为城派风筝的代表人物。


  年4月,日伪办潍县县立中学举办《郭兰村创作风筝展览》,展出百余件郭氏风筝,品种俱全。历史故事如“吹箫引凤”“吕布戏貂婢”“水漫金山寺”,鸟禽如鸢、鹰、隼,草虫如蝴蝶、螳螂、蝉、蚱蜢等,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另外,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郭兰村在城里东门大街(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开设“松荫斋”嵌银馆。他自己设计的嵌银作品有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等,著名的有《红楼梦》仕女挂屏。七七事变后,他的嵌银作品没有了销路,“松荫斋”也停业了。

郭兰村祖宅东过道今貌

主宅正房规模最大

东西后院各具特色


  郭宅主过道大杏树下的路西为又一处中门。中门院门上一般贴着的对联是:“春风柳带鸣金马,晴雪梅花照玉堂。”


  进入中门是主宅院落。主宅院落很大。院落东面除了中门,还有两间厦子当储藏室。院落西面则只有三间当厨房用的厦子。院落南面靠南墙建有一处月台式花坛,高出院落地面好几级台阶。院落北面为整座宅院的主宅正房,为一栋规模五间的拔台式建筑。


  这处主宅正房为整座宅院中规模最大、感观最宏伟的建筑物。厦檐、明柱、月台特别醒目。明柱上经常贴着的对联是:“风飘绿柳平台暖,雪点红梅小院春。”月台高出院落地面近一米高,整栋房屋南北进深六米多。偌大的主宅院落无厢房,东西两面低矮的两处厦子衬托得主宅正房特别高大。主宅正房后也有一条夹咕道子,夹咕道子北墙偏西有一处角门,通往西后院。


  沿主过道东侧藤萝架下的通道向北到尽头有两间过道屋。东边那间为南北两面都有过道门的通道,南面过道门上通常贴的对联为“燕过重门留好语,莺迁乔木报佳音”。西边那间是盛放米、面的屋子,前后有窗,门却开在东边那间的西山上。米、面屋南面窗下又有一处花坛。花坛内点缀以太湖石、梅、竹等。


  出过道屋向北,主过道路东为夹咕道子西端的小门。主过道路西、米面屋后窗北又有一处屏门。屏门内为西后院,西后院内东面和西面各有三间厢房。西后院南墙即主宅正房后的夹咕道子北墙,北墙为这整座宅院的北界墙。


  沿主过道向北不远就走到头了。主过道东北角为一处月亮门,门内为东后院。因东后院南北很短,故院内东面为三间面积很小的房屋,西面为月亮门和院墙,南面为当作厨房使用的两间厦子,南面院墙即主厅房后的夹咕道子北墙,北面为三间没有明柱的台屋。


  由此可见,东、西后院整体结构上显得简约,却又各具特色。


  年,郭兰村家卖掉这处房产,举家迁往潍县城里增福堂街(原址位于今潍城区城关街道增福堂社区北部)。

◎相关链接

城派风筝与乡派风筝


  历史上的潍县风筝,曾有城派风筝和乡派风筝两个流派。


  城派风筝主要产地在潍县城(今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一带,因为有文人和画家参与制作,又称为文人风筝,具有精巧、细致的特点,质量上乘,产销量都不大。


  乡派风筝以潍县的杨家埠(今属寒亭区寒亭街道辖区)、南胡住(今属奎文区北海路街道辖区)和三里庄(今属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为主要产地,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季节性创收项目,产销量大,价钱低廉,属于受大众欢迎的普及性作品。另外,为数不少的市民能够自己动手扎制成各类风筝,自己放飞,自娱自乐,其中不乏上乘佳作。

张俊卿跻身棉纱大亨

义德栈为中间商龙头

张俊卿宅院内过道今貌


  张俊卿为解放前的一段时期里潍县商界的知名人士。他家的宅院坐落在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三个大门内。有记载说,他是义德栈的东家。他安身立命的义德栈与他家的这处宅院一样,见诸记载的资料不系统,也算不上丰富。

张俊卿与郭兰村相邻

经营义德栈财力雄厚


  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三座宅院的主人是张俊卿,这座宅院与郭兰村的祖宅仅有一墙之隔,由四个院落组成,主宅正房为一栋大户人家常见的、建筑规模为五间的拔台式平房。东前院的中门为大户人家常见的传统院落中较为常见的垂花式门楼,雕花悬空短柱及雕花木帘散发着雍容华贵的气息。


  有记载说,张俊卿原籍为潍县东北关(今分别属于潍城区城关街道、北关街道辖区)人。他发迹后,才搬到松园子街的这处宅院居住,而此前这处宅院的归属则未见记载。他做东家的那家商号义德栈成立于清代宣统元年(),由潍县庆和堂、永睦堂、永吉堂、博仁堂、东厚堂、义德堂、怡和堂、义信堂共八家出资方联合开办。其总部设在青岛的博山路,在潍县的保安街(今潍城区和平路)上也设有营业部。义德栈曾经从事从日本购进白糖、海带,从我国广东、香港等地购进洋广杂货(今称百货)再转手;代办铁路、公路、水上运输等经营活动,但名声最大的则是棉纱代理。也有人说,义德栈为潍县丁家的产业,总部在青岛,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都有分部。


  所谓东家,在我国传统时代是打工者对老板、佃户对地主,以及幕僚对主人的称呼。因为未见相关记载,“张俊卿是义德栈的东家”的说法,就有他是义德栈的出资人或掌管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等多种可能。也有人说,他是义德栈青岛总部的经理。


  作为商号,义德栈在本地的存在感不算很高,有关工商老字号方面的地方历史文化作品中未见介绍,故了解不到其基本情况和相关事迹。


  年,潍县整修下河街绿瓦阁以南(原址位于今奎文区通济门街西端路北一带)长约50米、宽约5米的路段。本地商号及绅商踊跃捐款。货栈、鱼行、饭馆、线庄、银行、当铺、钱庄、车行、布庄、皮铺、绳铺、酱园、炊饼铺、肉行、书局(今称印刷厂)、商店、药店、理发铺等行业的二百八十多商家及个人共捐出三千六百多元大洋(银元)。其中,义德栈一家就捐出五百元,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张俊卿个人捐出四百元。义德栈及张俊卿的实力和财力可见一斑。

张俊卿宅院垂花门今貌

棉纱交易场所洋线市

位于下河街路段以南


  所修下河街的这段路以南是潍县的工业原料棉纱交易场所洋线市。


  潍县曾有十万织布机的响亮名声,反映了七七事变前潍县织布业在城市经济繁荣时期号称达到的产业规模。有统计说,当时潍县全县(包括附近昌邑部分农村)实际拥有的织布大机(与传统织布机相比而言)数量为6.5万台。当然,号称的十万织布机的产业规模是在七七事变前的二十年间逐渐形成的。这样的产业规模维持正常生产而吞噬掉的棉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买卖棉纱便十分有利可图。棉纱当时称洋纱,加工后的棉线称洋线。在这期间,—个新兴的商业行业洋线业就越做越大。


  下河街上的洋线市在鼎盛时期每天能够卖出棉纱高达件(每件重公斤)。棉纱的售卖交易活动既可以在这里钱货两清,也可以在这里谈妥,去别处交款取货。


  下河街洋线市一带,当地洋线业方面的营销商(时称线庄)大多在线庄店内存货,店外路面上设摊交易。线庄由外地成批购进棉纱,再整件出售,扮演着棉纱批发商的角色。年,潍县全县拥有24家线庄,四年后增至60家。洋线业的发展势头由此可见。线庄不拆包零售,小本织布业户一次没有必要购买一整件棉纱,棉纱零售商(俗称线贩)便应运而生。线贩从线庄买进整件棉纱后拆包零售,逢集日出摊都能卖出个十件八件的,生意很是兴旺。洋线市一带的线贩最多时曾有二十多人。

形成棉纱期货交易市场

十多家代理店为客户操盘


  因为潍县织布业旺盛的棉纱需求,当时棉纱在城市地方经济中实际上拥有实物货币的地位。在下河街洋线市一带,年以后,即义德栈及其东家张俊卿等商号及绅商个人捐款整修下河街相关路段的上一年,在下河街洋线市一带兴起一个期货交易市场,棉纱为市场中唯一的期货交易物品,因为棉纱的价格也是随市场供需变化而波动的。因而该市场可称为棉纱期货交易市场或洋线期货交易市场。年日寇侵占潍县后,棉纱期货交易一度中止,后来予以恢复。年以后,我国沦陷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局面日益严重,穷途末路的日寇在潍县设立纤维组合,实行物资配给制度。棉纱成为统制商品,不准私自买卖。棉纱期货也不得不终止交易。


  潍县棉纱期货交易存续期间,以青岛交易所(日伪时期称取引所)发布的开盘价为参照,以5件棉纱为单位。有实力的参与方往往派专人在青岛即时了解价格行情,他们每天开盘后都用长途电话迅速向潍县方面报告,如中间有较大起伏,也随时打电话或发电报,直到收盘为止。


  下河街洋线市一带的棉纱经纪人除了在市场上活动,还不断向关系户传送信息,接受买卖双方的委托。在价格稳定时,棉纱市场就平静。遇涨落较大,则人群拥挤,喧嚣声沸腾。除经纪人外,买卖双方也多亲临现场,观察情况。还有看潮头、凑热闹的人,也跃跃欲试地寻机参与活动。有些介入棉纱期货交易的人,患得患失的情绪很严重,目光发直,精神恍惚,偶与其打招呼,他看不见,也听不着。


  日伪统治时期,恢复棉纱期货交易后的那段时期,因为市面萧条,商业不振,潍县商号有的歇业,有的减员,失业人员增多,其中很多失业人员当了棉纱经纪人,借以糊口。于是,除棉纱业商号参与期货交易,还先后出现了十多家代理店,经纪人专门为有棉纱期货交易需求的客户操盘,从中赚取手续费。


  年,下河街洋线市一带的棉纱期货交易价格发生暴涨暴跌。每件棉纱的价格由一千元(日伪联银券)左右冲高到2元,很快又跌落到元。时任潍县商会常委的康子周来到现场,向正在交易的经纪人挥动手杖大声呼喊:“洋线价钱这么疯涨疯落,你们还敢成交?”


  棉纱经纪人忌惮康子周的权势,立即如鸟兽散,这一轮交易不得不暂时停止。事后,这次涨落的盈亏,由买卖双方派出代表协商,以每件棉纱作价元结算盈亏金额,才结束了这场风暴。这类涨跌事件在七七事变前后,屡见不鲜,仅康子周出面制止,最后买卖双方协商用折中价格交割了事的就有三次。

张俊卿宅院西前院今貌

潍县四家货栈总部在青岛

张俊卿系“潍县帮商人”之一


  号称潍县十万织布机规模的织布业,主要生产原料是棉纱。织布业大、小生产商都需要持续购进棉纱,才能通过持续不断的再生产活动,源源不断地产出布匹。在棉纱购进环节,活跃在下河街洋线市一带的线庄、线贩等,都属于棉纱购销中间商,而且在中间商环节中处于中、下游地位。而张俊卿做东家的义德栈,则是处于上游地位的棉纱购销中间商之一。当然,棉纱期货经纪人和代理店,也处于棉纱购销中间商的地位,但从行业性质上看却是要另当别论的。


  义德栈在宣统元年()开张营业时,潍县近、现代意义上的织布业还处在萌芽阶段。就在义德栈开业的两年前,即光绪三十一年(),潍县商人张瑞芝从日本购买6台脚踏式织布机(史称织布大机),生产宽幅布匹,标志着当地织布业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向近、现代意义上的生产方式。


  随着潍县近、现代意义上的织布业逐渐发展壮大,织布业对棉纱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故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除了最先开业的义德栈,还有德增福、源兴恒、恒盛德分别于年、年、年先后开张营业。这四家货栈,总部都设立在青岛,主业都是直接从棉纱生产厂商手中购买棉纱,然后转手。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处于上游地位的棉纱购销中间商。


  这四家货栈的资本组织形式都是合资,共有19家出资方,资本总额达26万元。19家出资方中,义德栈的八家出资方都是潍县籍,另外三家货栈的11家出资方,除了一家即墨籍、两家昌邑籍外,其余的也都是潍县籍。故当时至少在青岛、潍县、昌邑等地,业内人士及相关人士称这四家货栈是“潍县帮货栈”,称这四家货栈的出资方及掌管人为“潍县帮商人”。作为义德栈的东家,家住松园子街的张俊卿自然是青岛“潍县帮货栈”的“潍县帮商人”之一。

潍县全县购纱业务

义德栈占到六七成


  棉纱,是棉纤维经纺纱工艺加工而成的纱,棉纱还可以经合股加工后成为棉线。棉纱根据纺纱的不同工艺,可分为普梳纱和精梳纱,而这是我国传统纺织工艺所无法企及的。从潍县下河街洋线市的名称看,其交易货品应该是棉纱加工品棉线。此类棉线在我国最初称洋线,交易市场因此得名,但现有记载则都称洋线市的交易货品为棉纱。


  我国出现近、现代意义上的棉纱是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之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向我国大量倾销大机器制作的棉纱时,我国最初称棉纱为洋纱。有记载说,义德栈最初经营欧美洋纱进口业务,随着我国资本、日本资本开设的机器纱厂在青岛兴起,以及潍县织布业的转型,义德栈逐渐转向代理经销青岛各中外纱厂生产的棉纱。义德栈购进棉纱,一般都是直接与相关供货厂商进行交易,即使在早期也很少通过买办从中介绍。当然,“潍县帮货栈”中的其他商家,开业时间较早的也大致经历了上述历程。


  有记载说,年潍县全县拥有24家线庄时,青岛的那四家“潍县帮货栈”几乎代理着潍县当时全部线庄的购纱业务。其中,义德栈的购纱输潍量,大约占到了“潍县帮货栈”输潍总量的60%-70%。因为棉纱经销业务的频繁,潍县各线庄、染织工厂常年在青岛“潍县帮货栈”派有驻员,其中派往义德栈的有同盛、阜聚怡、阜聚、蚨祥、信记、义德泰记等线庄和信丰染印公司、德和染织工厂以及德聚染厂等当时的大、中型布业实体。


  棉纱从出厂到在潍县上机织布,多年都是这样的流程:青岛的四家“潍县帮货栈”自生产供货厂商处购得棉纱后输潍,完成上游的一级批发。潍县有条件在青岛“潍县帮货栈”派有驻员的布业实体则在这一环节购得棉纱后上机织布;与“潍县帮货栈”有代理关系的线庄购得棉纱后出售给线贩,这是中游的二级批发。生产能力可以购买整件棉纱的布业实体在这一环节就可直接从线庄购纱并上机织布;线贩从线庄购买整件棉纱后拆包零售给小本织布业户,完成棉纱的下游交易。


  这样,棉纱购销流程中的中游二级批发、下游的交易以及相关直销活动一般都在下河街洋线市一带完成。同样也是在这一带完成的棉纱期货交易则没有这么多环节,且只要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都可以自由参加,没有见到有什么门槛的记载。


  以义德栈拥有的实力、在潍县织布业链条中的作用,以及潍县洋线市的位置,张俊卿在修整下河街路段中一下子认捐那么大的数额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其他三家“潍县帮货栈”中,除了恒盛德开业时间晚于修路时间不论,只见到德增福捐洋(银元)十元修路的记载,未见有源兴恒捐款的记载,与义德栈和张俊卿相较,他们就显得逊色多了。


  张俊卿个人的生平轨迹以及义德栈的其他情况,包括张俊卿家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搬离松园子街宅院等等,则均未见记载。

张俊卿宅院大门今貌

张百川为服装业翘楚陈启之活跃于商界

张俊卿宅院西墙外疑似单口过道处


  张百川和陈启之的宅院都在松园子街。张百川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他目不识丁,还患有耳聋症,但凭着坚强的毅力和灵活的头脑,几十年间发展成为本地服装业的领头人物。陈启之是活跃于商界的人物,他涉足钱庄、麻业、创办学校等,潍县德聚染厂他也有股份。

张百川创办服装店

发迹后搬到松园子


  张百川的生平轨迹记载比较系统。他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是给本地丁姓大户看守家庙的家丁。他目不识丁,患有耳聋症,但头脑灵活,颇有心计。年长一些后,他求人去了上海的一家服装店当学徒。出徒回潍县后,先在东门大街木牌坊下路北(今潍城区曹家巷口以东的东风西街路北一带)开设了一个成衣局。另有记载说,该成衣局的字号为源顺冠服店,一般简称源顺,于光绪三十二年()开业,员工十余人。起初,源顺的顾客不多,营业状况一般。


  几年后,清政权消亡,本地一些赶时髦的人士逐渐穿起了西式制服,而当时潍县的市面上的裁缝铺或成衣局的拿手绝活还是手工制作长袍、马褂等传统中式服装,主要方式一般是顾客提供布料,裁缝铺或成衣局裁剪加工。


  又过了几年,头脑灵活且已积蓄了一定财力的张百川动起了机器制作西式制服的念头。大约年左右,美国胜家牌缝纫机传入潍县。说干就干,他购买机器、聘请技师,还将源顺搬迁到东门大街海道司巷口以西的东门大街路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海道司巷口以西万基大厦一带)。


  随后,张百川将成衣局改名为源顺军衣庄,并在门前挂出了铜底黑字的招牌,后来又改名为源顺服装店,仍简称源顺。源顺规模为四进院落:两间门头房,作营业室兼卖纽扣等小百货;二进房五间,为经理室、会计室;后两进房分别是裁剪室、缝纫车间。这样,今潍坊城一带首家现代服装业实体就出现了。


  从面上看,源顺依然沿袭传统的来料加工的营运方式,即客户提供面料,源顺裁剪加工成客户要求的成衣款式,这个方式在潍坊城一带的服装业实体中沿用多年。有记载说,源顺制作的胶济铁路员工夏季制服,面料为米黄色卡其布,都是由德聚染厂提供的成品布料。德聚染厂的投资方之一是居住在松园子街的另一位知名人士陈启之。但未见源顺是否直接购买德聚所产布料的记载。


  到七七事变前,源顺拥有缝纫机40台,职工二十余人,日产服装一百套以上,资金达两万银元。张百川也拥有了多处房产。分析这些情况,张百川应该与张俊卿一样,也是发迹后才搬到松园子街居住的。

陈启之的儿子陈孝禄做东家的德聚染厂原址今貌

重金聘请技师传艺

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有记载说张百川是源顺的东家,也有记载说,他是源顺的经理。从他的从业轨迹看,他既是源顺的业主之一,也是掌舵人。他凭借头脑灵活的天资与坚韧不拔的努力,几十年间立于本地服装业的潮头。


  年以后,地方武装及警务人员的制服都由各地自行筹制。铁路员工每年夏、冬季节都制发服装。各类学校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这类大宗订货,除了源顺,潍县本地的成衣局大多没有能力承揽。源顺主动上门服务,包揽了军装及其他标志服装的量制。张百川在青岛裕通旅馆租有客房,设立办事处,派专人负责承揽胶济铁路员工的制服和青岛部分学校的校服。铁路员工每年更换制服,他都及时派出精干人员,到胶济铁路沿线每个车站为员工量尺寸。


  这类大宗订货,有时也超出了源顺的承接能力,张百川便联络其他成衣局,由源顺统一裁剪,各成衣局承制,再招聘附近一些闲散的家庭妇女在自己家做锁扣眼、钉纽扣、缝领钩等零活。完成制衣后,源顺经管人员验收合格才能入库。故源顺承做的衣服,定期交货,从不误时,而且很少有开缝、掉扣、松钩现象。因而信誉日著,不仅为顾客称道,也为同行业所赞许。


  张百川为了提高源顺的整体技术水平,跟上时代潮流,不惜重金礼聘大连、天津等地的技师来潍向工人传授技艺。他曾专门从大连请来技师授艺,在源顺做出了时髦的西装礼服,又一次开潍县新式服装的先河。他反应敏锐,每当发现青岛、济南等地市面上出现新式服装,源顺都会立即买回样品,组织技术人员拆解后研究,仿制成功后立即对外承揽。铁路员工的制服要求很严,特别是大盖帽非常讲究,而源顺做大盖帽的技术,精工细致,有独到之处,受到客户好评。


  服装行业的技术关键是裁剪,裁剪好坏关系到成衣是否合体。张百川聘请的几位技师裁剪技术都非常过硬,其中技师张书训等人也是源顺的干股(时称西股)持有人之一。他们能够根据顾客的体形,度量准确,缝制精细,做出的衣服十分合体。


  张百川创办源顺后,附近市面上相继开设了十几家服装店。尽管同行间存在竞争,有时还很激烈。但源顺因过硬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和周到的服务,在本地业内始终保持领先水平。

白天做生意晚上学识字

多年坚持学会写信记账


  张百川没上过学,在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打交道的过程中,深受目不识丁之苦。繁忙之余,他专门聘请私塾老师晚上到家中授课,松园子街的宅院成了他的“夜校”课堂。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他学会了写信、记账,源顺、新源与外界的账目、文字往来以及工商社交场合,他逐渐都能够应酬自如了。


  大致在七七事变前,张百川和侄子张幕韩分家,包括房产和源顺。源顺的后院归张百川所有,改名为源顺厚记服装店,民众简称源顺厚记,继续进行服装生产经营。原来源顺东门大街上的两间门头房由张幕韩分得,改名为源顺德记纽扣批发商店,民众简称源顺德记。由此看来,张百川十几年前创办源顺时,可能他的兄弟或侄子是投资合伙人,但未见相关记载。


  七七事变后,源顺厚记的生意一如既往正常运转。年潍县解放后,源顺厚记仍继续营业。年源顺厚记停业,原因不详。年,张百川在源顺原址西邻的一间门头房新开设一家服装店,称新源内衣店,民众简称新源。门头房是新源的对外营业场所,其生产加工场所则设在了松园子街张百川的家中。新源共有张百川及其他员工共19人,生产内衣、男帽,以式样新颖、做工精细著称。年公私合营时,新源并入潍坊益新针织厂。

潍坊市居民粮油供应证

经营钱庄创办学校

陈启之涉足多个领域


  陈启之的个人生平没有发现系统的记载。有说陈启之的祖籍为颍川,颍川是个古地名,历史上的颍川郡起于秦代,止于南北朝,郡治曾在今河南的禹州、许昌、长葛境内,安徽的和县境内、寿县、潜山等多地,故他祖籍的具体所在不好推断。


  与张百川几十年踏实做服装行业不同,陈启之是属于涉猎多领域的活跃人物。


  有记载说,陈启之为谦记麻行的东家,附近民众回忆说,陈家麻行的生意做得很大,但本地有关工商老字号方面的地方历史文化书籍中未见记载,故了解不到其基本情况和相关事迹。


  年,陈启之在松园子街怀白轩(绿野斋)旧址创办陈氏小学,年日寇侵占潍县前停办。


  另有记载说,陈启之曾在聚兴昶(chǎng)钱庄(有人也称聚兴昶银号)任职,具体职务未见记载。聚兴昶钱庄位于潍县东关安丘巷(今奎文区安丘巷一带),创办于年,拥有资本0元(银元,下同),存款额元,放款额元,汇兑额元,为本地当时的24家知名私营钱庄之一。


  潍县德聚染厂位于东关南沟街(今奎文区奎文门街)中段路南,于年投产。那年济南普利染厂停业散伙处理设备,该厂经理魏新泉与陈家商行陈启之商定,由魏新泉去济南花了1.1万元买下了普利染厂的设备,随即拆迁运来潍县,当年便安装、试车成功并投产。1.1万元从何而来未见记载,但有记载说,当时魏新泉自有资金仅为元,所有设备及流动资金,都是贷款解决的。投产时,该厂东家为陈启之的儿子陈孝禄。


  年,德聚染厂因为周转不灵一度停产,后来陈启之出面联络同盛钱庄,最后由该厂东家方面与同盛钱庄各出资2.5万元买下德聚染厂全部资产,仍称德聚染厂,仍然聘魏新泉任经理,继续经营。又有说法,该厂两大股东分别为聚兴昶钱庄陈启之、同盛钱庄康子周。


  日寇侵占潍县后,日商日华兴业株式会社来潍设立了潍县出张所瑞祥公司。该公司的佐佐木清信随即诱逼德聚染厂参与了“日华合办”。德聚染厂原有资金5万元,由原股东聚兴昶、同盛各抽回1万元,实际投入3万元;瑞祥公司投资7万元,共拥有资本10万元。


  年,伪潍县县知事徐观晸与本地绅商议定成立“救灾委员会”赈济粮荒,陈启之与同住松园子街的郭雨若同为“委员”。


  年5月,山东省第八区行政公署专员张天佐以经济汉奸罪逮捕魏新泉。魏新泉后来在狱中病死,陈启之及其儿子陈孝禄是否受到类似指控未见记载。

张百川创办的源顺服装店原址一带今貌

张百川和陈启之宅院

或为绿野斋的一部分


  有记载说张百川、陈启之在松园子街住处所在的宅院,原来都是此街西端路北刘鸿翱私家花园绿野斋的一部分。也有记载说,这二人的家都位于张俊卿宅院的西邻、此街偏东路北的第四个大门内。张百川家在松园子街居住时,宅院里的房屋已经进行了整修,屋顶已由传统的小青瓦换成了西式的洋瓦。陈启之与儿子陈孝禄、侄子陈兰芳各住一院。陈启之住厅房院,台屋五连间,立显明柱,气势豪华。


  另有附近民众回忆说,松园子街拆除前,其东端路北第三座宅院即张俊卿宅院的西邻,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六七十米的单口过道。整条过道的路东,不是张俊卿宅院里的院落,就是属于附近郭宅街地域的院落,没有任何宅院大门。这条过道只在路西,由南到北大约分布着四五座大门。松园子古民居中,只保留了郭雨若、郭兰村、张俊卿的三处宅院,张俊卿宅院以西的民居都已拆除,张百川、陈启之的宅院是否位于张俊卿家的西邻单口过道处,已经无从查证,其后来的变迁情况也未见记载。

张俊卿家西邻过道处

解放后曾为一处粮站


  位于张俊卿宅院西邻的单口过道南端路西的院落,曾经是潍坊市粮油供应公司所辖的一处粮站。这处粮站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起,就主要向附近地域的居民家庭供应计划内定量粮油,前后共存续三四十年的时间。附近民众回忆说,粮站院落南面的房屋为营业所在地,正门开在松园子街路北,开得很大,居民们从松园子街上就能够直接进店购买粮油,很便捷。开在这条过道路西的院门则由粮站内部使用。


  解放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民众的基本生活资料供求曾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笔者对潍坊市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存所需的粮食计划供应,至今记忆犹新。在五十年前,没有固定工作的成年市民,每人每月供应成品粮食(时称口粮)27斤。其他人员则按照不同的职业和年龄,在定量标准上有增减。笔者父亲从事服务自来水用户的一线工作时,每月能够在粮站买到43斤口粮。后来他的岗位调整至科室职员,口粮却一下子减到了30斤。新生儿每月的口粮为9斤,以后逐年增加——可能是每长一岁,月计划口粮递增1斤,记不太清了——直到18岁成年时递增到27斤。


  当时标准面粉(时称细粮)的计划供应价格在计划成品粮中价格最高。其他如玉米面、小米面、豆面、地瓜面等粗杂成品粮的价钱则低一些,但价格差别不很明显。计划供应的细、粗粮比例在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为3:7,后来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逐渐好转,细粮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能够拿着居民粮油供应证(民众俗称粮本)去粮站买粮时,比例为7:3。上世纪80年代已经取消细、粗粮比例,居民可在计划内随意购买。

古民居现存11处院落

原南巷子地域潍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所在的四合院,数年前开餐馆的情景。


  松园子古民居现存11处院落37座建筑,房屋42套间,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64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已经为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能在历史上分别属于松园子街、南巷子、郭宅街地域。

南巷子南端路西宅院

曾为两处机关办公地点


  历史上的松园子街东端为一处不规则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向北为长约百米、宽约6米的古旧街巷,年以前的名称为南巷子,年取“毛泽东主席是革命人们心中的红太阳”之意改称红阳北巷,年恢复原名称后避免地名重复,调整为城关南巷子(以下统称南巷子)。附近民众则仍然习惯称之为南巷子。


  笔者记忆中,大致在年左右,南巷子南端路西的第一个大门,为潍县传统时期大户人家常见的卧虎式大门,大门内的院落为潍坊市重工业局机关所在地,大门旁边挂着书有该机关名称的长方形白底黑字牌匾。官方记载显示,年设立潍坊市重工业局,年调整为化学工业局,年撤销。


  南巷子路西的第二个门口为一处便门,离第一个大门只有十几米。之所以说是便门,是因为这处院门开在潍县式四合院正房与东厢房之间的狭窄缺口处,拆掉原来的短墙,安装上门扇就成了院门。年左右,院门旁边好像没挂什么牌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处院门旁并列悬挂着好几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牌匾,显示着这里是潍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单位的办公大院。


  从结构上看,南巷子南端路西的这两处院落是由原来的一处宅院调整改造而成。这处宅院位于松园子街东端路北郭雨若宅院的东邻,但已经不属于松园子街地域,而是位于南巷子地域。


  数年前,松园子古民居可以随意参观、拍照时,这处宅院原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办公大院的四合院部分已经开起了餐馆。该四合院有五间正房、东西厢房及南屋,都是三间。原为重工业局的大门已经拆除,改建为几间门头房。

参与华丰机器厂复厂复产

郭诚秀买下宅院给胞弟住


  据了解,这处宅院解放前曾由郭诚秀买下,据说他在青岛做生意攒下一些钱。宅院此前的业主则未知。潍坊解放初期,工商界资深企业家、开明人士滕虎忱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将华丰机器厂保留下来的自行车零件等物资变卖后换成现金,在大马路华丰二厂旧址(今潍城区民生西街与和平路交叉口以北路东一带)重建厂房、添置设备,老牌、老资格的华丰机器厂得以顺利复工复产。郭诚秀参与了这个过程,他后来长期是华丰机器厂的技术骨干,曾接受指派去滨州一带帮助上马柴油机厂。


  据郭诚秀家的族谱等资料显示,该支郭氏族人繁衍不算茂盛。自郭诚秀的曾祖父郭象泰起,也未见有族人考取功名或拥有官方身份的记载。他的近支曾祖郭象升、郭象孚都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乡绅。郭象升晚年举家由潍县迁至安丘定居,有《瓣香亭诗集》《听秋斋诗集》存世,郭象孚有《了庵诗存》传世。


  郭诚秀购得这处宅院后,由他的胞弟郭蔚秀长期居住,宅院是否转归郭蔚秀名下则未知。郭蔚秀一直未婚,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解放初期,在潍坊市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被判处死刑,宅院被没收充公。


  这处宅院目前仍原址尚存,为今松园子古民居的组成部分。

数年前一处幼儿园所在的院落,疑似属于郭宅街地域。

古民居列入保护单位

有11处院落37座建筑


  潍坊市有关部门于年划定公布了松园子古民居规划保留区域,共有11处院落37座建筑,房屋42套间,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64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松园子古民居于年4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原址尚存待修复的松园子古民居中,包括原属于南巷子地域的该巷路西原潍坊市重工业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所在的宅院,原属于松园子街地域的该街东端路南黄星源宅院第一进院落,该街路北自东端起,郭雨若、郭兰村、张俊卿三处宅院基本能够按照现存相关记载找到相关院落的位置。


  张俊卿宅院的西墙外现在为潍坊市潍城区松园子小区内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无名通道,已经出了松园子古民居的范围。西墙内的院落因无法进入,相关情况无从得知。无名通道的路东、张俊卿宅院的西外墙的一面疑似为南北走向、长约六七十米的单口过道旧址。依据是西外墙处与单口过道差不多等长的范围内没有任何院落大门。


  出了疑似单口过道旧址范围后,路东有一个新建的大门。松园子古民居几年前可以随意参观、拍照时,这处大门上方悬挂有“松园子幼儿园”的标志。最近笔者又去松园子古民居一带探访时,这处大门紧锁,已无任何牌匾标志。大门内的院落已经整修,用途则未知。如果这一带就是单口过道旧址处,那么该处院落及其以北地带现存的古民居,历史上可能属于附近的郭宅街地域。


  资料来源:《潍县志稿》《潍坊市街道、居民点、桥梁名称表》《潍坊市志》《郭氏族谱》《潍城文史资料》《潍城区志》《潍城区地名志》《中共潍城历史(-)》《奎文史话》《中国农史(杂志)》,郭君同、谭宏、郎继成、高玲对相关部分的梳理有帮助。

来源:潍坊晚报

撰稿:王瑞甫

欢迎文末留言,或加小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