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浓浓念乡之情写出ldquo昆明古城 [复制链接]

1#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因为我深深爱着家乡昆明,更深深眷念着这块土地。故我想全方位了解她,充分展示她的无穷魅力。”近日,彩龙社区网友张伟(网名:大卫)在“云岭风采”网络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投稿,他的《简叙昆明古城内的三山四水》一文,将昆明的历史故事透彻、形象、生动得还原出来,全篇共1.7万字,收获4.3万次阅读。

站在老昆明南城墙上的近日楼东侧较长一段距离远观城北内的五华山、大德山、螺峰山(圆通山)的三山景象。

张伟的工作与文史无关,之所以对老昆明如此了解,“更多的还是因为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

明朝洪武年间,祖辈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大军由南京迁居来昆,到张伟这辈已是第二十一代。整个家族见证了昆明这座滇中历史文化名城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他自幼受家学渊源及长辈父兄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很感兴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此老照为五华山上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武侯祠”

《简叙昆明古城内的三山四水》一文,从开始酝酿到成文,张伟花了七年时间。文中主要介绍了老昆明城的五华山、螺峰山、祖遍山、绿水河、双水塘、翠湖、盘龙江,突出昆明城中有山,城中有水的特点。不仅将每个地名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更加以丰富的史料辅证,配上多张珍贵的老照片,将老昆明的壮美山水和旖旎风光淋漓尽致得展现出来。

谈及创作背景和想法,张伟认为这并非有意而为。平日他喜欢带上相机和纸笔,到处走走看看,遇到特别感兴趣的还会驻足端详琢磨,用文字或影像记录下来。慢慢积累,就可水到渠成。

五华山巅之上民国初期所建的“光复楼”

张伟从青少年时期就对与昆明相关的书籍很感兴趣,“那时一见这类书就忍疼买上一点。”如今有少量收藏,大量还是到图书馆借阅。遇到书本无法解释的情况,张伟就会向情趣相投的文友请教。曾经在写到“祖遍山”名字来源时,他查遍省、市、区地名志的祖遍山条目,均未对此加以阐释。几经周折,最终还是经文友推荐他请教昆明园林史专家石玉顺先生,这才顿时释然。

不止这“三山四水”,张伟还写过滇池渔民的生活风俗、古代昆明城内的衙门和寺庙、明代状元杨升庵与云南山水的情缘、值得憧憬老昆明的山水文化……

“我写作的愿望就是想吸引更多年轻读者,从而促使他们了解过去,珍惜今天美好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张伟认为,举办“云岭风采”这样的活动,对推广昆滇历史文化很有意义。因为只有充分认识这片土地的历史,才会为身为昆明人而感到自豪,才会用心去精心呵护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会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未来,展望未来。

《简叙老昆明古城内的三山四水》节选

春城昆明群山环绕、河流纵横、湖泊清澈、山花烂漫、山水壮美、风光旖旎,是中国著名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东面有好似骏马奔腾的金马山,西边为宛如凤凰飞舞的的碧鸡山,北面是犹如长蛇爬行的长虫山,南边有如同白鹤翱翔的白鹤山,孙髯翁大观楼长联所谓“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是也。昆明坝子湖泊缀点、河网密布,仅流入滇池的河流就有三十多条。

昆明这座山水城市的奇特之处,不仅仅是山环水绕,而是城中有山,城中有水。周长仅有九里三分的古城内,有三山四水(现仅存三山二水),笔者一兄长曾撰有一联以记其貌:“沐英治滇,九里三分围省邑;汪氏察地,三山四水缀春城”。昆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以山水命名的街巷遍布城中,正是: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翠湖春晓

位于五华山西边的翠湖,远古时与滇池连为一片,是滇池东北角的一个水湾。后来,随着滇池水位的不断下降,这个水湾渐渐与滇池分离,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湖。元至元十年(年),巡行劝农使张立道征发民夫两千余人,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凿开了海口、石龙坝,清理疏浚了由螳螂川至普渡河入金沙江的河道,从而又大大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位于滇池北岸的今翠湖,因有河道与滇池相通,水面也大大缩小了,但由于它的地势较低洼,又有九个泉眼不停地冒水,才得以留存。时人将城边这片留存的水域称为“九龙池”,并在池畔建有龙祠。有人见九龙池的水位下降后,周边空出了许多土地,便在这些土地上种满了蔬菜,故九龙池也称为“菜海子”。

明洪武十五年(年),沐英修筑昆明砖城时,他见城外将士洗马的九龙池清澈可爱,便将它围进新建的砖城内。沐英在九龙池的西岸“种柳牧马”并建了一座“柳营”,以仿效西汉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的故事。特别喜爱战马的沐英,公务之余常常牵着战马在九龙池的西岸溜达,有时还亲自洗刷心爱的战马,时人有诗赞曰:“万柳郁成行,牵来老骕骦。将军思洗甲,神骏自生光。”沐英的后代世袭沐英的爵位,十三代镇守云南,他们见天下已经太平,便在简陋的柳营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过着“红绒吸奁鉴,碧`漪熨衣褶”的豪华生活,而昔日的军营——柳营,也就成为“世袭国公”沐氏的“柳营别墅”了。到明代的中叶,有人在九龙池内栽种了许多荷花。夏秋两季荷花盛开,香飘全城,九龙池便渐渐成为昆明城内的一大名胜。

清朝初年,吴三桂踞滇,他据五华山南明永历皇帝故宫而居,并大兴土木,起建王府。王府扩展到九龙池刘文秀故宅,但他嫌已经成为王府的刘文秀故宅狭小,便“填菜海之半,更作新府”。新府大门前筑有一座精美的石桥,桥下的河便是洗马河。洗马河贯通菜海,注入小西门外的湖湾。此时的九龙池虽然跟从前相比,不到原来的一半,但它仍然与滇池相通。吴氏政权覆灭后,云南地方当局在九龙池里的一个小岛上建造了一座华美的亭阁——碧漪亭(俗称海心亭,该亭很有名气,后来海心亭曾以一亭之名借代整个九龙池),还在九龙池的中心地带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长堤,又在长堤的东西两侧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九龙池便成为了达官显宦、文人墨客游览休憩、吟诗作对的理想场所。清道光九年进士、五华五子之首的戴絅孙写有《九龙池铭并序》盛赞九龙池:

“循五华麓右行,不一里许,有池曰九龙。一名翠海,音之转翠伪菜。前志谓故明沐氏别业在焉,今不可复识矣。名区胜览,代异时移。高台已倾,楼但闻乎来爽;画桥无恙,溪犹字为锁烟。问南纪之山川,感西平之带砺。韩彭菹醢,谁吊符离;俎豆徐常,还输定远。永明王之不复,节殉水城;焦夫人之自焚,魂销金井。水云乡晚,曾开思召之堂;金碧城孤,仅傍承华之圃。啜其泣矣,岂不悲哉!徒观其镜影平铺,縠纹半绉。波回槛曲,徘徊而亭憩碧漪;岫列窗虚,逶迤而闼排青送。嵌楼台而四面,水石周遭;翳城堞以千寻,松篁崦蔼。每值秋云乍卷,青水方生,人来钧雪之矶,客载寻烟之艇。残霞绿净,推万顷之琉璃;晓日红酣,映一奁之靺鞨。占菰蒲而地迥,罗月吟霄;围菡萏以天宽,荷风送午。乐知惠子,便同濠濮之游;诗和裴生,早入辋川之画。于时方暇,乃为之铭。辞曰:‘梁宫久废,沐浦仍名,今呼菜海,昔称柳营。栖风亭荒,孕龙池古。虹涧通桥,月波翦橹。派连滇水,影倒华山。遥疑仙浦,迩在人寰。佳日春秋,无不宜者。晓爱听鹂,凉看洗马。风疏柳岸,露重莲房。青菰笋嫩,红稻花香。往事闲徵,芳时肯负。馆就曹家,螺香荐酒。’”

道光十五年(年),云贵总督阮元捐银修筑了从放生池南篱直达莲华寺北部的柳堤大路。许多年以后,人们便误认为贯穿翠湖南北的这条长堤是阮元于道光年间修筑的,并将它称之为“阮堤”。清光绪末年,光绪九年进士、著名学者陈荣昌在经正书院任山长期间,与风景秀丽的九龙池朝夕相伴,写下脍炙人口的《九龙池八景》诗。其中的两首诗第一次将九龙池或翠海称之为“翠湖”。以后,“翠湖”这个既贴切又颇有诗情画意的美名就在昆明人中传开了,并慢慢地取代了九龙池或翠海等,成为了这个城中小湖的正式名称。这两首诗是《秋窗夜月》、《翠荷听雨》。《秋窗夜月》云:“城居太湫隘,得月苦无多。不住翠湖畔,其如良夜何?水边帘乍卷,天上镜新磨。触我悲秋思,凭轩发浩歌。”《翠荷听雨》云:“圆叶尽张盖,四山云正低。急风吹骤雨,直过翠湖西。惊破群龙梦,奔来万马蹄。幽人水台上,乍听意都迷。”

民国八年(年),唐继尧下令搬迁翠湖周边每天向翠湖倾注大量污水的许多制作米线和豆腐的手工作坊,将翠湖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幽美、风光秀丽公园。唐继尧还捐款对翠湖的东西长堤进行修葺,并在长堤的东西两端各建造一座石质的“双节坊”。他还在“双节坊”附近各建造一座用有孔厚铁板盖面的石桥,东桥为“卫东桥”,西桥名“定西桥”。故翠湖的东西长堤也称“唐堤”。

翠湖最美好的季节是春天,最迷人的时辰是清晨。春天的清晨,翠湖曙光初照、春和景明、碧波荡漾、鸟语花香,风光使人心醉。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昆明读中学的聂耳,每逢这一良辰美景都在翠湖练嗓子、吹口琴,翠湖春天的清晨使他终身难忘。后来他到了上海还常常思念翠湖,在他的心里,翠湖就是家乡昆明的象征,翠湖就是他少年时代的象征。年,在酝酿了三年多之后,他终于创作了一首乐曲《翠湖春晓》,以表达他对家乡昆明的赞美和思念。

翠湖这块绿宝石的四周都有以翠湖加方位命名的街道。东岸的街道叫翠湖东路,西岸的街道名翠湖西路,南岸的街道称翠湖南路,北岸的街道为翠湖北路。

翠湖东路南起青莲街接翠湖南路,北接翠湖北路和青云街,长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南北走向。古代名东海子边,上世纪三十年取名为翠湖东路,以后一直沿用。

翠湖西路南起原农展馆,和翠湖南路相连,北至仓园巷接翠湖北路,长米,宽11-14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南北走向。古代称为洗马河(翠湖之水流入洗马河,再流入大观河,最后流入滇池)菜海子边。民国年间填平洗马河,扩筑为路,上世纪三十年代取名为翠湖西路,以后一直沿用。

翠湖南路东起翠湖宾馆,与翠湖东路相接,西至东风西路,长米,宽15-24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东西走向。古代时,该路的东段名南海子边,西段称承华圃,上世纪三十年代统称翠湖南路,以后一直沿用。

翠湖北路西南起仓园巷,东北至云南大学,长米,宽8-15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东北西南走向。明洪武年间(-),此地称为佛护里。清代,因此地位于翠湖北面,故名北海子边。清末,因附近有小玉龙寺、黑龙祠、白龙寺等寺庙,称为玉龙堆。年改称翠湖北路,以后一直沿用。

编辑:甘凌菲

你还在等什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