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敬重牛、崇拜牛,将牛入诗入画,写进神话故事。牛看起来其貌不扬,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忠诚、宽厚、无私的代言人。
颐和园馆藏一件乾隆时期的青玉卧牛,这尊玉牛重达80斤,以团卧的造型出现,看起来悠然自得、舒适安逸。牛的面部憨态可掬,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成的。这些玉料并不,它通体有石头的绺裂和石皮,如果工匠把玉料的绺裂剔除,势必会把大块玉石分解成小块。但是,保留这些玉料又会影响整体美观。
青玉卧牛
造办处的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石皮和绺裂很巧妙的运用在牛的整体造型中,用绺裂的部分突出牛腿的线条,用石皮来打造牛面部的细节。由此一来,整个玉牛呈现出立体感和画面感,可谓匠心独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牛在古代农耕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牛自身有很多的优秀品质,例如:忠厚、倔强、踏实、肯干的劲头。而这些品质就是君子追求的境界,艺术家们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人们对牛的喜爱和赞赏。例如:唐代画家韩滉所绘制的《五牛图》,唐代诗人李涉所创的《牧童词》等等。
《五牛图》唐韩滉《牧童词》唐李涉
在清朝,乾隆皇帝十分赞赏牛的精神,同时也赋予了牛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收藏家,乾隆皇帝自然收藏了很多关于牛的画作,例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五牛图》。
除了收藏画作,乾隆皇帝还特意下旨命工匠制作玉牛摆件,体现出帝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清漪园初步落成后,乾隆皇帝便依托清漪园的自然条件,建起了一处优美的景观——耕织图,营造出了一派稻田棋布、男耕女织的天然画卷。这处兼具园林游赏与农业生产功能的“耕织图画”,充分体现了清代帝以农为本的政治意识和经济思想。
身为帝的乾隆皇帝,只有在春耕大典中可以亲身体验一番,但田园生活也是乾隆皇帝十分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乾隆御制诗中就曾描写过他向往田园生活的一副场景:“东郭还西墅,山家接水村。春朝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这首诗以田园亲历者的视角描写了农村丰收后的场景,同时也引发了帝重视农业生产的思考。
这件清乾隆青玉卧牛不仅包涵了古人对耕牛积极进取、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的称赞,同时展现出乾隆皇帝对重视农业生产治国思想的体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件饱含深意的青玉卧牛,献上来自颐和园最亲切的问候,希望大家在牛年里牛气满满、牛气冲天。
图文编辑
宣教科、文昌院
图片来源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