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36628.html年11月7日19时至21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74期)《清代三山五园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在文华楼东区教室和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演讲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讲座由徐永志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有各年级本硕博的同学们、学院专家和社会各界同仁。
一、讲座内容
何瑜教授首先对三山五园的称谓由来做了解释。三山五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三山”和“五园”原本是两个独立的称谓,前者是官称,后者是俗称。“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名称,出现甚晚,清亡之后,民间用“三山五园”泛指今日京西的皇家园林。
三山五园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五代十国时期,契丹统治者将幽州(今北京市)定为五都之一,并改名为“燕京”,从此北京城开启了绵延一千年的中华帝都史;辽之后的金国迁都至此,改名“中都”,并在中都西北郊建造玉泉山、香山等八处行宫,时称“西山八院”;元朝忽必烈时期,形成两都制的格局,都城为大都(今北京市),用作避暑的上都地址在金莲川。这些北方民族的统治者在北京建都后,一是不适应北京炎热的夏季,二是为了安抚留在草原上的各部贵族首领,于是产生了候鸟式的两都巡幸制,即冬天在今日的北京城都城理政,夏天则回到草原上的都城办公。这种制度的核心在于,既要控制中原地区,又要控制北方草原。历史上辽金元三朝统治者在从京城到边外草原的所经辇路两旁,建造了大量的行宫和苑囿,而离北京城最近的行宫别墅就集中在玉泉山与香山一带,用作帝后往来塞外的休憩之所和皇家离京狩猎的首选之地。
清代三山五园的形成。清朝入关后,统治者亦难捱北京夏天的酷暑,康熙帝兴建畅春园,与元朝的两都巡幸制相比,此时清廷已将宫廷和苑囿二者合二为一。并且,康熙帝突破了辽金元统治者仅将香山、玉泉山作为游猎与行宫之地,而是长期在此园居理政,形成清王朝的中枢之所。先是,康熙帝驻跸畅春园。雍正帝继位后,将赐园圆明园扩建为御园,在大宫门前建六部九卿等朝房,进一步完善园居理政机构。乾隆时期,进一步扩建圆明园,形成盛时“圆明五园”。与此同时,乾隆十二年,又扩建香山行宫,命名静宜园。十六年,为庆贺生母孝宪皇太后,建成万寿山清漪园。接着,嘉庆帝精心扩建绮春园。其后道咸两朝,各处园林尤其是圆明园,仍是时有修建。总之,从顺治到咸丰,经过七朝二百余年的不断兴修扩建,在京西北巍然矗立起一片以圆明园为核心,包括周边诸多衙署、军营、皇家寺庙、皇子皇女和王公大臣赐园等在内,连绵二十里的清代三山五园景区。
三山五园与北京都城之发展。历史上古清河在今海淀形成了河谷低地,故其故道中育有大片湖沼和流泉。辽、金、元、清历朝统治者,在经营京城西北行宫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都城的水源系统,使得三山五园地区成为供应北京城的水源中转站,其与北京城八百余年的发展沿革密不可分。
清朝皇帝的天下观。有清一代,中国逐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清朝统治者开始突破以往“内其郭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传统天下观,提出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清代以三山五园为中心的皇家园林,无论从园林布局、建筑形式、景观称谓,还是从雍正、乾隆二帝在园居理政中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措施,处处体现出清朝皇帝的天下观。何教授以圆明园为例,从园林建筑与称谓方面,探讨了雍正、乾隆二帝的天下观。同时何教授也指出,在中华大一统的思想中,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摒弃华夷之辩的观念,将大中国版图之外的国家和民族仍视为夷狄之辈,这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山五园”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地。何教授严密考证史料后发现,从康熙帝开始,清帝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园中,是“园居理政”的治国模式。清帝在园,除园居享乐之外,主要是在园治园、在园治国、在园交通天下。京师紫禁城主要是清廷举行“大祀”、“大朝”、“大典”和“大宴”的地方,平时常朝理政主要是在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所以三山五园在清代实际上是一座“园林紫禁城”。
三山五园,一部浓缩的大清史。京西三山五园,既是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的万园之园,也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大清史。整个“三山五园”不仅一水相通,功能各异,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共同见证着清朝的辉煌岁月。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廷财政入不敷出,京外行宫大部裁撤,园林开支压缩。三山五园的盛衰史,不仅开拓了研究清史的新视野,更是一部古为今用的“资治宝鉴”。何教授最后提出,如何从三山五园的衰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中,汲取更多的历史借鉴,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大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二、问答互动
在提问和交流环节,与会同学热情高涨,问题不断,何瑜教授逐一进行了耐心解答。限于篇幅,摘取以下三个问答。
问:三山五园的修缮、日常运转归哪个部门负责管理?
答:三山五园属于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管理。因为它属于皇家禁区,别说寻常百姓,就连王公贵族入园也要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所以我们研究三山五园的时候很难获取史料。至于园林的日常运转、皇帝的衣食住行、如何园居理政等等,属于三山五园研究中更细致的有关典章制度的研究,史料记载较少,难度更大。我主编的《清代圆明园御制诗文集》就记述了一些皇帝生活、理政的内容。像乾隆皇帝的诗,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是我们当做日记来看,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问:清末时期,三山五园尤其是圆明园的衰落和颐和园的修建是否有关系?
答:虽然英法联军大肆烧毁劫掠了圆明园,但是园内也有一部分建筑没有被破坏,而且清漪园(今颐和园)也被烧了。同治年间曾打算为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因王公大臣反对,加上经费不足,最终作罢。光绪年间,为给慈禧做寿,只修了颐和园的前山,后山烧毁的遗迹如今还在。所以圆明园的复建和颐和园的修建是在两个不同的时期。
问:清朝时期中外交流增多,这方面有没有相关印证的史料?比如朝鲜使臣对康熙帝的相关记载等。
答:朝鲜使臣的记述很多,但他们当时被视作夷狄,无法进入畅春园,直至乾隆五十多年,他们才被允许进入圆明园。但他们只是来参加乾隆举办的节日活动,并不能随意走动,所以他们的一些记述难免是意会编排,包括英国使臣马嘎尔尼也被规定了活动范围。传教士作为宫廷画家,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但他们的行踪都有太监跟随,且在园中要低头快走,可以看出园林管理十分严格。所以使臣也罢,传教士也好,只能从他们自身看到的一个角度出发记述,很难管一窥而知全貌。
三、总结评议
讲座结束后,徐永志教授进行了简要评议。
第一,本讲座的主题虽然是清代的三山五园,但是何教授把这个主题放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当中进行考察,展现出宽广的研究视野;第二,在讲座过程中,何教授不仅讲述了清代三山五园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京城一体两地政治中心格局形塑的关系,而且论述了三山五园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深化了我们对三山五园与北京城建设,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认识;第三,何教授有关三山五园的诸多卓见、新见和创见建立在他勤勉发掘整理史料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这就启示我们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扎扎实实,从厘清史脉、文脉、地脉和基本史实入手,疏通致远。总之,此次讲座深化了大家对三山五园的认识,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认识、研究和发现清代三山五园。
最后,参与讲座的师生们对何教授表示感谢,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19级硕士研究生李丹阳
供图:18级硕士研究生李林森
审核:徐永志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