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蕴含着很大的企业经营管理智慧。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这虽说的是用兵中的庙算之五要,但在笔者看来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五事”相当于现在常用的SWOT分析法。
道——管理之道:要员工和老板的思想是一致的,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道理。企业发展也要讲究道,要走正道,要做人道。要符合规律,才能真正的做好企业。
天——我认为就是天时,审时,用时:要取势,把握住趋势的机会,认清时代的趋势,认清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地——竞争意识: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孙子兵法》在九地篇里面也详细的阐述。
将——企业管理者的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大家要注意这个顺序,虽然同时要具备这五点,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智,可以理解为能力,现在企业用人要德才兼备,但是你具体是先看中哪一个?值得思考,最后一个字才是严,就是说,当领导不要动不动就管的那么严格,这是排在最末尾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什么意思?就是企业的组织框架,绩效机构等等。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下面的文章还有很多对企业有管理的借鉴意义,比如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比如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等等思想。
《孙子兵法》讲的是“算法战争”,是“古代人工智能”的一种。
本书核心是“来给我算算,我要个大数据,这仗开打,划得来不”?
全书中心思想是“没实力,别乱来”
其中实力包含以下大数据调研:
1,地形+天气预报,涉及地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的实力(云计算);
2,粮草+库存的实力,没钱没粮不要开打(大数据);
3,武器+装备的实力,没有加农炮,别打(大数据);
4,战士+马匹的实力,没规模,不能打(大数据);
5,征兵+动员的实力,没自愿者不能打(人工智能);
6,战争意志的实力,意志不足,别喊打(人工智能);
7,能不打,就不打。孙子兵法不是喊打架的书,是喊打架别打架的书(等5G)。
请把这段转发给川普。
叫他收到了给我回信。
谢谢!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看过读过的兵法谋略,中外加起来可能有近二十本。就纯粹兵法而言,觉得孙子兵法是最好的一本,国外的话是哈特的战略论。如果论谋略,应该是三略,就是要张良捡鞋的老头送的那本三卷太公兵法。
上联:孙子兵法献三十六计
下联:啼笑姻缘共二十二回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典籍。虽然是军事理论著作,但是作者孙武却站在了哲学家的高度,从用人、知敌、气候、地域、用间等不同方面概括地(注意是概括地,因为哲学问题不能细析),从这里说《孙子兵法》和企业管理是相互通融的。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治国,甚至人际往来亦是相通的。人们常说知人善任,商场如战场就是这个道理。总之,站在哲学高度,立足于人和社会,用孙武的观点来管理企业各个方面,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粗略一抛拙见,以期抛砖引玉也,谢谢!三句话看懂《孙子兵法》,简单而深刻,试了就管用
读《孙子兵法》三五年,也有些心得,这里给大家提三句话,可以让没读过兵法的入门,可以让读过兵法的反思。
第一,胜敌益强是真胜,其他的都是假胜。第二,先胜后战,绝不要先战后胜。
第三,凡事皆有利害,洞明利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来解释一下:第一句。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胜敌益强”。这个概念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打仗的原因是为了争利,打仗的目的也是为了争利。打仗的结果无非就是,胜、败、平。但什么是胜,什么是败,很多人搞不清楚。而搞不清楚这个,就没必要看兵法,也看不懂兵法。读兵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取胜。但你连真正的胜利都不知道,有谈何取胜?连目标都不清晰,又谈什么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方式?什么是真胜,就是“胜敌益强”——不仅打败了敌人,还提高了自己的实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你杀敌多,但不能说明你胜利了,因为还要这仗是否符合“胜敌益强”的标准。这一次的胜仗,却导致了第二次的败仗,那么胜仗还算是胜仗么?不算。做事必须要有全局观,因为小利而丧失大利,这种胜利是假胜。做领导的(将军),最容易被假胜而糊弄,从而走上不归路。刘邦对项羽开始也是连连失败,但最后一战大胜,杀了项羽,成就了帝王基业。用胜利消化失败,失败不可怕,实力被削弱了才最可怕。
换句话说,领导不给你加薪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没有真本事。
第二句。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利。如果没有胜利的把握,就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失败了,损失极为惨重。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孙子在《军形篇》中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要做胜利者,就要“等待”胜利的机会显现出来,然后再战。失败者,总是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却在战斗中把实力给削弱了,越来越弱,自然就失败了。每做一件事,都是要收获这件事的效益,不要漫无目的的胡作非为,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强者事事在规划中,有胜利之把握了才出击,皆有斩获;强者事事随波逐流,见有利就贸然出击,却发现利是假的。
第三句。孙子在《九变篇》中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凡事都有利害,利害如硬币之两面,彼此依附,不可分割。我们不要尝试寻找“百利无一害”的机会,而是要达到“利是我想要的,害是我可以承受的”这样一个契合点。百利无一害,如同百害无一利,都是不存在的,水喝多了也发撑。只要这件事物——“利是我需要的,害是我可以承受的”,那就可以下手了。馒头可以充饥,吃三个容易撑着,但我控制住量,就吃一个。
这就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杂于利害”。
·兵哥读兵法,跟兵哥一起聊聊兵法和哲学,聊聊如何用兵法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人生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