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胡同,是老北京人割舍不断的梦和美好回忆;对外地游客来说,不到胡同来看看,等于没有来过北京。作为一个新北京人,我对胡同则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多年来坚持一个习惯,只要有时间,就到北京的胡同转转。前后到过了多条胡同。在这些胡同里穿行,感受老北京人的市井生活,品鉴胡同里的那些古建筑,探寻那些发生在胡同里的故事,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一、胡同的兴盛,见证了北京的建都史
北京作为有着0多年建城史,多年建都史的古都,胡同的兴起是和这座城市的历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据史料记载,公元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按照元大都的整体建筑布局,官吏、贵族等纷纷在都城内修建住房及院落,一排排连接起来,再留出通道、通风采光的合理距离,最后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可以说,胡同是北京城市营建的需要,是先人的一个伟大创造。据统计,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总数为条,年为条,年为条,年为条,年为条,现在已不足条。有人甚至一一走访了市区现存的保存完好的胡同,据说还有条。
“胡同”这个词元代就有了,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据专家考证,“胡同”两字源于蒙古语,是水井之意。有水井的地方就为居民聚集之地。如今北京不少胡同,还保留着某某井胡同的称谓,可见其历史传承。
为了使胡同这一北京古老独特的建筑和民俗文化现象延续下去,有关部门已经将城区内有特色的胡同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这对保护古都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胡同游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旅游新项目,深受各界人士及海外游客的欢迎。我在走访胡同时,经常看到游客拿着地图逐一打量眼前的胡同。还有不少中外游客,坐着人力三轮车,一边东张西望地欣赏着胡同的建筑,一边听人力车夫在讲着所到胡同的一些历史掌故。
从本质上讲,北京的胡同与外省市的街巷弄堂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因北京自古以来是首善之区和五朝古都,胡同的人文色彩厚重和历史积淀异常丰富,从而引起人们更多的好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建筑设施、重要历史遗存都产生在胡同。因此,只有近距离走进胡同、发现胡同、了解胡同,才能对以胡同为代表的北京古都市井文化心存敬意,进而让胡同承载的文化和民俗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二、胡同文化,是北京都市文化的根
对于胡同,如果你走在东城、西城这些老城区,感受会很深。因为除了那些笔直宽敞的大街之外,星罗棋布的胡同真是多如牛毛。有的胡同,整修一新,透露出端庄大气和雍容华怪,有的则灰头土脸,坑坑洼洼,进出十分不便,看得出,住在这样的胡同,生活质量也会打了一些折扣。我听到不少胡同居民急切盼望腾退的心愿。鉴于这些陈旧的胡同也不少,限于各级政府的财力,也只能根据需要进行修缮。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我在走访这些胡同时发现,那些环境一般的胡同,很多老住户都已经搬走,住在胡同里面的大多为外地打工者。当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住进胡同后,北京胡同的以往历史传承、文化传承,乃至饮食习惯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在那些地处市中心、胡同建筑保存完好的胡同,还是以北京当地老住户为主,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流露出老北京人的生活风范。
可以说,老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北京胡同不像那些门厅高大、车水马龙的不可亲近的街道那样,而是处处体现了市民气息,体现了实实在在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显然,住在胡同和住在楼房里是两种生活感受。前者是在胡同里更能感受到人情世故,感受到邻里情。而在楼房里住着,几乎没有什么邻居的感觉,大家都是各不相干,老死不相往来。
因此,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外地游客,有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走街串巷,到胡同来找寻昔日的美好时光,或者体验一下平凡的市井生活。很多胡同,在有心人眼中,其地位不亚于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名胜古迹。比如,南锣鼓巷、史家胡同、五道营胡同、国子监街、烟袋斜街、帽儿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琉璃厂等,都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每天都是人来车往,或者是探寻打卡,或者是穿行其中。
在这些胡同中,你能感受到老北京文化中的兼容和豁达,对人彬彬有礼,应答自如,绝不歧视外来者。在走访胡同中,我有时停下脚步,和当地老住户,随便聊一下,打听这个胡同有关的历史,这些居民都很热情,有时会让我坐在那里,给我一一道来。我从中感受到他们那种刻骨铭心的对北京胡同的爱。虽然这些胡同大多很破旧,但是依然阻挡不住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胡同自豪感、优越感。不信,你劝他们搬到外区去住,估计还说不通呢.
三、每一条胡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虽然老北京人常说“有名的胡同,无名的胡同多如毛”,不管有名无名,其实,这些仅存的和已经消失的胡同,每个都有各自独特的故事。
如我去过两次的北京砖塔胡同,是北京元代建立的第一条胡同。在这条胡同中有一座名为“元万松老人塔”的青砖古塔,塔龄有六百年以上,胡同的名字也是因这座塔而得来,并从元代起一直延用至今。在砖塔胡同中居住过的名人有很多,著名作家张恨水是在砖塔胡同中走完了人生旅程;鲁迅在砖塔胡同写下了《祝福》等作品;刘少奇也曾居住在位于砖塔胡同的同事家里。很可惜,鲁迅、张恨水住过的地方都成为大杂院,早已经不见当年的身影。问及一些老住户,也不大清楚这些历史。而号称北京最牛的胡同——史家胡同,我也来过两次,每次都仔细打量那些近百个四合院建筑。在史家胡同博物馆,我更是见到了很多珍贵史料,由此知道了这条胡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一个四合院都有动人的故事。
北京有很多胡同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如东交民巷,作为北京最长的胡同,见证者多年前苦难深重的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在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这里还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而外交部街的民国迎宾馆则是年孙中山北上与袁世凯商谈国事下榻的行馆,见证了民国风云突变的历史风云。
北京的胡同还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这些打开的历史大书,或者用建筑遗存告知后人,或者用留存的生活习俗影响后人,或者用留存的故事教育感化后人。因此,在胡同中行走,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收获,会有很多的精神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