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m/民国大师:吴宓
在民国文化界,吴宓是中流砥柱;在民国大师圈,吴宓地位尊崇,他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而在当代,吴宓除了在学术界偶尔被提及之外,社会对吴宓的探讨着实不多。
但他的学生却一个个都被千万人熟知,《围成》的作者钱钟书,塑造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迄今流行于世;一本《管锥编》巨著,文坛地位独领。
已故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东方学奠基人、精通失传的梵文,被誉为“中国国宝”。
中国戏剧学奠基人曹禺、话剧《雷雨》迄今是人民艺术剧院的看门绝学;近代的男神诗人穆旦,真名查良铮,也就是金庸的堂哥等,白话诗歌传承久远。
吴宓一生教学主要集中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大家,皆系吴宓学生,然而这只是当代大众熟知的一部分。
吴宓还有一大批与他一样,在学术界被人尊崇,在当代“不流行”的学生,国学大师吴宓教导出近百位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还干过另一件让民国文化界为之沸腾的事,年,吴宓在受到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邀请,创办清华大学国研究学院。
油画《国学研究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国维、陈寅恪、吴宓)
吴宓把民国超级“文化大腕”梁启超、国学大师陈演恪,陈演恪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同时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国研究学院,这就是民国的“五星聚奎”。
国学大师国维在颐和园自杀之后,吴宓是其指定的整理自己遗物的人。
01学术:比较文学
吴宓的头衔很多,主要聚集在“比较文学之父”、“红楼学者”、“学衡杂志”三部分:
比较文学对学者文化素养要求极高,研究“比较文学”需涉猎百家、精通中外文化,比较文学是以一国文化对比对一国文学的影响。
当然吴宓自身实力优秀,他的姑姑是晚清陕西首富周莹,所以他是接受过正统文化教育的。
清华毕业之后,赴美留学,在美国留学10年,吴宓后来在学术上才能有如此巨大成就,和他留美10年密不可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人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生计问题,才有权力与资格解决思想、精神丰满问题。
走进吴宓,似乎发现一些社会规律,无论民国,或者当代,经济的富裕对未来的成就帮助巨大。
青年吴宓
吴宓在哈佛大学期间,和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在美国期间,吴宓对英国文学下过苦功夫研究,在美国时就有诸多论著。
吴宓回国之后,头顶世界一等学府毕业招牌,持有“学贯中西”的文化墨水,即被聘为国立东南大学。
吴宓学识渊博,在为学生上课时,讲述世界文学史,为了便于开阔学生视野,经常将“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体系、中国儒家文化”四大传统文化类比,由此得出新观点。
罗马文化是西方过去文明的宝石,欧洲历史文明的中心部分就是“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印度佛学文化体系对亚洲文明的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儒家文化则是延绵二千年的古代中国文化精魄。
吴宓是真正的大师,观点自然高屋建瓴,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非有大楼矣,而在乎大师矣。吴宓上课,就是站在全球文化高度看各全球地域文化,继而进入文学领域讲解。
吴宓的学识,从他开设的课程门类之庞杂可窥见一斑:英语、翻译术、修辞原理、英文作文、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概论、英诗选读、英国散文选、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欧洲名著选读、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古代文学史、人文主义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欧洲古代近代史、英国历史、希腊罗马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通史、文言文导读……如此这般,丰富得惊人。
吴宓就此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美誉,可以说在人文社科领域,吴宓是民国学术泰斗。
02学术:学衡杂志
吴宓的学术贡献,部分是创办《学衡》杂志。
在学术上,吴宓与新文化领导人胡适是死对头。年1月《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引起巨大轰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发表在新青年。
吴宓虽然留美10年,对西方文化深度了解,他却非常反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西方文化。吴宓反对废除文言文,认为不能因为西方近世文化风靡,就抛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于是乎,年吴宓联合其他几位教授创办《学衡》杂志,目的干脆直接,就是反对胡适的白话文。吴宓是这么说的: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简章》还声称:“本杂志于国学则立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吴宓的观点是不要因为新文化,就彻底否定旧文化。通过刊名就可看出,吴宓希望在文化中求“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
胡适的“新文化”和吴宓的“求衡”本质不存在分歧,因为他们二人都学贯中西,都在西方留学多年,都是欧洲归国“海归”。矛盾的焦点其实就是聚集在白话文、文言文之争上。
《学衡》杂志虽因文学评论而起,却非纯粹文学方面的刊物,虽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进行所谓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常持不同主张,却并非论战刊物,而是综合的学术刊物。
03学术:红学专家
吴宓的学术贡献,第三部分是对于《红楼梦》的研究。
《红楼梦》是晚清曹雪芹的作品,以贾府兴衰道尽大道交替规律。由于其丰富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研究《红楼梦》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一门学问“红学”。
而吴宓则是研究“红学”的大家,痴迷《红楼梦》!吴宓在昆明时,闲暇之余经常在街市闲逛,吴宓走着走着,看见一个饭馆,再一看招牌,取名“潇湘馆”,吴宓大动肝火,认为亵渎了“林黛玉”。
国学大师吴宓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就叫“潇湘馆”,拿起民国“文明杖”,对着招牌就是乱砸,最后老板实在没办法,就把“潇湘馆”改成“潇湘食堂”,吴宓才放过餐馆老板。
吴宓在美国留学时,就曾在哈佛大学为中国留学生开过《红楼梦》专题讲座。
我们简单节选一部分,吴宓认为石头记固然是写情小说,然而曹雪芹要表达的不只是男女之情,《红楼梦》由小及大,约有四层,每一层都有一人显示。
吴宓读《红楼梦》认为贾宝玉代表第一层(是个人本身之得失,即善恶选择)。
吴宓认为贾宝玉需以理智克制欲望,理智与欲望始终交战,若任凭自己欲望占据上风,即便享乐到极点,时间久了也感无聊。吴宓认为宝玉的过失在于缺乏自制力,就是佛家的懒惰。
吴宓:红楼梦论述
吴宓认为林黛玉代表了《红楼梦》的层,即人在社会中的成败,认为林黛玉用情极深,与贾宝玉十分匹配。
命运却让林黛玉不能成为贾宝玉妻子,表述以借林黛玉写人在社会中的成败得失。
透过2人名字“金木玉石”,金玉形式璀璨,其价值纯在外表;木石资本平朴,而蕴蓄才德于其中。
第三层、吴宓认为《红楼梦》代表了国家团体之兴衰,代表人物是熙凤,吴宓认为中国凡是巨制的小说都有衣柜特点,以主人祸福成败,与历史兴衰相互连结。
认为熙凤贪恋钱财,好大喜功,行为狂妄,最终给贾府招来朝廷查抄之祸、
第四层、吴宓认为《红楼梦》代表了千年世运之升降,代表人物是刘姥姥。刘姥姥寡居多年,生活贫困,他与熙凤有一点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熙凤娘家连过宗的子孙。
“连宗”在封建时代是指没有宗族关系的人家,又是同一个姓氏,可以连。刘姥姥进入贾府之后,见鸽子蛋坠落在地上,就惋惜的不得了,与贾府众人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
吴宓认为物极必反,见异思迁;绚烂之极,乃思平淡。也讲出,刘姥姥最终不辜负熙凤的托付,救出巧儿,报恩之后还有余,说明当时人心之厚。
吴宓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
04爱情:陈心一
在国学中,吴宓有多么大的成就,在婚姻中,他就有多么大的人格缺陷。
在婚姻与责任上,吴宓的许多行为让人跌破眼眶,我们下面就说说,吴宓对于爱情有多么“渣”!
国学大师陈演恪对吴宓的爱情的评价是:吴宓性情浪漫,不为封建礼教道德所束缚。
换一句话说,吴宓对于学术“求衡”多么严谨,吴宓对于爱情就有多么“开放”。
吴宓狂追妻子闺蜜7年,好不容易追到手,追到手就抛弃,在妻子闺蜜伤心欲绝之后,嫁给熊希龄,在熊希龄去世之后,吴宓再次登门求爱......
以至于晚年定居在台湾的毛彦文,岁时,依旧不原谅吴宓,年对记者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此时吴宓在大陆已经去世。
和吴宓有过交集的女人很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陈心一、毛彦文、邹兰芳。
陈心一是吴宓的结发夫妻,陈心一为吴宓生过3个孩子,长女名叫吴学昭,由于相关史料记载过少,我们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其中两人的介绍与生平了。
年11月,此时吴宓在美国哈佛留学,接到好朋友陈烈勋的来信,希望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吴宓是年生人,此时仅24岁,学术文化自不必说。
吴宓家族在陕西更是名门望族,他的姑姑周莹,慈禧避难西安,就是周莹接待,双方以母女相称。陈烈勋把妹妹介绍给吴宓,希望妹妹寻得好人家。
陈烈勋在信中说,妹妹听自己经常谈起吴宓,遂产生好感,又由于读过吴宓在清华写的诗歌,对吴宓的才华十分敬佩,产生爱慕之情,愿意嫁给吴宓,侍奉吴宓一辈子。
国学大师吴宓
吴宓也很有意思,接到信之后,委托自己在美国的好友朱君毅,让他的未婚妻毛彦文去帮自己打听打听。
毛彦文的来信,将陈心一好一顿夸,认为吴宓只懂得研究学术,生活中需要一位善良传统的女性。吴宓即刻回国,到了杭州和陈心一见面。
在陈家,他不止见到了陈心一,还有陈心一的闺蜜毛彦文。吴宓知道毛彦文名花有主,也没多想,吴宓沉浸在与陈心一的一见倾心中。
陈家在杭州也是大户人家,当天下午安排女儿和吴宓泛舟西湖。沉浸在爱情里的男女不知疲惫,天,吴宓和陈心一再次泛舟西湖。
吴宓长期有写日记的习惯,吴宓是这样写的。
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前所未数得者矣。
13天后,吴宓和陈心一结婚了。
结婚之后,陈心一为吴宓生了3个女儿,吴宓的事业也一路高歌。按照道理说,吴宓的收入是上流生活。3个女儿可爱,妻子贤良淑德。
但吴宓骨子中是文人不假,也是一名对女性的情调有极高品味的人。
陈心一每日照料家庭,3个女儿已经精疲力尽,女人生完孩子之后,身材必然走形。
两个人又因为各种家庭琐事吵架,大体都是因为吴宓性情固执,吵架久了,双方就把离婚提上了日程。
这时候,毛彦文与朱君毅面临分手,朱君毅移情别恋,毛彦文希望吴宓劝说好友,毕竟自己和朱君毅有6年的感情,不要轻易放弃。
吴宓却如获至宝,本就对时髦女郎毛彦文“心仪已久”,这时候他加快了与陈心一的离婚进程,同时到处向人诉说自己对毛彦文的一往情深。
至于同窗友谊、社会影响,国学大师吴宓好像不在乎。
05婚姻:毛彦文
毛彦文是一名才情不俗、文化水平高的新式女性。毛彦文是浙江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毛彦文虽然在西方留学,但是儒家文化印入她的骨髓,归国之后在复旦大学任教。
毛彦文和吴宓是旧识不假,但两人从未有任何男女之情,毛彦文去找吴宓,也只是让吴宓从中调和自己和男友的感情,劝说男友回心转意。
但吴宓这一“剧烈”转变,让毛彦文十分错愕,她坚决拒绝了吴宓的示爱。
毛彦文之前与男友朱君毅的信,吴宓几乎都看过。
每次吴宓给毛彦文写求爱信,都必提及某年某月从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心生爱慕已久,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这让毛彦文更是反感吴宓。
而这时,由于吴宓在婚姻中的“倒行逆施”,让学衡派同仁一致指责,吴宓自己的父亲也斥责他,然而吴宓好像无动于衷,非要娶到毛彦文。
毛彦文
眼见,毛彦文始终不接受求爱。吴宓在上海登报求爱,情诗写: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这样的上海滩小报都以此“狗血剧情”刊登。吴宓作为国学大师,此等行径让民国文化圈坐不住了,委派吴宓的至交金岳霖。
金岳霖爱了林徽因一生,却从未插足过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在深情上,吴宓和金岳霖差了一个银河系。
金岳霖说,爱情是私事,不能公开渲染,你的诗歌好与坏,我们无权评价,但牵扯到毛彦文,就不应该登报纸求爱,涉及。
我们每天上厕所,但我们并不能宣传上厕所,这就是不能宣传。吴宓大怒,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就这样,金岳霖站那,让吴宓骂了一上午。
说吴宓渣男,绝不委屈他。吴宓最终打动了毛彦文,毛彦文也需要人爱。毛彦好了嫁给吴宓的一切准备,吴宓退缩了,担心婚后不和谐,担心ABCDE,反正各种说辞。
毛彦文为了爱情都忍忍忍,期待与吴宓有美好的结局。
年吴宓去巴黎进行学术交流,让毛彦文即刻赶赴欧洲,否则各自分手,这等于给毛彦文下最后通牒。
与此同时,吴宓还给国内的“贤”的女人写信,还与巴黎的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国学大师吴宓
毛彦文赶紧来了巴黎,吴宓却要分手。毛彦文哭着说,我是30岁的老姑娘了,你总该为我想想,吴宓说了一句名言。
“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
人受空间影响,我不爱你了,我的心不受我自己掌控,我也没有办法。
吴宓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毛彦文哭泣,丝毫不能改变我的心情,只能让我对毛彦文更加厌恶。
有一说一,无论是陈心一、还是毛彦文,论颜值、身材、家世都是出类拔萃的。
吴宓回国之后,年去杭州。他计划向才女作家卢葆华求爱,他同时深知毛彦文在上海等待他的迎娶。吴宓的计划是娶不上卢葆华之后,再回上海,还要考虑考虑要不要娶毛彦文。
毛彦文也知道吴宓去杭州求爱,就对外界说自己努力教书,多积蓄钱财,未来领养小姑娘,自己做个老姑娘。
才女作家卢葆华
这等于毛彦文向吴宓下的最后暗示,吴宓没听出“弦外之音”,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多角恋爱不能自拔。
毛彦文一怒之下嫁给了北洋前总理熊希龄,熊希龄丧妻4年,比毛彦文大30岁。
吴宓失恋之后,一口气写38首“忏悔诗歌”,诗词凄苦悲凉,没有人同情吴宓。吴宓就去课堂给学生讲,学生也嘲笑吴宓。
毛彦文
熊希龄
钱钟书作为吴宓最得意门生,也实在看不过去了,感觉自己的恩师怎么这副德行,就写了一首诗给恩师。诗歌:“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债谁偿。”这也导致了钱钟书和吴宓几十年的误解。
吴宓和毛彦文的爱情,太过狗血。熊希龄去世之后,吴宓感觉自己机会又来了,重新追求毛彦文。
毛彦文后来去了美国,吴宓就托美国昔日同学打听消息。据吴宓日记披露,吴宓经常在梦中梦见毛彦文,哭的毛巾都湿了。
毛彦文岁时,在台湾,当时台湾刮起“吴宓热”,有记者采访毛彦文,毛彦文说自己一生从未爱吴宓,可见吴宓对毛彦文的伤害有多深。
06婚姻:邹兰芳
年,新中国成立。吴宓已经孤寡许多年,直到邹兰芳的出现。
对于这一段“师生恋”婚姻,有人说是邹兰芳身上有林黛玉的影子,因为吴宓是的《红楼梦》专家,一生魂牵梦绕“林妹妹”;也有人说是对鲁迅和许广平“师生恋”的向往。
邹兰芳20岁,吴宓55岁,同样大了30多岁。吴宓是二级教授,待遇优厚,工资优渥。邹兰芳出身不好,在哥哥们的资助下完成大学毕业。
邹兰芳本身又患有肺结核,哥哥是被镇压,留下遗孀需要照顾。
邹兰芳不忍心看见哥哥留下的孩子无家可归、流落街头,此时又看见吴宓在《新华日报》的文章,即刻要抓住吴宓“救命稻草”。
晚年吴宓
邹兰芳主动登门,为吴宓打扫家务,不避讳世俗眼光,最终嫁给了吴宓。
吴宓婚后叫苦不迭,说邹兰芳嫁给自己就是要养活一家九口人,邹兰芳又肺结核在身,终日花费不菲。
吴宓是一介书生,心思单纯,虽然在爱情观方面有瑕疵,但人性美德还是极好的。
邹兰芳三年之后撒手人寰。
吴宓一人就抚养邹兰芳多个侄儿、侄女,直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吴宓被批斗,进入“牛棚”,无法接济才停止,吴宓的晚年过的非常凄惨。
年,事件之后,国家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吴宓此时已经76岁了,吴宓提出“头可断,孔子不能批”,这在当时十分敏感。
于是,吴宓被黑房,吴宓在黑暗潮湿的水房久了,全身脏痒难耐,作为留美哈佛的文化大师,自然十分讲究卫生,希望洗个澡,是寒冬腊月。
红卫兵说,你是,想洗澡,于是叫来另一名红卫兵,把吴宓衣服扒光,用凉水直接泼,用写大字报的毛刷打吴宓,直到吴宓跪地求饶。
红卫兵告诉吴宓,这是“醍醐灌顶”。76岁的吴宓除了体力劳动之外,还被架上高架示众,之后安排吴宓扫厕所。
年,国学大师吴宓病逝于陕西。
吴宓墓碑
先生吴宓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47.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