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圆明园遗留石刻解析 [复制链接]

1#

圆明园遗留石刻解析

圆明园中的遗留石刻,是更深理解圆明园遗址,物质遗产的价值,进而合理保护的重要前提。

文化遗产与其所处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将其变为可视性,可读性,收藏性,并还原其文人品味,才能更好地理解遗产价值、研究保护价值及教育价值。

圆明园中遗留石刻,以文字表述出景观的含义,犹如绘画中的“题跋”,加深了对园林景观的理解。并增强了园林景观整体布局中,关键位置的确定,使得遗留石刻文字,更好反映当时的历史、文物、园林艺术等价值,使园林景观更具传统文化的魅力。

遗留石刻是集字、印、雕、色于一体,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并凝聚了历史及传承,并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

成为今天研究园林景观文化的实物例证,反映出景观建造的韵味。在景观建筑中,遗留石刻印证了园林建筑,添建改建的变迁,并以其巧妙地写出整体园林建筑,鲜明的性格和独特艺术风貌。

遗留石刻是文字史料,大略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编纂史料”。前者一般是指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而直接留存下来的史料,后者则指经过学者、文人编写的著作、撰写的文章,是经过各种编纂过程的史料。而遗留石刻文字,在园林建筑的历史,保留下来更具史料价值。

而遗留石刻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和工艺加工相结合的艺术品。

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而且种类繁多,但明清园林建筑中真正的“原始史料”却十分缺乏。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绝顶天资可以比拟松雪、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迹,为传世之学。”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碑是关于刻石文字的两个概念。碑是竖石(也有用木刻的)。从内容讲,碑是记叙当代的人或事,以志纪念。碑都是刻石,在有纸、墨以后人们便用椎拓方法将铭文拓下来,这样容易阅读清楚,保存方便,流传益广。这里讲的碑帖,就指碑帖拓本。

圆明园内遗留石刻,主要题刻的是清高宗弘历(-),乾隆继承了康熙、雍正二帝的雅好,酷嗜书法。万机之暇,乾隆帝对历代法书碑帖,大事搜集,广泛临摹,用功极勤。乾隆帝喜欢临摹历代名家的书法,自身也是颇有素养的书法家。乾隆帝把刻有一流名家手迹的珍贵碑刻摆放在淳化轩、含经堂和蕴真斋之间的长廊墙壁上展示。其中有我国第一部书法法帖总集——被誉为“丛帖始祖”的《淳化阁帖》,淳化轩也因乾隆帝重刻《淳化阁帖》而得名。当时长春园的构文轩落成之时,恰逢内务府重刻《淳化阁帖》完毕,乾隆帝下令将帖分列于左、右两廊十二楹,每楹分嵌六块石刻,此轩改称为“淳化轩”。内务府多用乌金拓帖,唯独拓《淳化阁帖》时用蝉翼拓法,显得古意浓厚。当时乾隆帝命令拓四百部分赐给有名望的大臣。

法帖即先用双钩描摹书法家真墨,然后将其刻在石板或木板上,最后用纸拓印石刻墨迹并装订成书。

《淳化阁帖》共10卷,囊括了先秦至隋唐位名家的篇书法作品。乾隆帝重刻了此帖。乾隆帝极为珍视的另一名帖是圆明园之兰亭碑帖。兰亭有内、外两层,共六十根柱子。内层八根柱子刻了八卷法帖,依次为:虞世南摹《兰亭序》、褚遂良摹《兰亭序》,冯承素摹《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内务府钩填柳公权所书之《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亭诗缺笔,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弘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兰亭石碑正面刻《兰亭修禊图》,背面刻乾隆亲笔诗三首。

遗留石刻,在圆明园内分布不均在一下具体地点,有狮子林石刻、坐石临流、含经堂、蓬岛瑶台、茜园、如园、生冬室、花神庙、柳浪鸣莺、文源阁、别有洞天、山高水长、澡身浴德、藻园、法慧寺、水木明瑟、喜雨山房、方壶胜境、泽兰堂“熙春洞”石刻等。

遗留石刻以其中几处地点为主,其中有:

1.梅石碑(拓片照片、石刻(含青莲朵)现状照片、景点原貌照片、景点现状照片、拓片文字、拓片内容及石刻本身文字介绍、暂缺茜园景点介绍)。

原为长春园茜园“青莲朵”巨形太湖石侧之梅石图刻碑,今存于北京大学未名湖西南山后。

该青莲朵石,原名“芙蓉”与梅石碑皆为杭州南宋德寿宫之旧物,乾隆十七年()舟运至北京,被置于茜园。后因原梅石图刻漫泐,奉旨重摹新碑,并在碑上加刻有乾隆乙酉(三十年)、丁亥(三十二年)御题“重摹梅石碑”诗并序。“青莲朵”石今在北京中山公园,梅石碑则散失至北京大学校园。碑由碑座、碑身、碑冠三石组成,碑身宽厘米,高厘米左右。现此碑图案、字迹仍较清晰,但原碑座、碑冠已失散。北京大学于年前后,另配了碑座和碑冠。

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到浙江杭州,在南宋德寿宫游览,看到这块雕刻着梅花和怪石的断碑,便以为梅花是蓝瑛所画刻于石者。乾隆对芙蓉石非常喜欢。乾隆十七年,此石运到北京后,乾隆赐名为“青莲朵”,放到长春园之茜园中,为茜园八景之一。乾隆三十年(乙酉),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发现梅石碑之梅不是蓝瑛所画,便写下了诗文以纪其事。还叫重新复制一块梅石碑,并把所作诗文刻于石上,放在杭州原址。其后,于乾隆三十一年,乾隆看到孙杕蓝瑛合作画的一幅画:“文菊竹石”时,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又提到这块梅石碑的原委。诗的注上说:“杭州宗阳宫即南宋德寿宫。地有梅石碑。省志称蓝瑛画,乙酉云南巡再莅谛视之,则梅乃孙杕所画,瑛惟补石,因为橅刻题诗以正其伪,此亦杕瑛合作,益可澄二人同时笔墨相契”。到了乾隆三十二年,高宗又想起这件事情,便叫重新摹制一块梅石碑,放到长春园之茜园内,并又作了诗及序。

春仲携来梅石碑,橅经冬孟始成之。不宁十日一水就,惟以万几余暇为。

孙杕梅堪作石友,蓝瑛石亦肖梅姿。为怜漫漶临新本,笑有人看漫漶时。

浙江通志称,南关工部分司本宋德寿宫址,有梅花厅、芙蓉石,傍竖断碑,刻蓝瑛画古梅一本,此蓝瑛梅石,所以羶芗鼻祖也。即予辛未南巡观民之暇,亦有蓝瑛梅石之咏。今春再至浙省,就而视之,则梅乃孙杕,而石实蓝瑛,盖二人合作勒于碑者也。于是悚然失悮尔吁曰:千秋纪载之失实,其不若是者盖鲜矣。既已目击,不可不为正其讹。其碑版剥落漫漶,几不可辨,爰为之重憮泐石,旧者仍并存,聊志数典。乾隆乙酉小春上瀚御笔

昔年德寿石,名曰青莲朵。梅枯石北来,惟馀碑尚妥。德寿岂复存,久矣毁兵火。不禁兴废感,碑亦漫漶颇。因之为橅迹,驿致江之左。新碑邻旧碑,那见梅石我。重摹置石侧。为结无缘果。谁云假冰玉,犹是真嶫峨。如因忆中郎,武贲何不可?

乙酉冬,曾摹德寿宫梅石碑,驿致杭州以存旧迹。因思梅即久枯,石又北来,则新碑与旧碑不过留其名於依稀仿佛间耳,既又思梅之槁於南者虽不可复生,而石之存於北者固在也。因命重摹一通,置之石侧。青莲朵者盖壬申初到时所命名,亦并有诗纪事云。

丁亥仲春月中瀚御题并识

2.茜园,位于思永斋前河南岸,是一处园中园。占地范围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茜园于乾隆十七年()基本建成。

青莲朵为太湖石,立于西宫门即垂花门内。该太湖石原是杭州南宋德寿宫故址的“芙蓉石”。德寿宫原有一株古苔梅,旁置此石,明末由蓝瑛、孙杕合绘梅石图刻于碑,世称蓝瑛梅石碑。后来古梅枯死,惟碑石为伴。乾隆帝首次南巡至此,甚惜是石,抚摩良久,于是地方大吏就将这块太湖巨石舟运来京献给皇帝,被置于此处,赐名“青莲朵”。

乾隆十七年正月即见“青莲朵”御制诗。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后乾隆帝因念原梅石碑风化严重,下令摹刻了一通新碑,“驿致杭州”,与旧碑相伴而竖,接着于乾隆三十二年()又重摹梅石碑一通,置于茜园门内,并修建碑亭。青莲朵石上刻有乾隆十七年御笔行书青莲朵七绝五首,及乾隆三十一年行书“青莲朵”三字。梅石碑上刻有乾隆三十年行书七绝“模德寿宫梅石碑”诗及三十二年行书五言古“重摹梅石碑置青莲朵侧”诗。乾隆十七年“青莲朵”诗序曰:客岁驻辇杭城,偶于宋德寿宫故址寻所谓蓝瑛梅石碑迹。碑尚杰竖,梅已槁朴。而其侧犹有摧崣玲珑硉兀刻削者一峰存焉。抚摩良久。回銮后地方大吏意以舟便致贡。念事已成,留置御园,名之曰青莲朵。诗句云:“梅亡石在石谁怜,碑迹长从梅石传。石过江来碑独在,江梅春到总依然”。“刻削英英陆地莲,一拳提示色空禅。飞来鹫岭分明在,幽赏翻因意慊然”。

3.山高水长土墙诗(两幅拓片照片、石碑正反现状照片、山高水长盛时照片、山高水长现状照、拓片文字、拓片文字解读、山高水长景点介绍文字)。

山高水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西南隅,楼宇远对西山,后拥连冈,前带河流,中央地势平衍,苑囿宽敞。其地为外藩朝正赐宴及平时侍卫较射之所,每岁灯节则陈火戏于此。此地亦俗称西厂、西厂子、西苑(或西园),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总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乾隆于年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所立的一块石碑,目前保存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未名湖西南的土山坡上,整块石碑仍然屹立完好。碑的一侧题“种松”诗,另一侧题“土墙”诗。石碑由碑座及碑身两石组成,除镌刻弘历亲笔题诗外,碑身四周由游动的龙作为装饰。字体及装饰纹样仍极清晰。诗中所说“苑西”是指圆明园西部之山高水长一带,曾是驻园官兵练习骑射之地,也称“西苑”、“西厂”。诗中所指“土墙”系为“遮枪子”而设。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建校时,圆明园之不少遗物被移置到校园内,此石碑即其中之一。

苑西五尺墙,筑土四十年矣。

习枪苑中,远筑土墙,

以遮枪子,恐伤人也。

昔习虎神枪,每尝临莅此。

木兰毙于菟,不一盖已屡。

土墙久弗试,数典忍忘尔。

得新毋弃旧,可以通诸理。

土墙一首

丁未仲春中瀚御笔

种松诗

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关插柳,

柳最易活,折枝插地即成,根亦易长,种树十年计盖谓此松柏二三十年尚不可观也。

挹清芬亦异滋兰,育材自合求贞干,絜矩因之思任官,

侍百十年讵云远,童童应备后人观。

种松戏题

丁未仲春中瀚御笔

4.莳花碑碑文(乾隆十年花朝后二日)拓片照片、石碑现状照片、花神庙老图或照片、花神庙现状,拓片文字、拓片解读文字、花神庙简介文字。

圆明园花神庙的两块莳花记事碑,今存北京大学燕南园。这两块记事碑皆由圆明园总管太监所立,一为乾隆十年,一为乾隆十二年。此二碑原竖立于花圃与花神庙之侧。但圆明园花神庙建于乾隆三十四年,长春园的花神庙是时亦尚未建成。此碑所指花圃、花神庙尚无法确定位置。圆明园研究专家张恩荫先生认为这两块碑为圆明园汇万总春之庙的旧物,因汇万总春之庙也俗称花神庙,且是陆续建成的,早期建筑可追溯到乾隆初年。二碑均为汉白玉质地,碑身雕刻有龙纹图案。字迹仍较清晰。乾隆十年碑身宽88厘米,通高厘米左右。乾隆十二年碑略小。该两碑记载了圆明园内“嫣红姹紫,如锦如霞,露蕊晨开,香苞午绽,吐艳扬芬,四时不绝,阴阳和谐,二十四番风信咸宜,寒燠均调;三百六日花期竞放”的优美景致,透露出当时园内的花树种植情况,两块碑的侧面还刻有圆明园花儿匠头目等、园户,及首领太监的姓名,由此可见分管园内花木种植与维护的人员在乾隆朝就为数不少。而从中也可看出当时清帝在园内的一些活动情形。

万古流芳

洪惟我皇上,德溥生成,庥征蕃庑。万几清暇之余,览庶汇之欣荣,煦群生于咸若,对时育厥功茂焉。王进忠、陈九卿、胡国泰近侍掖庭,典司艺花之事。于内苑拓地数百弓,结篱为圃,奇花异卉,杂莳其间。每当露蕊晨开,香苞午绽,嫣红姹紫,如锦如霞。虽洛下之名园,河阳之花县,不是过也。伏念天地间一草一木胥出神功,况于密迩宸居,邀天子之品题,供圣人之吟赏者哉。爰列像以祀司花诸神,岁时祷赛,心戒必虔,从此寒暑益适其宜,阴阳各遂其性。不必催花之鼓,护花之铃,而吐艳扬芬,四时不绝。于以娱睿览,养天和,与物同春。后天不老,化工之锡福岂有量乎。若夫灌溉以时,培护维谨,此小臣之职,何敢贪天功以为已力也。

乾隆十年花朝后二日圆明园总管王进忠、陈九卿、胡国泰恭记

汇万总春之庙,俗称花神庙,是一处寺庙型的园林风景群。本景位于濂溪乐处一景南岸,亦可视为该景范围。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汇万总春之庙一景,始建不会晚于乾隆初年,四十景成图时,已显濂溪乐处西南对岸的朝日晖重檐亭,及东侧临水十字大亭等景物。但南部庙院及北池临岸石舫等,则是乾隆三十四年()和四十九年()先后添建而成的。

5.水木明瑟诗石刻(拓片、拓片石刻、景点原貌、现状、拓片文字、拓片解读文字,景点介绍文字)。

林瑟瑟,水泠泠,

溪风群簌动,山鸟一声鸣

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甲子夏日御题

水木明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居映水兰香东北,俗称风扇房。其主体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的风扇房。风扇房为坐北朝南三间殿宇,骑溪而建,外围出廊,房前外檐悬乾隆御书“水木明瑟”匾,房北外檐悬雍正御书“一溪清水引风凉”匾。

乾隆九年御制“水木明瑟”词序曰: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乾隆“水木明瑟”词云:“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水木明瑟西洋水法风扇,是我国古典园林引进西洋人工喷水机关之始。水木明瑟殿旁竖立一峰大型太湖石,镌刻乾隆手书此首调寄秋风清词。

乾隆“水木明瑟”词刻大型太湖石,今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前西南隅。

6.文源阁记(五张拓片照片、五张石刻照片、文源阁照片、遗址现状照片,拓片文字、拓片解读文字,文源阁介绍文字)。

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之北,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原是一座四方重檐大亭,亭额为雍正御书“四达亭”,乾隆九年水木明瑟图上已有显示。乾隆四十年(),改建成藏书楼文源阁。阁为南向卷棚歇山楼六间,覆黑色琉璃瓦,嵌绿边。外檐悬乾隆御书“文源阁”匾。外观为两层楼,室内西梢间为楼梯,余皆分三层按架陈书。阁东为碑亭,亭内石碑刊刻乾隆御书《文源阁记》,满汉文对照。

文源阁仿浙江宁波范氏(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而建,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此阁与紫禁城文渊阁、避暑山庄文津阁,及沈阳故宫文溯阁,同为收贮《四库全书》(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共收书余种、近8万卷余册,为明《永乐大典》卷帙的三倍多,其编纂及前四部的抄写即长达十二年之久。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二千册,共抄两部。)之所,合称“内廷四阁”,也称北四阁(后来在杭州、镇江、扬州又建“南三阁”)。每阁收藏乾隆《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文源阁建成之初,即收贮康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乾隆四十八年(),钦定《四库全书》第三部誊竣,贮于文源阁。

乾隆“文源阁”诗注曰:此地居御园之中,旧称四达亭。今略增葺为文源阁,藏弆《四库全书》,遂成福地。又曰:《四库全书》自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春开馆,至癸卯(四十八年)第三分书成,弆此御园文源阁。

玲峰石为文源阁前边方池之中所竖巨型湖石,乾隆帝赐名“玲峰”。此石产自京西房山,高约六七米,体大器博而又玲珑透剔,孔穴甚多,乾隆帝称之为比万寿山青芝岫“有过无不及”,比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八十一穴异石还要“过犹远”的西山神产。该石有乾隆御题“玲峰”二字,并刻有乾隆四十年“题文源阁作”、“玲峰歌”,四十一年“再作玲峰歌”御制诗,及词臣彭元瑞、曹文植等人诗咏、“异石超三洞”题记。这表明玲峰石共有大小孔穴84个。

文源阁玲峰石诗刻

四库搜罗书浩繁,构成层阁待誌园,

伋言凡事豫则立,谢赋沿波讨以源,

泉写细渠落沼渚,林依曲径护庭门,

宁图美景增游赏,见道因文个里存。

题文源阁作乙未仲夏中瀚御笔

再作岭峰歌

……用造物生材宁可舛体大器博復玲珑八十一穴过犹远取自崇冈历平野原匪不胫实车转岂其出于不测渊岂毁桥梁凿城閩所幸在XX在兹愧在兹作歌箴过非颂善

再作玲峰歌丙申新正中瀚御笔

文源阁玲峰石诗刻彭元瑞敬题

文源阁玲峰石诗刻曹文植敬题

7.任亮墓碑碑文(拓片照片、石碑照片、碑文内容文字,介绍性文字)

万古流芳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明亭公在出入贤良门内遇敌人,接仗殉难身故。技勇三学公中之人念其平生正直,当差谨慎,又遇此大节,实堪景慕。因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云。

呈清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讳亮字明亭任公之墓

勇哉明亭,遇难不恐。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奋力直前,寡弗敌众。殉难身故,忠勇可风。

咸丰辛酉夏四月河间王云翔撰并书技勇三学公立

技勇太监是皇家御园中独有的,自雍正年建立,一直延续到清末。负责帝后寝宫周围的保卫,这是技勇太监的专责。

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自城东绕经安定门、德胜门外,英军与清骑兵稍战,失道,当晚屯于城北。法军路遇一队失道之英骑兵,合进,于午后三时左右,经海淀直扑圆明园,晚七时达大宫门。当法军闯入圆明园时,守卫圆明园的八旗兵丁绝大部分已经溃败,退至圆明园的清军亦“逃散一空”,只有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不畏强敌,带领数十名守军与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寡不敌众,任亮等人殉难。法军入踞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8.烟岚诗圆明园变迁史探微。

烟霞无尽妙,雨霁添岚翠。

漠漠复濛濛,崎岖多秀异。

地僻问樵苏,是否秦人避。

烟岚道光戊子季夏御笔

道光八年(年)对狮子林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其西部丛芳谢一带作了局部添建改建。同年六月见“狮子林十六景”御制诗,十六景为层楼、曲榭、花坞、竹亭、萝洞、水门、苔阶、莎径、崖磴、溪桥、云窦、烟岚、叠石、流泉、长松和古柳。

9.狮子林,东临七孔闸,北与西洋楼南墙接壤。乾隆三十六年以前,这里是一组轴线对称的临水建筑。正殿五间名“琴清斋”,后殿五间名“丛芳榭”,整组建筑的南部为三座插入水中的临水敞厅,以“漾月亭”为中心,整个格局呈“倒山字”,是“一池三山”格局的体现。

狮子林原为元朝菩提正宗寺的一部分,相传是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亲自设计的,而他的《狮子林图卷》使狮子林之名得以广泛流传。明清之际,园林部分与寺隔绝,乾隆时为黄氏涉园。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曾访其胜,令将内府收藏的倪瓒《狮子林图卷》邮往印证。二十七年和三十年又两次往访,“令吴下高手堆塑小景,曲折尽肖”,驿送回京,在长春园丛芳榭之东“展拓成林”。乾隆在《狮子林八景诗序》中说:“狮子林之名,赖倪迂图卷以传。此间竹石丘壑皆效其景为之,冠以旧名,志数典也。”由于他对狮子林十分喜爱,又仿造于热河避暑山庄,称为文园。

位于长春园东北部,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部丛芳榭一带于乾隆十二年()基本建成,东部园林则是在20余年后,参照苏州织造遵旨送来狮子林全景烫样(模型),仿苏州名园添建的狮子林,工程由“吴工肖堆塑,燕工营位置”,于乾隆三十七年()建成(苏州织造舒文曾奉乾隆谕旨将苏州狮子林房间亭座山石河池全图按五分一尺烫样送京呈览,连狮子林寺亦烫在其内,且照样不可遗漏)。随后弘历又在承德避暑山庄仿建了文园狮子林,从而形成了京都、塞北与江南三座狮子林鼎足而立的局面,盛极一时。圆明园的狮子林既有皇家园林的气魄,又不乏苏州园林的灵秀。道光八年()对本景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西部丛芳谢一带作了局部添建改建。乾隆和道光先后题有“狮子林十六景”御制诗,但其景点内容则有很大区别。

乾隆三十七年“狮子林”诗序曰:狮子林之名,赖倪迂(按指倪瓒即倪云林)图卷以传。此间竹石邱壑皆肖其景为之,冠以旧名,志数典也。又曰:狮子林图本自倪,而叠石筑室已在疑似,何况历岁四百余年,室主不知凡几更,而今又属黄氏矣。则今之亭台峰沼,但能同吴中之狮子林,而不能尽同迂翁之狮子林图。同年“狮子林”诗注曰:吴中狮子林故址虽存,已屡易为黄氏涉园,丁丑(按即乾隆二十二年)南巡,曾访其胜,壬午、乙酉复再至,前后并有诗题卷中。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时,弘历发现苏州狮子林实为元代高僧维则创建,而非倪瓒别业。故而吟出“初谓狮林始自倪,谁知维则早拈题”诗句。

漾月亭是高台重檐四方亭,居西部南端湖中。其北有临湖大殿五间,“敬修斋”匾悬于外檐,亦称琴清斋。敬修斋前东西各有配殿三间,与漾月亭、敬修斋构成倒“山”字形突出于水面。再北即为“华邃馆”,为一五间大殿西接套殿一间,该殿亦称丛芳榭。敬修斋与华邃馆之间为回廊庭院。横碧轩就位于该回廊院的东侧,界于本景群东西两部分之间,为前后有廊的东向五间大殿。外檐悬挂乾隆御笔“横碧轩”匾,是一处著名文轩。轩前(东)临清溪,上跨一孔石券桥,御题额曰“虹桥”。乾隆御制“横碧轩”诗句曰:“有桥如弓弯,有溪若镜横”。虹桥拱石上刻有乾隆御题“虹桥”景名及诗刻10幅。

由横碧轩东度虹桥为一小岛,上建敞厅三间,悬挂乾隆御笔“清淑斋”匾。此斋“前砌带清水,后檐屏石林”。斋后有三十九年乾隆御书“磴道”景名刻石及御制诗刻石多幅。斋东南隅有一朝东的水关,水关南岸置石刻乾隆御笔“狮子林”三字匾。在石匾背面及水关拱石内外侧,共有乾隆三十七年至嘉庆元年(~)乾隆御制“狮子林”诗刻石10幅。

清閟阁位于清淑斋正北,隔方池相望。这座殿阁实为本景群之正殿,上下层各五间,前后有廊,外檐悬乾隆御笔“清閟阁”匾,阁名取自倪瓒(云林)藏书楼。狮子林盛时收藏有乾隆《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犹贮此阁。这里还收贮有一幅明代杜琼所摹倪云林狮子林图,而尤以收贮倪云林画品为著,倪为元末四大画家之一,至清乾隆时期,倪画真品已较为少见,乾隆帝仍精选倪画6种,置于此阁。探真书屋居清閟阁西北土冈之上,两者间有叠落游廊相连。

清淑斋东隔假山为“纳景堂”三间,其前接游廊10多间,成一方形小院。堂后过曲桥可达小香幢。小香幢位于方池北岸东端,楼一间,楼上为佛室,奉文供佛像。其前的曲桥上紫藤引架,垂阴缦萦,即“藤架”一景。有乾隆三十九年御笔“藤架”景名刻石及御制诗刻石多幅。小香幢西侧过河厅北为曲溪,可北通方河,中筑骑墙跨溪水关,此即“水门”一景。有乾隆三十九年御笔“水门”景名刻石及御制诗刻石10幅。

延景楼在纳景堂东北,上下层各三间,外檐悬挂乾隆御笔“延景楼”匾。楼前有水池,东有清渠,楼周围尤其西、北为叠石区,楼梯亦为自然山石堆砌。

吐秀亭在延景楼以北,据假山叠石间,为五柱梅花形。亭东偏南叠石间亦有水池。凝岚亭为延景楼西北叠石丛中的矩形小亭,亭西即乾隆狮子林十六景之一“假山”所在,有乾隆御笔“假山”诗刻石多幅。乾隆“假山”诗句云:妙手吴中肖堆塑,一丘一壑都神肖。诗序曰:兹令吴下高手堆塑小景,曲折尽肖。又注曰:园中假山即取西山石为之,其玲珑之趣不让湖石。

延景楼正北的山上为云林石室。天津盘山有云林石室,山石天成,此处即仿其叠石为之。乾隆御制“云林石室”诗句云:“盘山精舍名,置此实相称”。此室北临墙,南向三间,外檐悬挂乾隆御笔“云林石室”匾,室外有“云林石室”御制诗刻石多幅。此处湖石盘踞蜿蜒,洞府四通八达,古木苍茂,有大量翠竹,形成一片竹林

狮子林由于地点好,设计颇见匠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以一组临水建筑为主体,坐北朝南,面向深广的水面,显得舒展明快。东部以山景为主,建筑体量较小,配合水池、山洞、蹬道、峰石、藤架和爬山廊,安排了占峰亭、探真书屋、纳景堂、延景楼等建筑物。地形经堆土垫高,用大量石头布置山景,山脚下有水池,山坡及山顶配以亭榭、藤架、爬山廊等,这些临水建筑和山景,既是狮子林的特色,又自然融入了整个长春园的景色中,一扫苏州狮子林囿于围墙之内,沉闷、封闭、局促而更少天然佳致的印象。避暑山庄的文园狮子林与之相比,尽管石景也很突出,建筑型制规模也与长春园狮子林相近。但因偏处一隅,尤其正面没有留下任何前景,环境逐显局促,不如长春园狮子林的地理位置,坐北朝南,后倚青山,前临深远之水面,山水形胜,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长春园狮子林造园艺术水平为三者之冠。但在当时的神州南北出现了这种“三狮竞秀”的有趣局面也不啻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佳话。

狮子林用水是由北部的西洋楼的方河用暗管引入。狮子林虽以石取胜,但没有水,则难以成趣。所以造园家将水引入后,使水在园中蜿蜒穿流,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水体,或池或溪,同叠石和轩馆廊亭结合成景,完成组景的使命后向南汇入长春园的湖中。

年局部清理狮子林河道时,东南隅水关及虹桥、水门等三座单孔石拱,均经挖掘修复,乾隆御笔“狮子林”、“虹桥”石匾及“狮子林”、“虹桥”、“水门”诗刻石各10幅亦随之得以复位保护。道光御笔“烟岚”诗刻石,今存圆明园展览馆。现遗址仍遗存大量假山石。

10.瀛海仙山诗圆明园变迁史探微。

仙瀛偶访步层峦,半月高台夏亦寒。

入望烟岚云外赏,凌虚楼阁画中看。

穿林窈窕青松磴,护岸周遭白石栏。

雨霁空明澄万象,畅观祗觉水天宽。

蓬岛瑶台,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雍正初年,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一直是帝王们追求人间仙境,长生不老的一种幻想境界。雍正帝命工匠按照传说在福海中央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中间是主岛,两边各有一座小岛相辅,写意传说中东海的三仙山,并在岛上建造了殿阁亭台。乾隆九年“蓬岛瑶台”诗序曰: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真妄一如,大小一如,能知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升铛内煮江山。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这一景区,就是他的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

蓬岛瑶台为皇室提供了一处烟波浩淼中的休闲别墅,在这里可隔湖眺望如画的沿岸景色,当福海西部水域每年端阳节举办龙舟竞渡时,皇太后及后妃内眷例在蓬岛瑶台观赏。蓬岛瑶台矗立于水面中央,在福海边,人们的视线虽未被隔断,但似乎又使人深感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距离和阻隔。乾隆有诗云:“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若台若榭皆熟境,庭松峙翠盆花红。不如可望不可即,引人企思翻无穷。”高台低榭、苍松红花都是常见之物,因而近熟而味淡;但是,由于它们置于被水遮隔而可望不可即的岛上,却可以化熟为生,远而味浓,引发人无穷的企思。

蓬岛瑶台是福海景区的视觉中心,其设计考虑的是从福海四岸观看的视觉效果,这里的一池三山表现为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向布置,而福海的形状基本为正方形,布局照顾了各个方向的观众。三个小岛有主有次,以中岛为主,建筑多在其上。景点的造型同福海景区的整体非常协调,没有追求高峻的效果,而是以恬淡的园林景致通过水面的距离感来表现其可望不可及的缥缈的神仙境界。

福海中砌大小三岛,写意东海三仙山。雍正十二年御制“蓬莱洲咏古”诗云:“唐家空筑望仙楼,秦汉何人到十洲。尘外啸歌红树晚,壶中坐卧碧天秋。庙堂待起烟霞侣,泉石远看鹤鹿游。弱水三千休问渡,皇家自有济川舟”。

西部水域是每年端阳节举办龙舟竞渡之处,皇太后及后妃内眷例在蓬岛瑶台观赏龙舟。福海也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夜燃放烟火和放河灯之处。

蓬岛瑶台为两卷七间大殿,前接抱厦五间,内、外檐皆悬乾隆御书“蓬岛瑶台”匾。是本景正殿,也是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殿内收贮乾隆《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

瀛海仙山是本景东岛的一座六方亭,外檐悬雍正御书“瀛海仙山”匾。

圆明园罹劫时,蓬岛瑶台因在水中而幸免于难。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毁于火灾。当时岛上没有太监、园户住宿,福海芦苇高密,水深无船,在藏舟坞值更的太监亦无法往救,被重责八十大板,总管太监各被扣罚钱粮三个月。

后经百年风雨,福海已沦为苇塘、稻田。年整修福海景区时,全面整理蓬岛瑶台山石,补砌临水条石驳岸,修复东西两座曲桥,并复建瀛海仙山六方亭和西岛值房院。蓬岛瑶台一景原有乾隆、嘉庆、道光御笔刻石多幅(座),今仅在东岛残存道光“瀛海仙山”诗刻石一件。

蓬岛瑶台四周都是亏而若蔽,隔而不隔的水。乾隆《蓬岛瑶台》诗着重对这种审美心理作了描述。

11.柳浪闻莺坊楣(匾额正面)圆明园变迁史探微第51页。

柳浪闻莺柳浪闻莺坊楣(匾额阴面)

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

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

在文源阁西北溪滨柳荫间,竖立一座汉白玉石坊,正是取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观之柳浪闻莺,据《清朝通志》卷一一七记载:坊楣刻乾隆二十八年御题“柳浪闻莺”四字,坊阴刻同年御书“柳浪闻莺”诗一首。诗云:“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清波门”即杭州西湖柳浪闻莺一景所在地之旧称。

“柳浪闻莺”坊楣,原已流落至朗润园,年运回园内。

12.清澄秋爽水关石额。

清澄秋爽在生冬室,位居春泽斋池南。是绮春园内春、夏、秋、冬四序景观之一,“生冬室”之目虽在嘉庆十二年始见,但本景历史仍可追溯至乾隆中叶。生冬室道咸时期是皇太后园居游乐的主要处所之一。

13.“花雨散诸天”石联。

花雨散诸天

“爱此清凉窟”石联

爱此清凉窟在法慧寺,位于海岳开襟北岸长冈之阳坡,庙门西向,是一处寺庙园林。占地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法慧寺于乾隆十二年(年)基本建成,“寺仿天竺式”①。寺内设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至道光十九年(年)裁撤③。圆明园罹劫后,本寺前部临岸土山被挖平填湖。原东南转角楼处及西南侧崖下,今存乾隆御书“花雨散诸天”与“爱此清凉窟”石联一副,皆断裂为二。原西山门石匾残件“阐”、“门”二字,亦存西南侧崖下。

14.藻园屏门石额“翠照”。

翠照在藻园屏门石额“绮交”。藻园,位于圆明园最西南一隅,西、南两面倚园墙,东望山高水长。本景山环水带,亭台错落,是一处摹写江南园林的园中之园,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藻园,是圆明园四十景成图后,于乾隆中叶分两期新建成的一处景群。

年圆明园罹劫后又经百年风雨,藻园遗址沦为一片荒丘,遗址东北惟存屏门石楣一件,两面镌刻乾隆御题“翠照”、“绮交”匾。年对藻园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清挖渣土堆积层一米厚,基本展现出原亭台廊榭、曲池假山错落有致的园林格局。

15.含经堂“搴芝”石刻、“绘月”石刻,圆明园变迁史探微第46页。

含经堂,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是本园最大的建筑风景群,四围山水环抱。景群的主体部分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含经堂一景,乾隆十二年(年)基本建成,本年九月挂讫的乾隆御笔匾额有“含经堂”、“芸晖屋”、“涵光室”、“渊映斋”、“得胜概”、“神心妙达”、“振芳轩”、“清可轩”等。同年初冬,首见“含经堂”御制诗。含经堂宫门、梵香楼、霞翥楼、澄波夕照敞厅、明漪潇照方亭等,也于同期或者稍后工竣。乾隆三十五年()修改含经堂重檐大殿,并在堂后西北部增建、移建淳化轩、蕴真斋、三友轩、静莲斋、待月楼和理心楼等,使之成为一处寝宫型大建筑群,以备乾隆皇帝弘历日后归政“娱老”。至此本景始达全盛规模,亦总称淳化轩。

16.淳化阁贴刻石,《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石刻仅存六件,于年清挖长春园湖面时从含经堂西侧湖中出土,字迹清晰,现存圆明园展览馆。

淳化轩,是长春园含经堂后面的一座大型建筑,增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年)。它既是乾隆皇帝为摹刻《淳化阁帖》而建的文轩,也是弘历为自己日后归政时建的“娱老”处所。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年),按照宋太宗赵光义的旨意,精选当时内府所藏唐代以前书法名迹,摹刻在秘阁之中的一部著名法帖。该帖共分10卷,包括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晋武帝、唐太宗、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99人的墨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但此帖后来被转相摹刻,真伪纷歧,去之甚远。至清代乾隆年间,内府虽收藏有多种《阁帖》版本,然而宋时的“初拓”本已很难觅得。

乾隆皇帝弘历酷爱书法,他曾降旨在北海阅古楼和万寿山墨妙轩,先后摹刻了《三希堂法帖》及其续帖。但这两部法帖仅收魏晋以来的墨迹,弘历颇嫌不足。后经悉心搜拣,终于喜得《淳化阁帖》的初拓赐本,是赵光义在淳化四年四月赐给翰苑学士毕士安的一部初拓帖。该帖“篇帙完整,墨沈如新”,又有北宋元祐宰相苏颂的题跋,确属真品.弘历珍惜如宝,并立即降旨,由大学士于敏中等对原帖的“排署标题”及“世次姓名”进行精审更定。选工钩摹上石,并让在含经堂后面增建文轩,以贮摹帖。由于事起藏帖,所以就用帖名命为轩名,这就是“淳化轩”得名的来由。

淳化轩是乾隆三十五年建成的,而淳化摹帖却要复杂得多,摹帖版是在故宫懋勤殿直庐镌刻的,始自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历时3年有余,至三十七年四月全帖刻竣。于是就将帖版镶嵌在淳化轩前边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摹帖版为青白石,共幅。每间游廊的前檐槛墙安设摹帖版6幅.以楠木镶边。石幅为90×33厘米,石厚11厘米。摹帖全名为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仍为10卷,第三卷至第七卷基本上都是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原《阁帖》的毕氏初拓本.则珍藏在淳化轩内,被誉为“宋拓第一真迹”。

重摹的《淳化帖》,册首由乾隆皇帝题“寓名蕴古”四字,并书《淳化轩记》,收入有关谕旨。每卷末尾皆有“御识”和释文订异。凡属草书,帖间都增刻释文,这就比原帖更便于临摹。帖成之后。弘历颇为欣喜,频频题咏。乾隆三十八年正月立春日,以《重刻淳化阁帖》为题,弘历与28名词臣共赋“联句”长诗。有句云“古今法帖多难数,萃古近今淳化真”,“宝晋大观(按皆古帖名)难与匹,三希墨妙合为邻”。重刻帖成之后,即拓制了部,皇子、皇孙、亲王、文职二品以上及内廷翰林、外省督抚,衍圣公,都各赐一部;直隶、山东、江浙行宫及名胜地也各贮一部;在京翰詹、国子监教习、庶常馆并各省书院也分赐一部。在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之后的一年间.即在宫禁和园庭各处陆续收贮

《重刻淳化阁帖》62部,计宫内9部,三海6部,圆明园18部,南苑、万寿山、盘山各3部,香山、玉泉山各2部,热河16部。圆明园安放重刻淳化帖的地方共l1处.即圆明园保合太和殿、同乐园、安澜园、蓬岛瑶台、天宇空明、芰荷香,长春园含经堂、狮子林、如园、泽兰堂和思永斋。还需指出的是,当时内府拓帖多采用“乌金拓”.惟独此帖是用“蝉翼拓”.目的在于使其更存古意。总之,乾隆重刻淳化阁帖,对保存、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华书法艺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淳化轩,取名为轩,实际上却是一座大型殿阁,为上下两层,面宽7间进深3闻。乾隆皇帝这次修建淳化轩,说是为了收藏淳化帖,但实际上在轩内只收贮了一部《淳化阁帖》的北宋初拓本,重摹的帖版都贮在淳化轩与含经堂之间的回廊中。

17.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流杯亭,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在亭子的外围布置流觞曲水,讲求自然天成之美。它的典型代表就是浙江绍兴的古兰亭,这是早期形式的流杯亭。第二类是把亭子的石座凿成曲形水渠.这是明清时期流杯亭的基本形式。盛期的圆明团,这两种类型的流杯亭都各有一座。前者即圆明园的坐石临流亭,后者为绮春园的寄情咸畅亭。这里所述是坐石临流亭。坐石临流亭.位于买卖街西侧。此亭为雍正初年仿绍兴兰亭意境而建.是一座长方形三开间的八柱重檐亭。该亭所处环境为东北南三面环山,密布茂林修竹,西面为水网和大片稻田,视野开阔。北山有清泉涌出.向南引成曲溪从亭内及其东侧潺潺而过,取流觞曲水之意。因而俗称流杯亭,也称之为兰亭.后来由乾隆皇帝弘历正式命名为“坐石临流”。

坐石临流亭的西南远方,有一田字形大殿.初称田宇房,后来命名为澹泊宁静。此地西山远带,碧沼前流,殿北又有大片稻田,是皇帝重农观稼之处。雍正五年()四月十八日,雍正皇帝率弘历等几位皇子及宗室亲郡王一同“游豫于此”。事后弘历曾专往流杯亭游赏,他对这处环境幽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景观非常欣赏。所以在他写的《田字房记》一文中特意提及“流杯亭”。乾隆九年(年),弘历《坐石临流》诗曰:“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年晋永和。”诗的前两句是写此亭的曲水流觞景观,后两句则引出昔日王羲之游兴古兰亭的雅事.意在指明该亭的园林渊源。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东晋永和九年(年)三月初三(即上巳日),王羲之约请40多位文人雅士,同游于风景名胜之地——会稽兰亭。他们沿袭古代修禊(在水边洗濯祭祀)习俗,曲水流觞(酒杯),各赋律诗,极尽风雅。事后叉汇诗成集.由王羲之作序并挥毫泼墨,这就是被后世传为行书楷模的《兰亭序帖》。喜好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后来又觉得圆明园这座兰亭的文化内涵尚意犹未尽,于是就从内府藏帖中搜集到历代名家的兰亭墨迹6册,即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分别临摹的《兰亭序帖》,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帖》.明代戏鸿堂刻《柳书兰亭帖》、董其昌临摹《柳书兰亭帖》,让大学士于敏中补柳帖之漫漶(缺笔)成一册,弘历自己又在圆明园亲摹董其昌所仿《柳书兰亭帖》一册,合为《兰亭八柱册》。为了一永其传.弘历于乾隆四十四年(年)春传旨改建坐石临流亭。亭由矩形改为八方重檐,把原来的木柱换成方形青白石柱,柱高三丈三尺二寸八(10.6米),在每根石柱上摹刻一册兰亭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又在坐石临流亭中竖立一通巨型石屏,屏的正面镑刻王羲之等人《兰亭修禊图》,屏阴刻乾隆书《坐石临流》诗及《题记》、

《兰亭八柱册》诗多篇。真可谓兰亭法帖荟萃之所。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举。这次改建坐石临流亭时,把北山旧有的出水明沟改为暗淘,整理了亭内及东侧的曲水与叠石,并在亭的西边新挖了一泓池湾,拓宽了西岸的稻田,使这座名亭的景致更加引人人胜。

圆明园被毁后,坐石临流亭的兰亭八柱及兰亭碑(屏),经辗转流散而幸存下来,如今都已成为中山公园唐花坞西侧的八方重檐琉璃亭的组成部分,该亭的“景白天成”匾额也是乾隆御书,但系泉宗庙旧物。

历代石刻都是一座宝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可与史籍互相补证。碑的拓片是流传广泛的传统工艺品,在照像制版,印刷技术未臻发达之前,举凡史实政令、颂词铭文、诗赋书画等名人墨迹,存有很多碑文。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书法范本。因此碑帖对于研究历史及文字演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遵循史家"实录"原则上,发挥批判园林建筑史的精神,激发出"补史正史"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遗留石刻的艺术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