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光绪皇帝的四大不如意 [复制链接]

1#
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793178.html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三十四年(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光绪皇帝

在位期间清帝国的最高权力一直有圣母皇太后慈禧掌握,光绪皇帝如同一个傀儡,几乎没有丝毫的权力,即使在亲政以后,仍然受到圣母皇太后慈禧的干政,不能施展抱负,终因变法失败而被囚禁于瀛台。纵观光绪皇帝的一生,一直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生活,没有自由,如同紫禁城里的“囚徒”。光绪皇帝从大婚到驾崩,可以说做很多事都身不由己,有很多的不如意,今天我们就聊聊光绪皇帝的四大不如意:

一、立后不如意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给载湉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皇帝不喜欢叶赫那拉氏,而喜欢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他他拉氏,也就是后来的珍妃,想要立他他拉氏为皇后,可是谁让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呢!最后也只能违心的遵从慈禧太后懿旨立叶赫那拉氏为后,婚后与叶赫那拉氏的夫妻关系很不好,可谓光绪皇帝的一大不如意之事。

光绪大婚叶赫那拉氏、光绪皇帝、珍妃

二、亲政不如意

当初两宫皇太后立载湉为帝、再度垂帘听政之时,曾把听政解释为“一时权宜”之举,保证“一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光绪十二年(年)六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重申了前面所说的话,并宣布“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表面看来,慈禧太后是在信守诺言,而实际上幼帝长大后迟早都要面对亲政的问题,慈禧太后早做预谋,目的是在无可奈何地让光绪帝亲政后她仍然能够找到一个新的方式操纵清廷大权。对于她的这个用意,醇亲王奕譞是心领神会的。奕譞在两年前的“甲申易枢”中取代了恭亲王奕訢在朝廷的地位而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他在慈禧太后准备让光绪帝亲政的“懿旨”颁布后仅五天,就上奏称与各位王大臣审时度势,合词恳请慈禧太后“训政”,并表示皇帝“将来大婚后,一切典礼规模,咸赖训教饬诫”。他提出的训政模式为:“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慈禧太后顺水推舟,表示接受奕譞的训政请求。这年十月,礼亲王世铎就训政的细则奏报慈禧太后允准,其中“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一条,实质上与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区别。虽说光绪皇帝亲政了,但帝国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自己只不过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虽然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自己的话就是金口玉言,但光绪皇帝自己知道,一切还得听亲爸爸的,你说光绪皇帝能如意得了吗?

慈禧太后

三、变法不如意

在光绪皇帝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从新政诏令颁布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就预谋着对政局的控制。在翁同龢被开缺回籍的谕令发布当天,慈禧太后又胁迫光绪帝宣布以后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须到颐和园向她谢恩。同日,任命慈禧太后的亲信大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以控制京津一带的兵权。光绪帝也未一味示弱,七月十九日,他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全部革职,并对王照予以奖赏。次日,他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赏给四品卿衔,参加新政。

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当时京津一带也盛传秋季慈禧太后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光绪帝。光绪帝惊慌不安,于七月二十八日交给杨锐一道密诏,称:“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光绪帝这种置自身命运于度外的精神使康有为等人大为感动,但他们在捧诏痛哭之后,却是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曾参加过强学会并握有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身上,策划了兵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的行动。谭嗣同在八月初三日夜访袁世凯,鼓动袁世凯先诛荣禄,再兵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了谭嗣同,却赶到天津向荣禄告了密。荣禄便连夜驰奔京城,向慈禧太后密报。慈禧太后闻讯,深夜从颐和园还宫。八月初六日晨,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下令缉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戊戌政变发生。康有为在政变发生的前一天逃离北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于八月十三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慈禧太后在八月初八日举行临朝训政礼后,囚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所扼杀。光绪皇帝后来在对德龄公主的自白中表达了苦衷:“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戊戌政变

四、遗愿不如意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正二刻三分,光绪皇帝驾崩,终年38岁,据史料记载,临终之前一天,嘱托亲弟弟载沣一定要诛杀袁世凯,为自己报仇雪恨。光绪帝死后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离开了人世。慈禧在临终前,任命三岁的溥仪为新一任皇帝,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出任摄政王。当时袁世凯担任军机大臣的要职,掌握军事大权,在朝中党羽众多,势力庞大。载沣因为光绪皇帝的死对袁世凯十分的痛恨,载沣总揽大权后决定按照光绪皇帝的遗诏诛杀袁世凯。但遭到重臣张之洞的反对,张之洞说皇帝刚驾崩时就铲除旧臣不吉利,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最终,载沣以袁世凯有病,需要养病为由,解除袁世凯的官职。光绪皇帝的遗愿也未能实现,可以说也是光绪皇帝一大不如意。

袁世凯

光绪皇帝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始终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淫威之中。在甲午战败后,国家面临危机之秋,光绪皇帝的思想受到刺激,他力图探索新的统治妙方,进而“发愤为雄”,旗帜鲜明进行变法维新。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光绪皇帝却打开了中国百年变革大潮的闸门,他迈开了变革第一步,虽然他最后被囚瀛台,但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不能因为变革失败而否定他得历史功绩。在光绪皇帝驾崩后,伦敦一家英文报纸报道了光绪帝的死讯并宣称:如果这位已故皇帝所推行的改革获得成功,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光绪皇帝倒下去了,但是他打开了中国百年变革的闸门,一批批“光绪皇帝”前赴后继,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