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
「园林建筑」
1.设计思想和意念
a.概述
①对比:中国建筑中的”园林建筑“和现代西方所谓的”景观建筑“或”景观设计“在内容上相近,但是又是有别于其他建筑的另一体系,中国园林设计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纯然另成一种自我性格的”小天地“。
②起源:园林建筑思想基础在于拜托一般建筑的”规矩准绳“的”束缚“,与一般建筑是基于两种不同目的发展起来
发展背景:由于礼制和官方定制的种种限制,使得建筑设计陷于难以创新的境地,在强大的思想以及法令压力下,实在是无法作出正面的根本性的变革,所以不受管制约束的园林建筑就以另一种姿态、另一种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法发展起来了。
b.”园”与“屋”
①性格:“园”与“屋”属于两种不同性格,属于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两种不同意境的世界,因此他们互相之间都是隔离的,即使是建筑群中的花草树木,也只能算是“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要求的衬托,在基本概念上不能认为是一种园林建筑。
②建筑二重性:
·城市与房屋—儒家思想主导,重视人为形制,多是直线条、规则、对称、条理分明
·花园与景观—道家思想主导,不规则、非对称、曲线的、起伏的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本来的一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
c.设计手法
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来引导出的原则来塑造园林的风格。
①曲折的道路:使景观望之不尽,不至于千篇一律
②假山和起伏的地形、流水等:模拟山水的创作
d.联系
①思想:园林建筑与中国文学和绘画之间由一定关系,即他们有共同的美学一年、共同的艺术思想基础。艺术家、文学家中都有一些人参加主持建筑计划。典型的、成功的园林意态是完全和当代绘画思想、艺术风格相一致的。
②形式:园林设计者很多时候会追求文学上描述的境界,将诗情画意变成具体的现实,同样也有文学或绘画作品描写既有的园林建筑的景色,如《红楼梦》、《拙政园三十一景》(文征明)
e.总结
园林建筑不仅是一种道家意识的表现,也凝聚着中国人美学观念和思想感情,它根据绘画和文学的艺术意念来追求和创造美的世界,或者说它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
2.历史的基础
a.起源
追寻园林建筑的根源,有两条进展的线路,一个是独立性质的“园”的设立和演变,另一个是宫室住宅园林化的发展。
①起源:是随着农业社会的产生出现的,是指用作生产的果园、饲养动物的兽园,《说文》所下的定义是“树果曰园,树菜曰圃”。中国最早、最大的园就是三千年前周文王的位于长安以西四十二里,方圆七十里的“灵台,灵沼“
②发展:基于这个传统,其后代的帝皇都有”御园“之设,在发展过程中,”园“的内容是逐渐转变的,部分的园成为一个寄托情怀是外环境,于是实用目的就会让位给艺术的内容。因而造园的建筑元素日益丰富起来,园景设计的理论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b.类型
①以”园“为基础的建筑设计:亭、台、阁、榭等
②以建筑群基础发展起来的”园“
·园林化的宫室宅舍
·建筑群附加的”苑“或”园“
c.组成
园林建筑的皇宫或宅第,大部分是由两部分组成,”宫“和”苑“的组合,”宅“和”园“并举。即我们处于园林化的皇宫中,”前殿“与”后宫“属于两种不同性格。他们的并合表现出人们的双重生活要求,它的分离可以使得各自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互不干扰的发展。这与园林建筑和传统建筑发展状态十分相似。
d.实例
清代是园林建筑取得最大成就的时代,他们的成功有赖于明代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江南园林“是造园之风兴起的一个立足点,”拙政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此举反映出一种现象,在士大夫心中,此时认为园林建筑是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
②北京私园: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李渔的”半亩园“等
③理论:计成的《园冶》、李渔的《一家言》
④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避暑山庄、”三山“、”三海“的计划等(康熙和乾隆是举世几个园林建筑计划的创议者)
e.总结
整个清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园林建筑的时代,清代继承了明代的皇宫和都城,且专注于皇家园圃的建设计划,几乎历代的清帝都是园林建筑的爱好者,而全国各地在”上行下效“的风气下,相应普遍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目中,造园之风才是人工环境或建筑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3.构图的原则
a.园林的建筑元素
①建筑元素:围墙、园门、门洞、格子木作、栏杆、小径及通道,庑廊、桥以及亭、榭、馆、阁等
·围墙:作为分隔功能,形式比较自由,在平面上呈曲线或折线,在立面上蜿蜒起伏
·门洞:有各种形状,目的是构成一个景框,或者通过这些形状使园景产生一种特殊的外貌
·庑廊:在园林中迂回起伏,连接建筑物的一部分
·亭台楼榭:作为趣味性的中心,位于荷池中心的一个岛中或者小山丘上
b.园林空间
园景不必令它一望无尽,只要若隐若现,就会引起对自然美景的联想,得到了如同置身在宽广自然间的感受。这个概念一直支配着中国园林的布置和设计,如弯曲的园径、不断地封闭景色都是为了求得”翳然林水“的效果。
c.园林的自然元素
①水:园林建筑中最主要的自然元素就是”水“,一切设计都是环绕水面展开的。”近水“并不单纯是一种情趣,没有水无法很好的生活,更无法灌溉园林,所以园林建筑首先围绕水展开实在是十分合理的选择。
②山与水:由于开挖人工湖的时候,所挖出的泥土必然会”堆积如山“,就出现了”有水必有山“、”有山必有水“的设计。
③比例:园林规划中有”三分水,二份竹,一分屋“的说法,这个比例大概同时基于功能及景物上的平衡而来的。
d.人工景观
①象征主义:人工景观的是”象征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如汉上林苑中的昆明湖和颐和园的昆明湖效仿滇池;唐宫城内九州池是”天下“的象征。
②模仿景观:人工景观设计不仅是模仿自然景色内容,还包括模仿已成功的名园盛景,圆明园的设计原则就是”写仿天下名园“。”仿临“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绘画如此,雕塑如此,建筑也不例外。但是中国艺术的”临仿“是取其意而变换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有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创作。
e.人工效仿自然
”效仿自然“是一种传统的造园构思,意即人工风景中同样尽量避免显露认为的痕迹。所以在设计布局上采用自由的线条,建筑元素与自然元素相协调(建筑元素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并且会形成更多柔和的线条,使人觉得事事都顺乎自然。
4.园的构成元素
a.花木:
通常是概括了所有的植物,花木之中分为花、树、藤、草四类,种植之法称为成林、成丛、成行、攀附四类。
基本原则:
小园以花为主,中园花树并重,大园则以茂林而见胜。花木布置、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翳然“的效果,因而以自由活泼的构图为合适。
中国园景中,草坪的位置不是很显著,多用于临水斜坡上,像西方园林那样的大片草坪是没有的,除了水面之外,无遮无挡的是中国造园原则的大忌。
b.水泉:
水赋予园林以生命,任何水面都足以使景色倍添情趣,而飞瀑和流泉对环境更会带来无限的活力。中国的园景多用”流泉“,现代和西方园景都喜欢用喷泉。
取水之法:
·引水入园
·利用地下水,如水源来自高处,还可以构成人工小瀑。可作飞瀑,可成溢流。
c.山石
造山的历史和筑台的历史应该相同,不过一个是使其成为规则的体形,一个构成自然的外貌而已。造山和叠石是园林中用以分割空间的元素,在工程上来说就是一种运用自然主义手法的场地整理工作。
”叠石“和”造山“有相同和不同的两种意义,”造山"不仅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还使得有限的空间产生一种无限的感觉,造山也可以看做是筑台的另一种形式,用以加高楼观的高度,取得登高远观的位置;"叠石"可以象征山,或者代表计划造山的位置,同样产生分隔空间及封闭视线的作用。
另一方面,园中的石并不是被看作一种建筑材料,它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品”,很多人就从艺术的角度专门研究这一类知识,而且纷纷将他们分类定品,金人后来从汴京把艮岳中的石搬到北京去,现在北京北海假山所用的就是这些几朝的遗物。由此可见,园中的石在意义和价值上并不是很简单的。
园中置石很多人理解为设置“天然的抽象雕刻”,它在现代建筑的抽象雕塑在效果上即便完全不同,在性质上也极为相近,园中置石有所谓的“特置”、“群置”、“散置”、“叠置”,这些都是构图方式,正如雕刻作品中有“单像”、“群像”等。
d.点缀
石头:古代的园中常有石头制作的家具,它们一方面满足园中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园景的点缀品,但是在园林建筑的发展中,这些物品却逐渐消失,大概是由于明清之后园林布局和造园元素设计趋于复杂和繁琐,追求纤细和绮丽的风格,体形简洁朴实的石作在园景中就显得不协调。
图画窗:园的设计着意于求景,图画窗多以用图画为装饰的意念启发而来的,江南名园“留园”就是以“图画窗”设计的巧妙而著称,门洞、窗洞等式样之所以众多,目的是加强园景浪漫主义的气氛,例如圆形的门洞称为“月亮门”。图画窗同时也用作“灯窗”,如果灯窗面临水面,灯色倒映在水中,所造成的情调是十分动人的。
漏窗:为了达到半遮半掩的效果的最好手段,粗壮而通透的画格子本身不但在阳光下产生迷人的光和影的变幻景象。
e.路径
道路:园林中的曲径、曲桥、曲廊目的在于延缓人在园景中的运动速度,增加视觉变换的方向,并不仅仅是平面上有趣的线条和图案,而且引发寻幽探胜的好奇心理。
园中的建筑物多半表现着三维的外貌,并且经常处于“视线的收束”的地位中。
5.“园群”的组织
a.概述:
园最后发展成为另一形式的建筑体系,他的内容不仅限于作为游憩之用的花园,也可以成为供任何目的使用的地方。“园”的含义就成为了以园的设计原则来处理的一系列建筑物,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可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也可作为一般的公共活动场所,自然也可以用于居住和工作。
b.功能
①“朝廷”:清代的大型皇家园囿是一个综合功能的“离宫”,一个行政和政治的中心,清代皇帝是爱“园”不爱“宫”的,皇帝住在园里,自然就在园里“听政”,因此,圆明园一开始就是一个“朝廷”。
②政治中心:“避暑山庄”是用于“统一多民族”的政治中心,山庄的外八庙是按照新疆、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宗教建筑来建设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王公贵族认为“园”的形式比“屋”的形式更为理想。
③寺庙:”狮子林“
④接待:《红楼梦》的”大观园“是为了接待皇妃元春回家省亲,整个布局就以满足举行欢迎和庆祝仪式的需要而展开的。
c.广义的观念
”园“可以包括很多内容和主题,它的规模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展,扩展的结果就出现了”园群“。如颐和园就包括了治事和管理的”朝廷及供应“部分,包括庙宇等宗教建筑物,有苏州街市等,他的功能完全在于满足皇宫的生活和各种活动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处理朝政的政治中心。
d.花园城市
圆明三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花园城市“,它既有严格的组织层次又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不但并列着中国南北不同的建筑风格,并且吸收了西方的形式。明确提出”写仿天下名园“,可以看做是将杰出的成功的意匠组织在一起且处理适当。
·E/N/D·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