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咸丰帝的一纸谕旨,给国家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复制链接]

1#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道钊(现代)

文章分类

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

字,阅读约4分钟

咸丰帝登基时,中国太平天国起义正轰轰烈烈地展开,随后英法联军战争接踵而至。面对近代西方军队,清朝的大刀长矛轰然倒下。咸丰帝为了生存,不得不逃往承德。咸丰帝共在位11年。他虽有心重整国家,但朝政积弊已久,难以挽回。

从个人角度看,在历代帝王中,咸丰帝的命运几乎是最糟糕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把他赶上了。西方列强侵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他脱颖而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衰落也让他接触到了。

可以说,咸丰帝驾驶的又是一艘航行了年的破船。

最终,在屡遭失望之后,咸丰帝索性沉浸在声色之中,不问政事。咸丰十一年(年),皇帝在承德去世。咸丰帝临死前,下了最后一道诏书,命手下八个大臣为司命大臣。然后,他赐给皇后和贵妃玉玺。

咸丰帝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政绩,但在考虑未来时,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他看来,皇后没有儿子,只能让贵妃的儿子继承王位。但贵妃的儿子年纪太小,不宜辅佐。

但满清贵族曾称霸朝政多年,早已颓废不堪。许多汉族官员都有了不起的才能,但却得不到重用。如此一来,满汉矛盾势必激化。咸丰帝思前想后,决定让几位大臣,皇后和贵妃辅佐新皇帝登基。大臣中既有汉族,也有满族。这样,权力分散,几股力量相互制衡,稳定政府。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咸丰帝的预料。

同治帝继位后,朝中大臣担心皇帝的生母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决定尊崇先帝和皇后,镇压皇帝的生母。同治帝的生母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对这八位大臣恨之入骨,对其中的肃顺更是痛心疾首。结果慈禧让载远和端华自杀,然后判肃顺斩首。肃顺自知难逃一死,于是破口大骂慈禧太后。直到被押上刑场,肃顺依然骄傲地站着,没有下跪。

晚清重臣曾国藩听到肃顺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直言朝廷破坏了长城。这是因为曾国藩深知,京师中能通达大道理的人,除了肃顺,几乎没有。他怕清政府使用汉人的政策再有波折。如此一来,不仅太平天国起义难以平定,他也有被陷害的危险。

处死这三位大臣后,慈禧太后为了收买人心,将剩下的五人免职降职以示惩罚。而且,慈禧太后表示不会追究涉案人员。

最终,在恩威并施之下,由慈禧太后暂时稳住了政权。

在位多年的慈禧太后感到恭亲王的阻挠越来越多。于是,光绪十年(年),慈禧将恭亲王逐出内阁。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限制慈禧太后。失去制约的慈禧太后,行事更加独断专行。

光绪十五年(年),光绪帝娶慈禧太后的侄女为妻。之后,慈禧太后虽然重新掌权,但在朝廷中仍然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大权在握,但也不得不唯慈禧太后马首是瞻。按照祖制,光绪帝每天都要迎接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坚持向皇帝问号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虽然太后在颐和园,但朝廷的各种事情都向她汇报。光绪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光绪帝虽然手中没有实权,但他忧心国计民生,决心振兴国家。为此,他听取了所有改革派的改革建议,坚持改革。当初,慈禧太后并不反对变法。但维新派的行为过于激进,极大地损害了慈禧太后的利益。

她更不能容忍的是,维新派竟然主张废除自己。慈禧太后执政多年,向来说一不二。这时,她拿出了对付照顾他们生活的八大臣的手段,迅速打击维新派。事件发生后,光绪帝仅存的不多的权力也被收回,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傀儡。

事实上,咸丰帝的遗诏从一开始就留下了隐患。

恭亲王地位显赫,却不在八大臣之列,势必造成朝政不稳。有人说,咸丰皇帝的命令毁了清王朝。这句话虽然偏激,但也有一定道理。

参考资料:

“《肃顺传·清玄宗·齐襄政变实录》”

这里是《清风随影随风》,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