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把黄鹤楼复制进清漪园,赏月场所的尽头是一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8347.html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中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一座废弃的园林中,其中“游园”“梦会”两折尤为精彩——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春闺寂寞,在丫鬟春香的指引下去逛府衙的后花园,发现园中“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忍不住感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园林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长久的梦,从遥远的商周,一直缠绵至今。

人类创造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比如住宅、宫殿、衙署、商铺、寺庙、陵墓,它们几乎都有特定的功能,满足居住、朝会、办公、买卖、祭祀、安葬等现实需求。唯有园林是一个例外,以人工方式营造富有自然气息的优美环境,可游可观,寄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之外更高的精神追求。

近期,清华大学教授贾珺推出《故园惊梦》一书,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重现了古代名园的景观,生动讲述了掩藏在园林背后的故事。今天夜读,选取其中一个园林故事,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何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全盘复制了黄鹤楼,还为之写了十几首诗?

贾珺/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高阁倚湖学武昌

清漪写仿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崔颢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背,顺便都记住了黄鹤楼的鼎鼎大名。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全盘复制了这座千古名楼,还为之写了十几首诗。

故事得从乾隆十四年(年)说起。当年冬天,朝廷对北京西北郊的水系开展大规模的整治工程,重点是加挖西湖以形成容量更大的蓄水库。次年,乾隆帝借“为皇太后祝寿”的名义,在西湖边的瓮山上修造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还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兼做水军训练基地,同时在治水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山形水系,动工营建大型御苑。后来这座新园定名为“清漪园”——这便是后来颐和园的前身。乾隆二十九年(年)全园基本建造完成,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合称为“三山行宫”。

在北京所有皇家园林中,清漪园的位置是最优越的,瓮山、西湖一带既有完整的自然山形,又有辽阔的湖面,西面的西山诸峰在其外围构成极好的远景层次。乾隆很得意自己独具慧眼,发现了这处风景佳的湖山基地,写诗夸耀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清代弘旿绘《京畿水利图卷》中的清漪园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漪园的整体格局全盘摹拟杭州西湖,另有多处景致参照各地的名园胜景进行仿建。园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是楼阁,数量之多,形象之丰富,都远胜其他御苑。万寿山前山中央位置耸立的佛香阁是全园最核心的建筑,此外还在山脚、山麓、山脊、山后以及湖岸、湖心构筑了文昌阁、转轮藏、宝云阁、昙花阁、治镜阁等二十余座楼阁,或繁或简,造型多变,参差起伏。

在昆明湖东部的南湖岛上,曾经矗立一座望蟾阁,乃模仿武昌黄鹤楼建造而成,成为清代御苑中一处非常独特的景致,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白云黄鹤

黄鹤楼旧址位于武昌长江东岸蛇山黄鹄矶,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年),历代屡建屡毁,却一直是驰誉天下的名楼。

民间流传许多仙人驾鹤降临此楼的故事,比如王子安、费文伟、荀叔祎好像都来过。《报恩录》记载有位姓辛的人在这里开酒馆,附近山上一个道士经常过来喝酒,辛某从不收钱。道士有一天临走的时候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只要有客人来,一拍手,鹤就会翩翩起舞,为酒席助兴。辛某的酒馆由此吸引了大批主顾,逐渐致富。十年后道人又来,取出腰间铁笛吹奏一曲,天上有白云降落,墙上的鹤飘然而下,驮着道人飞走了。辛某便在这里新建一楼,原名辛氏楼,后人称之为黄鹤楼。

自唐朝以来,许多诗人都为黄鹤楼作过诗,其中以崔颢写的那首最为著名,被严羽《沧浪诗话》推举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有人杜撰说大诗人李白来游黄鹤楼,见到此诗,也甘拜下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实际上李白曾经以黄鹤楼为题写过不止一首诗,比如大家同样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论真假如何,这些诗篇和故事都为黄鹤楼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让它的名气越来越大,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元代夏永绘《黄鹤楼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以水景见长的名胜风景区常常修建高大楼阁,既是标志性的中心建筑,同时又是登临观赏周边风光的最佳场所,如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赣江东岸的滕王阁、黄河之滨的鹳雀楼。黄鹤楼属于同样的情况,扼守长江、汉水两条大河的交汇口,巍峨雄壮,耸出山际,极为醒目。登楼一观,四面八方、远近高低的山水、林木、亭台全部历历在目——隔江西岸有龟山与蛇山相对,延伸至江面的禹功矶上建有晴川阁,江中有鹦鹉洲,而蛇山之南的洪山上有一座明初所建的宝通寺塔,北面有重峦叠嶂的大别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街市闾巷也尽收眼底。

历代多位画家都绘过《黄鹤楼图》,分别展现了此楼不同时期的建筑形象。其中元代夏永笔下的黄鹤楼建于高台之上,由多座楼阁组合而成,最高一楼采用重檐歇山屋顶。明代安正文笔下的黄鹤楼共有三重屋檐,歇山屋顶的两面分别垂直插入一个小歇山顶。

年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举办,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两枚邮票,图案采用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江汉揽胜图》,图上描绘了以黄鹤楼为中心的江汉风光。

▲明代《江汉揽胜图》

武汉博物馆藏

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关槐也曾经绘有一幅《黄鹤楼图》。从图上看,此楼坐落于小山之麓,西临江岸,以一圈不规则的短垣环绕,前设拱门,后有殿堂亭轩,自成一院。楼高三层,四个立面完全一致——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汪中在《黄鹤楼铭》中将这种形制概括为“四望如一”。建筑主体部分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出三间抱厦,屋顶为攒尖式样,特异之处在于每间抱厦之上突出一个较小的歇山屋顶,颇显繁复,与元明时期画卷上的形象有所不同。清代诗人继续为黄鹤楼写了很多诗。比如王孙蔚有一首诗咏道:“独立飞楼尺五天,窗环平野入樽前。长江晓结千峰雨,大别晴开万树烟。紫雁北来迷楚浦,白云西去认秦川。凭栏愁看陶公柳,舞却春风又一年。”

▲清代关槐绘《黄鹤楼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咸丰五年(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武昌,放火将黄鹤楼焚毁。同治年间,在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北巡抚郭柏荫的主持下,基本按照原来的式样对黄鹤楼进行了重建,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经留下珍贵的照片。光绪十年(年)黄鹤楼再次失火被毁,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修复。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的原址。

▲英国约翰汤姆逊于年摄黄鹤楼旧照

年在距离旧址约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复古风格的新黄鹤楼,年落成,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装设电梯,五层总高51.4米,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样貌都不完全相同。

万寿盛典

乾隆帝热衷于在各地巡行游玩,却从未到过湖北,自然没有亲眼见过黄鹤楼。但他对这座名楼一点都不陌生,经常浏览清宫中收藏的各种版本的《黄鹤楼图》,熟读历代咏楼诗文,自己也为黄鹤楼写过三首诗,还提到过崔颢、李白那段公案:“迥临雉堞瞰江流,崔颢题诗楼上头。太白顾而不复作,卓哉此意足千秋。”

乾隆十六年(年)十一月二十五正逢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万寿庆典,皇帝居然意外见到了武昌黄鹤楼的实物翻版。

这次贺寿活动参照康熙帝万寿庆典的规格,勋贵重臣、蒙藏贵族、各地官员、外邦使节齐集,为此特意在紫禁城西华门至西郊清漪园东宫门沿途道路两侧张灯结彩,寺庙、店铺修饰一新,还搭建了大量的楼阁、亭轩、戏台、彩棚、牌楼、园林,其间唱戏奏乐,罗列仪仗,场面极为热闹。仪典期间所搭楼台都属于临时的布景,分别由清宫内府、王公贵胄和地方官员负责起造,庆典过后即予拆除。

其中各地封疆大吏进献的彩楼最为富丽,往往穷极工巧,竭力表现本地的特色。广东省送来一座翡翠亭,屋顶全部用孔雀毛铺成,一片灿烂锦绣。浙江省供奉一座宽阔的台榭,以湖州出产的铜镜来装饰,内部的大藻井上安了一面大镜,周围设有几万面小镜,人入其中,可以看见自己千万个幻象,仿佛《三国演义》中擅长变身法术的左慈。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广总督阿里衮所献的贡品——他运来全套木料,按照武昌黄鹤楼的式样,在皇城西安门内大街上搭建了一座雄伟的三层楼阁。

▲《崇庆皇太后万寿图》湖广总督阿里衮所献黄鹤楼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

楼阁在正方形平面的主体四面各出一间抱厦,各层分别设有一圈开敞的外廊,围以木质栏杆,地面铺设花毯。屋面采用攒尖顶,每面各置一座悬山小顶,二层抱厦处则采用独立的歇山顶。各层檐均铺绿色琉璃瓦,屋脊及兽件、宝顶则为黄色琉璃所制。门窗花格采用宫廷最高规格的“三交六椀菱花”图案。各层外面一圈廊柱刷深绿色油漆,内柱刷红色油漆,柱头、额枋、斗栱、栏板均绘有彩画。墙壁安装了高达七八尺的玻璃,十分昂贵。三层檐下分别挂满花灯,玲珑剔透。虽然在细节上略有一些出入,但此楼总体上是武昌黄鹤楼的逼真再现。

......

中国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古谚,以临水楼阁为赏月的最佳场所,看天上之月与水中倒影相互映衬,方为称心乐事。黄鹤楼同样是赏月的胜地,比如清代王守正写过一首《黄鹤楼玩月歌》,赞道:“楼头秋夜寂不喧,碧空高挂一轮月。”与之类似,望蟾阁之名兼取“远望蟾月”之意,其初衷也是想打造一个理想的赏月场所。

吊诡的是,乾隆帝终其漫长的一生,居然从未在这里欣赏过幽美的夜月之景。

这事说来有点好笑。早在乾隆九年(年),乾隆帝初步完成圆明园的扩建工程后,曾经写过一篇《圆明园后记》,夸耀圆明园已经达到完美的境界,声明自己十分满足,从此不需要再修建新的御苑,同时告诫后世子孙也不要再浪费民力另建其他园林。可是几年之后,他就自食其言,开始动工建造清漪园,对此他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便又在乾隆二十六年(年)写了一篇《万寿山清漪园记》,文中除了为自己辩解之外,也含有一点检讨的意思,最后还特别强调说自己每次来清漪园游玩,都只逛上午半天,中午就回,从来不在这里住宿过夜,暗示君主不会玩物丧志,请天下臣民放心。

为了这一句诺言,乾隆帝就此失去了在夜晚登望蟾阁赏月的机会,心中难免有些愤愤不平,屡次抱怨说:“是阁虽云‘望蟾’,而从未于此赏月。”“所谓‘望蟾’,亦虚有其名耳。”他曾在黎明时分偶尔过来,看一眼天边即将消失的月亮残影,聊补遗憾,并作诗云:“望蟾最宜夕,而我曾未到。偶来每值晨,汉边尚堪眺。”更多时候,他坦承“望蟾”二字表现的主要是虚景,只要能让自己想象一下高阁明湖、清月朗照的意境,寄托情怀,就算达到目的了。

原标题:《把黄鹤楼复制进清漪园,赏月场所的尽头是一座园林|此刻夜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