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戴泽,年生,四川云阳人。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应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戴泽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视频
名家这样评价戴泽先生年,我追随徐悲鸿先生来到国立北平艺专教书,直至年最后一次给学生做讲座,整整70年教书生涯。能够一辈子从事我热爱的工作,是我的幸运。作为一个艺术家,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是徐悲鸿先生教导我的,也是我一生从事创作的动力。一个艺术家,只有融入真感情才能画出感人的作品。艺术要有承扬文化的使命感,要有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所以我一直坚持到祖国各地去写生。通过写生,我感受到国家发展变化中的温度,也让我在每次拿起画笔时都充满希望和热情。如今,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美术事业蒸蒸日上,新艺术风格层出不穷,保持对于现实的关怀仍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艺术传统,应该在美育工作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戴泽▲年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合影。第二排右起为:戴泽,韦启美,萧淑芳,艾中信,吴作人,陈沛。第三排站立者:右一为王征骅,右三为靳尚谊。戴泽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的数十年,桃李满天下,靳尚谊、龙力游、黄建南等老先生都曾经受教于他,他为新中国艺术教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惠泽了几代艺术家。▲年戴泽先生与李斛在北平国立艺专门前合影如今,戴泽先生已是为数不多还健在的和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李可染等艺术大师熟识的画家,近百岁高龄的戴泽先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文艺传承与历史赓续的厚重。▲戴泽先生和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
跟随徐悲鸿老师的从艺岁月
戴泽回忆,第一次见到徐悲鸿是大一时,一年级学生会请徐悲鸿做讲座,徐悲鸿讲的是《黄桷树与四川人》,通过对黄桷树和四川人特点的描绘,来表达写实主义观点,教导大家绘画时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身边画起。这场演讲深深地吸引并影响了戴泽。从此,他一生都在践行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为出发点,将写实与写生有机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年,戴泽受徐悲鸿的邀请,到国立北平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任助教。戴泽只带着一叠写生小画和两筒油画白色颜料,飞向了北平。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马车》《和平签名》等其艺术历程中较为重要的画作。特别是《马车》,戴泽说:“徐悲鸿看见了非常兴奋,亲笔对画面做了一些修改,尤其在马的部分做了认真的改动。”《马车》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黄皮肤、黑棉袄的朴实憨厚的北方农民。画面朴实而厚重,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前北方农民的日常生活。徐悲鸿曾多次撰文赞赏。这幅作品成为梳理戴泽艺术成就以及徐悲鸿绘画体系绕不开的作品。▲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照。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二排右起: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三排右起:右一董希文在重庆跟随徐悲鸿老师学习的那段时间,是青年戴泽最快乐的日子。徐悲鸿老师很严格,但从不挂在表面上,当时虽是抗日战争期间,各方面条件艰苦,但也没有影响到戴泽和一批学子的创作学习。他们跟随徐悲鸿老师的抗日救亡主张,创作出了一幅幅鼓舞人心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品。▲徐悲鸿赠送戴泽的新婚贺词年8月
修复徐悲鸿名作《傒我后》
年徐悲鸿先生突然去世,留下大量遗物需要整理,包括油画、国画、收藏品和大量文史资料。当时31岁的戴泽义不容辞的挑起整个整理遗物的重担。和几个同事一起把遗物分门别类整理完成,并对部分画作进行了修复。那时徐悲鸿先生的著名作品《徯我后》被人找了出来。因搁置太久,画布都粉损了,画面也几乎模糊不清,正当所有人都觉得修复无望时,站在画前仔细察良久的戴泽开口说道:“我本身是画油画的,也曾在莫斯科参观学习过油画修复,对修复油画还是有所心得体会,这些年来我对老师的画风也比较了解”。▲戴泽先生修复的作品《徯我后》就这样,戴泽承担起了修复史诗巨著《徯我后》的艰巨任务。他按照记忆中的修复方法,买来一块新麻布贴在原画上,再用水粉一笔一划地填补。数日的呕心沥血后,完美修复版《徯我后》终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戴泽默默的努力和坚持下,徐悲鸿先生的这幅珍贵作品,才得以完整保存了下来。当被问及坚守艺术创作的态度时,戴泽先生表示:“我从没想过其他问题,只专注于把手里的事情做好。这也是我从老师徐悲鸿那里学到的艺术精神。”▲放在德和园大戏楼内的慈禧画像
颐和园展出戴泽临摹的《慈禧像》
在戴泽先生的作品中,有一幅画非常特殊,就是在颐和园展出了30年的那幅《慈禧像》。这幅镶嵌在落地镜框里的油画,高.5厘米,宽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透视合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显得保养极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所绘的肖像原作,而是戴泽临摹的复制品。▲戴泽临摹的《慈禧像》据戴泽先生讲述:“年年初,因为慈禧画像原作年代久远,破损严重,颐和园管理处的耿刘同同志到美院找人修复这幅画像。当时艾中信院长因为我有修复《奚我后》的经历,派我去完成这一任务。现场看过原画,经过慎重考虑,我认为自己没有修复此画的能力,向颐和园方面提出可以复制一张等大作品供展出使用。原画小心保存,以防因继续展出使画面情况加剧恶化。园方经过讨论通过了复制方案。经过3个月时间的努力,我总算完成这幅作品,在排云殿公开向游人展出。之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颐和园展出的《慈禧像》基本都是我所临摹的这张作品,而原作则得以妥善保存。直到年,颐和园才与荷兰方面取得联系,由荷兰文物保护修复专家来华修复原画。我复制的这幅慈禧画像,成为修复原作的唯一参考资料。”▲戴泽天坛(油画)刊登于《人民日报》9月29日08版美术副刊
好的艺术不会过时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评价戴泽:“一个老人就像一座博物馆,戴泽先生就是这样一座博物馆。通过戴泽先生的画作,可以看到他那一代画家,艺术创作从人民中来,用真情实感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美感。好的艺术不会过时,因为它们基于人性光辉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这样的艺术内核,戴泽先生的作品不会随时间暗淡,而是愈发熠熠生辉。”戴泽一生的艺术追求如其人格理想一样,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形容再合适不过。为徒,他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与捍卫者”,忠实地继承了徐悲鸿的绘画技法与绘画理念,同时帮助徐悲鸿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工作,协助徐悲鸿开展油画的教学工作等;为师,他在教书育人上勤奋耕耘,甘为人梯,惠泽几代艺术家,深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桃李满天下;为友,他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认为“朋友是无用的”,所有掺杂了功利性质的社交关系都不能称之为朋友,因此他在艺术界有口皆碑;为艺,他用自己的情感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以朴实的画笔与油彩,赞美自然、歌咏生活;为人,他有着“风清骨峻”的文人风骨,时常心怀感恩。
戴泽先生部分作品欣赏
我对过去没有后悔,对现在很满意。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顺乎自然,心平气和。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我接触到的人们,他们对我真好。——戴泽中福典藏温馨提示:
收藏投资有涨跌
理性对待是关键
10万+用户已加入我们:
-
?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