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存在先生记忆中文字间的北京印象 [复制链接]

1#
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302821.html
文:读阅评说的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朱家溍老先生自小在北京城长大。作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廿五世孙,朱家溍老先生深受家学渊源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让先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物,这些影响在先生的文集《北京闻见录》中可见一斑。多年前,朱家溍老先生曾受梅兰芳夫人的邀请一起去观看了电影《倾国倾城》。观影之后,梅夫人问友人:“你看怎么样?”朱家溍老先生说:“您的干女儿(卢燕)演得很好,不过整个影片是闹着玩的。”梅夫人诧异:“你看哪一点不对?”朱家溍老先生说:“不是哪一点不对,而是所有的细节没有一点对的。”接下来,朱家溍老先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宫中演戏的地方,如果是在紫禁城内,有宁寿宫的畅音阁、重华宫的漱芳斋;如果是在西苑有睛栏花韵、南海的纯一斋,在颐和园有德和园、听鹂馆。说这几个地方的意思是,宫中演戏的时候,真正看戏的没有多少人。电影中太后坐在正面楼上包厢,两旁坐满了人,楼上楼下,人山人海的景象是不会在宫中发生的。另外,从前北京人在家中演堂会戏是没有人拍手叫好的,宫中更是不可能有人拍手叫好。而且,宫中演戏早晨六七点开始到下午散场,从不演夜戏。再比如,太后在宫中走动时,从甲地到乙地,是没有接连大喊“驾到”的,小声说话也从来没有“驾到”这个语汇。太后或者皇后在宫中走动时,走在最前面的太监如果看到前方有官员或工匠时,会用嘴唇吹压低声音的口哨,对面的人听到口哨声就会赶紧避开,如果地方较窄无处可避的话,就转过身面朝墙垂手侍立,等太后(皇后)离开再继续进行自己的事情。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朱家溍老先生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提出了指正。当然,老先生指出《倾国倾城》的细节错误,并不是在批评电影。而是借这部电影普及一些的清史知识,让更多对清史感兴趣的朋友从中了解一二。其实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确不假,但是只有被加工过的生活才能更加突显其深刻的内涵。就好比说,要是不喊一声“太后驾来”如何展现慈禧太后的高贵威严呢。这也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书中,朱家溍老先生还提到了紫禁城最后一次承应戏。年,紫禁城为敬懿皇贵太妃“千秋”,特于8月22日传膳后到漱芳斋听戏,这是升平署最后一次承应戏。根据《升平署档案》记载:宣统十五年八月二十日,奴才武长寿谨奏:八月二十二日寅正三刻素芳斋祭祀台神。谨奏。八月二十二日,漱芳斋伺候戏,辰正三刻五分开戏,亥正一刻五分戏毕。档案中的武长寿是升平署的总管太监,承应戏的一切事务都由他负责。这次在漱芳斋演戏,距离前一次在漱芳斋演戏已经八个月,按旧规矩,久未使用的戏台须要祭祀台神。宫中演戏旧例是早晨开戏、午后演毕。但自宣统三年(年)隆裕太后听戏已经有时演晚场。记载中的辰正三刻五分即上午八点五十分,亥正一刻五分即晚上十点二十分。这一次演出可谓是群英荟萃,即便是现在看来,97年前的这一次承应戏也是豪华阵容出演。北京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鲜活着,他们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分享给所有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们。朱家溍老先生这本《北京闻见录》无疑是这些记忆中年代跨度最长的,也文化内涵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