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99035.html《北京志·颐和园志》由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园林局及颐和园管理处承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6开本,精装,33.75印张,彩色插图30页,62.4万字,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册。主编翟小菊,参加相关工作的有20多人。
该书是《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下的一部分志。正文有概述、地貌篇、园林篇、建筑篇、文物篇、活动篇、管理篇,共6篇15章49节。书后附有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昆明湖风景诗文选录,颐和园历史文献、社会刊行书目辑录,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颐和园主要建筑尺度比较表,颐和园古树名木一览表,颐和园自然灾害一览表,颐和园荣誉称号一览表,还有索引和后记。
该书对凡属颐和园地理和历史范围的史实,均做记述,上溯万寿山、昆明湖形成历史,下限至公元年。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辖区内,西与西山、玉泉山接壤,北以香山为屏,东和圆明园、北京大学临近,南距北京城区约15公里,历史上是著名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体的构景中心。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乾隆皇帝在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中的得意之作。
咸丰十年(),清漪园及三山五园等其他园林同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光绪十二年至二十年(-),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挪用大量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在清漪园的废墟上按原规模重建,并更园名为颐和园。从乾隆十五年()起至宣统三年()止的近年内,颐和园是中国清代最高统治阶层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颐和园占地.13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是一座在自然山水环境基础上经人工精心改造而成的大型皇家园林。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园林的主体框架,全园余处景观,分为临朝理政、生活居住和山水风景三大区域,其规模宏伟、建筑精美、风光宜人、自然典雅与辉煌富丽相融合,形成独有的皇家气派。
颐和园的临朝理政区域在东宫门内,中心建筑仁寿殿,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格局规整,体量巨大,陈设华贵,显示出皇家宫殿庄重、威严的等级。生活区位于理政区和风景区之间,主要建筑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三座大型院落,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其后妃居住的地方。
此区域背山面湖,全部建筑均用游廊串联,东可通德和园大戏楼,西可达长廊。建筑布局及室内陈设,多为方向端正、左右对称,以体现帝王的富丽华美、庄严肃穆。风景区占全园总面积的十分之九,由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和后溪河组成。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成功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颐和园不但再现清漪园的景物,而且继承和再现自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它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其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研究中国皇家园林和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美学、宗教、人文、环保等多种学科最好的实物素材。
颐和园的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清代皇家建筑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其建筑形式几乎罗列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所有类型,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所树立的最后一座丰碑。在同类文物古迹中,颐和园的价值也不同凡响。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大型皇家文物群落遗存,有皇家博物馆的美称。园内保存下来的件传世文物,成为研究中国皇家园林重要事件、重要遗存的实物档案。
颐和园从造清漪园开始到成为公园,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乾隆盛世时出现的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奠基时期,创始园林的湖山规划、景观布局和植物的配置,但清漪园仅供帝后游娱,属御苑性质。二、清末由慈禧太后修建的颐和园,利用清漪园的结构和基础,并保持乾隆时期的景观布局,但一些建筑的功能趋向于实用,使御苑同时又成为行宫。
三、民国时期,颐和园结束为皇家服务的历史,从宫苑变成公园。园林维持不坍不毁,仅为少数富豪显贵服务。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颐和园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颐和园真正成为大众的公园。为了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国家投入巨资对颐和园进行重点修缮保养。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颐和园为第一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2日,北京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