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又到一年月圆时。每逢佳节,欢聚团圆,但总有一些人不得不远离“喧嚣”、远离亲人,在不同的岗位严阵以待,为灯火万家坚守护航、默默奉献。在海淀区,就有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志愿者群体,在、险情频发的防汛一线,在矛盾事件突发的现场,在帮助社会群体融入社区建设、城市发展的大舞台,随处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当人们急切地想要回到家里,一享幸福团圆的欢乐时光,而一支支志愿者分队却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继续温暖着那些需要关怀的人。
老当益壮
义务防汛我守卫
“当井下下水道压力大的时候,会把井盖冲起来,冲起来以后会控制到罩子中间,等水降了以后,这个井盖还在原地,不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深井,这样的话人不容易掉下去。”
9月15日,在田村东路铁路桥下,首都老兵防汛队队员焦玉祥向记者介绍着他们发明的新设备——雨污井防护罩。
发明这个井盖防护罩的源起,是他们发现汛期时一些水井盖特别容易被大水翻起冲跑,给行人和车辆造成不小的隐患,于是他们想到了做这么一个装置,既能防止井盖被冲走,也能起到警示效果。
老兵防汛队抢险冲在前
提起这支防汛志愿者队伍,不仅附近社区的居民们耳熟能详,在全市范围内也是小有名气了。老兵防汛队,顾名思义,是由田村路街道的老兵保洁服务中心的退伍老兵组建而成。队长张喜忠已年过花甲,是一名退伍快40年的老兵。
年,张喜忠和服务中心的退伍老兵商量决定,组建一支应急服务队,为周边群众提供防汛抢险等义务服务。此后,这支开始频频出现在城市的街巷里弄,甚至走出海淀、北京,到外地参加志愿救援工作。
一到汛期,是老兵防汛队最忙的时候。海淀区今年以来多次发生强降雨天气,汛期累计雨量接近多年同期2倍,9月入秋,仍处于自然灾害高发期。因此,这些老兵志愿者们不得不轮流值守、加强巡视,紧盯着任何一处可能发生险情的地方。
日夜值守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中秋将至,国庆也近在眼前了,每逢重大节庆日,老兵们情不自禁地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
“虽然不是‘主力部队’,但我们这些老兵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有汛情值守通知就立刻行动,随时待命,随时出击。”张喜忠说,每年汛期都是防汛队与时间赛跑的时候。
不下雨的时候,他们就组织起来学习抢险知识,维护防汛设备,基本处于备汛的状态。比如发明一些防汛器具,就成了他们备汛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发明的雨污井防护罩,在今年的抗汛救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单位看到这个设备后,觉得挺有意思,建议他们向社会推广应用。
这些建议让老兵们的发明热情高涨。这不,除了雨污井防护罩,他们又发明了一件防汛“利器”。队员唐振河特别介绍了这款“牌”设备——封路拒马。
“这个设备主要是在下雨大的时候及时把路封住,防止车辆通行。”唐振河说。记者觉得这个类似路障的装置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有一个通电的发光标志非常显眼。
唐振河赶紧解释道:“不要小看了这个标志,关键时刻能够让过往车辆迅速准确的识别,而且移动起来也更加灵活。”
“这个(拒马)已经是我们改良的第三代设备了!”他说。
听到这里,记者唯有使劲点头佩服。
在铁路桥道路尽头,张喜忠还给记者展示了一番设备的使用方法:只需一个人操作,把装有万向轮的封路拒马推向路中央,然后略微调整一下位置,最后打开指示灯就可以了,分分钟完成封路任务。(记者谢春阳)
中流砥柱
应急排险我担当
“我们就是干些琐事儿,什么活儿都干一些,比如说修补路面、清除脏乱点、处理一些案件等等。每天的电话一般都不会断,比方说就是哪个地方路面塌陷,要赶紧去,别让老百姓受到什么损害。”记者9月15日来到李国雨工作的现场。说话间,他便接到了电话反映,二话不说,应急小分队紧急出动,尽快赶了过去,到永定路街道清理社区杂物,腾退自行车棚空间……
作为活跃在田村路街道、永定路街道路段的应急队伍,他们专门为社区百姓提供服务,急群众所急。
今年45岁的李国雨就是这支小分队的队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应急小分队的宗旨,作为这片区域的一支特殊力量,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成立于年下半年的队伍,自成立后,应急小分队的力量就“一发不可收拾”。
李国雨告诉记者:“小分队成立之初,那会儿只有八个人,现在有七八十个人。虽然我们的队伍在变化,但有一件事情不会变,那就是接到任务后,十分钟内必定到达指定地点。”
节日在岗守万家灯火
“中秋和国庆来临,队里面许多队员都主动留在一线,不管脏和累,有什么事情都冲锋在前,因为我们的口号就是‘不怕脏,不怕苦,冲在前’。团队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踏踏实实为社区居民做实事”。在同队员全面完成了社区自行车棚空间腾退工作后,天色已近傍晚,李国雨又快速前往下一个社区指挥队员们开展社区天然气入户改造工作。
“现在,居民都离不开他们了。”在社区门口登记完体温后,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日不间断巡逻,摘除违法广告牌、清理小广告、清收大件垃圾、修剪树木,甚至解决居民家中的一些难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应急小分队有一个特点,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叫随到,全年无休”。队长李国雨告诉记者,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约30个电话,电台更是不敢离手。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除了午饭时间都在外面巡逻。因为工作比较随机,所以下班也没有固定时间,最晚的时候能到晚上10点多。
节假日期间,小分队队员全部到岗,有时值守一整晚,队员们早上来不及休息就直接投入到天的日常工作当中。七十多位队员,最小的才19岁,面对这些紧急任务,从来没有人抱怨没时间休息,更没人偷奸耍滑不配合。
居民们对应急小分队的评价就是“执着、认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队员们还是会照常清理小广告。其实,刚开始应急小分队只是‘做好日常巡查、解决突出问题’就行了,但是,他们工作起来特别上心,解决老百姓问题不遗余力。”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党员使命上阵兄弟兵
尽管入党时间不长,但李国雨深知自己的使命。还记得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大年初二,他便搭上了最早的一班车,匆匆赶回北京。带上爱人和两个儿子,动员亲朋一起出力。在紧张的防疫战中,他带领组织人员从派出所运送卷帘门送到各个社区、修复、焊接个别小区损坏大门、疏通个别小区的污水排水管道、组织人员从昌平拉送用于疫情防控帐篷至各个小区门口做好有效的防控疫情。为在疫情期间各小区门口检查防疫人员接电取暖保障值班人员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就是在那时,目睹街道、社区干部,以及党员志愿者们勇往直前的身影,李国雨很受感召,也同他们一样义无反顾、临危不惧、默默奉献。
41岁的李国顺是他的兄弟,两人并肩作战,他们勤劳朴实、不怕苦,不怕累,把满腔热忱都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
受到兄弟俩的影响,应急小分队的服务水平在提高,党员先锋的数量也在增加。作为团队中的老党员,43岁的田志江今年中秋也决定坚守在应急一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母亲让我跟着国雨、国顺好好干,不用担心家里。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可能会有一些设备修复的工作,需要爬上爬下,到时候年轻队员没什么经验,再说我们也不是太鼓励他们一上来就干这些危险工作。我会带头上去给他们示范,因为修复这个活儿有危险,但更需要经验。我们党员带头,年轻人自然也就干劲十足。”
如今,这里的居民们完全将应急小分队视作了地区不可缺少的一员。几乎每个社区居委会里,都存着李国雨、李国顺的电话。应急小分队到哪个社区里处理问题,也都有居民向他们打招呼。即便是疫情肆虐之时,这里也没有人相信长夜将至,因为除了各级强有力的应对举措外,只要是李国雨和他的应急小分队在的地方定然灯火通明,不把问题留到天亮。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像李国雨一样“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的人们,社区的生活才多一些安稳和踏实。(记者朱家齐)
青春无悔
精准回应我服务
“这是中国现存的园林,可真气派啊!”此时,外卖小哥裴轩正站在颐和园的昆明湖岸边,看着对面遥相呼应的十七孔桥感叹,这是他从老家哈尔滨来到北京打工的三年来,第一次走进传说中的颐和园,如今终于成为了现实,他用手机拍个不停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中秋节我不回家了,拍下来发给家人,太美了,有机会我一定带他们人来看看!”
9月15日一早,十几位身穿红色和白色短袖的年轻人聚集在了颐和园的新建宫门,大家三两成群、有说有笑开始了中秋节活动的游园之旅,而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就来自这些身着白色T恤,贴着红色“突击队”臂贴的青年突击队员,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身着红色T恤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
让小哥们感受不一样的尊重和关怀
“考虑到小哥的工作性质,虽然都身处北京,但是可能没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我们的大北京,我们希望通过游览北京这样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真正融入北京、融入海淀。”青年突击队外卖组组长徐萌通过前期调查,收集了外卖小哥的需求,她对记者说“他们想来没有时间,这次我们包了一辆车,给他们准备丰盛的早餐,带小哥们提前过个节。”
青年突击队还有一个特别的想法,就是利用中秋、十一假期,在快递小哥、外卖员最忙的时候,与他们“交换身份”,给他们拍vlog,记录他们的一天。
徐萌所在的“青年突击队”是清河街道从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干部中抽调的16名同志组建工作专班,专为服务、团结和凝聚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推动他们融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青年突击队”按照行业类别划分为快递和外卖2个小组,分片包干,责任到组,具体到人,队员利用休息时间与所负责区域快递、外卖员采取主动上门沟通和线上沟通等方式与他们交朋友,建立情感连接,融入他们的“圈子”,收集、转达、协调、反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快递员外卖员感受到不一样的尊重和关怀。
上线“清蜂”小程序划分八个功能区
记者注意到每一位队员胸前都挂着写着“清峰”字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