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聚沙成塔适性成长幼儿园里的幼小衔接m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静待花开

幼儿园里的幼小衔接之语言篇

前言

01

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46周同卵双胞胎A、B练习爬楼梯。其中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02

教育意义

据格塞尔分析,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儿童的幼小衔接,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与其生长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幼儿园里的幼小衔接·语言篇

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仅是学习场所的转变,而且在师幼关系、人际交往、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语文课程的成功衔接关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幼儿园语言领域和小学语文课程,实现两个教育阶段的顺利衔接,幼儿园的培养方式至关重要。

01

学前期语言教育的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语言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或者是情感上的表达,它也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语言能力发展,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中,幼儿的听觉、发音、神经中枢均是快速发展的时期。例如,在发音上,逐渐清晰完整;在词汇上,词汇量不断增多;在语法上,也逐渐有规律。从儿童长期发展来看,语言学习在这一教育阶段意义重大。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语言发展的起点阶段,对其未来的初高级教育意义非凡。在儿童生活与发展的成长历程中,语言始终伴随一生。

02

幼儿园里的语言领域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03

幼小衔接里的语言活动

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包含“早期口头语言”、“早期文学语言”、“早期书面语言”三大版块,直指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包含了谈话活动、辩论活动、看图讲述活动、排图讲述活动、说明性讲述活动、前阅读活动、前识字活动、前书写活动等语言活动形式,每一种类型的语言活动都会有针对性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为其进入小学进行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在“排图讲述”中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排图讲述”是通过幼儿的自主观察与思考,将多幅无序图片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列出故事的顺序,并运用独白语言讲述出来的讲述活动。幼儿排出逻辑、讲出条理,排图讲述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对幼儿进入小学学习语文写作、进行数学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直观地与幼儿交谈,并逐步培养幼儿做出回应,因而为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导幼儿能基本上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引导幼儿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选择那些与生活步骤有关,如刷牙、洗脸、睡前、起床等生活小事或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流程等贴合幼儿日常生活的图片,有意识的请幼儿进行有条理的排序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说明性讲述”中提升幼儿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说明性讲述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逻辑性,是指幼儿在向别人介绍一样物品时,能运用规范的词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准确的、恰当的进行讲述的活动。

引导幼儿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单的故事。

引导幼儿讲述比较连贯。

引导幼儿在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请幼儿清楚且有条理的介绍某样物品,如喜欢的一样玩具、新做的一件手工作品等,培养其“说明性讲述”的能力。

在“辩论活动”中引导幼儿成为思维清晰的善辩者

辩论活动是一种提升幼儿思辨及逻辑表达能力的活动形式,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学习尊重他人的表达,并在专注聆听他人的观点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引导幼儿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引导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幼儿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以幼儿一日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为主题,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辨,促进幼儿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做好“前阅读”,助力幼儿成为终身学习的阅读者

阅读习惯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园阶段的阅读活动被称为“前阅读”活动,是指幼儿的图画书阅读活动,幼儿园的前阅读活动支持幼儿在终身学习中成为一名成功阅读者必备的经验。众所周知,小学的语文课堂中从低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都会有阅读活动的涉及以及对阅读活动中段落大意、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我们从幼儿园阶段的前阅读开始有意识的去渗透,阅读理解的内容,让幼儿在上小学后对于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的学习将得心应手。

引导幼儿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图书,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引导幼儿反复地看自己喜欢的图书,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引导幼儿能够专注地阅读图书,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在“前识字”中培养幼儿成为善于思考的观察者

学龄前幼儿的识字之所以称之为“前识字”,是因为前识字不是以认字、识字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激发与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识字观念,在生活中习得汉字再认的经验为核心。

引导幼儿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引导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他们表示一定的意义。

引导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景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识别各种标识和汉字的兴趣,运用游戏等方式积累关于汉字的经验。长此以往,幼儿的识字量会逐渐累加,对认识汉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前书写”中培养幼儿成为乐于创造的阅读者

纸笔是儿童前书写的媒介和工具,与纸笔互动的经验是儿童学习书写的重要准备工作。4岁左右的幼儿,前书写意识就已经萌芽了,前书写主要是以锻炼幼儿手指肌肉,培养书写的兴趣为主,随着幼儿对文字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前书写的能力也会随之增长,直到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正式的文字和规范的书写。幼儿园阶段的前书写不要求幼儿书写“正确”、“规范”的汉字,而是鼓励他们勇敢地用纸笔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图画来理解汉字构型的潜在特点,增加书面语言的知识,熟悉书写的规范,为未来的书写做铺垫。

引导幼儿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引导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并在成人的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引导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和故事,会正确的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在写画时姿势正确。鼓励幼儿有创意的书写和表达,为幼儿未来的读写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04

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建议

学前家庭语言教育不仅包括由家庭成员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言语训练,也包括对以语言为载体的儿童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可以从四方面着手。

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前儿童来说,独立完成从选题到收集材料再到严密论证的项目或课题全过程几乎是天方夜谭,但并不妨碍家长帮助孩子模拟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小培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要面对的学业课程打好基础。在语言教育层面,向孩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他们带着问题阅读绘本、书籍就是一种简化的课题意识。同时可以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包括利用多媒体观看相关知识的动画片、纪录片,进行野外自然观察,参观博物馆和科学馆等多样化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深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进行恰如其分的、逐步深入的提问,促进孩子进行深度思考和长对话交流。在建立课题意识的过程中,家长提供的语言训练材料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强,即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实际运用而非孤立的、无语境的词汇和句子,所谓活学活用就体现了这一原则;二是意义感强,即能够积极促进回忆、联想、思考等行为的情境式材料,与儿童自身产生关联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训练达到语言规则和认知的内化。“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儿童自己通过活动经验内化而来的。任何新知识的输入、吸收都有赖于儿童已有的知识文化背景和儿童的学习心理倾向。激发儿童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关键。”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和回答要及时给以肯定和引导,可以做出方向性的结论,而非给出单一标准答案,给孩子留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此外,家长在这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科技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家庭语言教育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青少年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必须具备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高科技工具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儿童正在接触到大量现代词汇和科技词汇。调查表明,学前儿童已经能普遍掌握与正确使用“下载”和“网上支付”这样的科技抽象词汇,家长应顺势引导。以下试举一例:4岁儿童W问我一个问题,我并不清楚答案,但是答应可以帮他在网上搜索。借助这个机会,我向W解释了什么是“搜索”,并展示搜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向他介绍几大搜索引擎,扩大其知识面。他很快掌握了这个词语的用法,并且能够在正确的语境中向我提出“搜索”请求,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选择。同时,在展示搜索结果的过程中,我不但展示了页面信息,还特别选择了一些视频和图片,尽可能做到多样化,动态化。

这种将信息技术和问题解决意识同时融入语言教育当中的方式不但帮助W解答了问题,而且更加直观地展示了搜索的整个过程,使他对互联网的“神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举一反三、模仿大人,如遇到问题时首先愿意通过查阅图片版的儿童百科全书等方式主动探知问题的答案。现代社会,儿童不可避免要接触和运用网络技术,提前进行诸如此类的情境教育,或将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一种工具、一个步骤,和他们一起模拟课题完成的过程,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教育方式。语音识别技术的成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龄前儿童在不会打字和自主阅读的情况下获得相关的信息与知识。

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

核心素养中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家庭语言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言语习得和对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动态建构的认知活动。家长可以设置让儿童产生“两难情境”的认知冲突或与其已有经验相互矛盾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领悟、真正理解词汇和句型,学会在不同环境下运用语言,着重训练其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发散思维,即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

同时,针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家长可以借鉴“全语言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即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或语音、词汇、句法等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使儿童处于真实的、生活化的、丰富的、全方位的语言环境中,注重情景化和语言运用能力,最终实现一种将语言学习作为入口的通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此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家长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诸如“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更是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及早引导和培养。

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思考、判断周围情境中的人与事物。因此,语言教育不能以家庭小课堂为局限,而应融入生活场景,注重游戏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例如绘画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辅助表达形式,能把旅途见闻和景物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语言表达所要求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输出能力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

此外,开阔眼界、刺激大脑的户外活动,是对语言学习最直接、最生动、最有益的扩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从学前就应该常去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内容既要包括接触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物体,并由此得到生动直接的认识,要有逻辑分析、知识探求、思维联系和寻找因果关系的练习。这些活动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的极佳手段。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可以抓住学前这一学业压力小、时间相对灵活的语言学习黄金期,有目的地强化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尽量使儿童在旅程或体验中活动最兴奋、思维最活跃、表达意愿最强的时刻得到启发引导,学会运用平日所学词汇和句型传达所见所闻、表述自我情感。

不同类型的语言活动对助力幼小衔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在幼儿的生活中、学习中,捕捉幼儿的敏感期和语言发展关键期,有效地利用谈话、阅读等机会,让幼儿敢说、敢表达,相信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将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

幼小衔接,我们一直在路上。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聚沙成塔,为三幼每一名小朋友的心底里播种一颗会生根发芽,可以延续的种子,让他们在沐浴阳光的同时适性成长。

最终审核:高立红

内容审核:贾士莹

图片来源:各班教师

图文编辑:王倩玉

图文排版:李宏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