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未来之城在崛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有条不紊
TUhjnbcbe - 2023/5/11 21:45:00

未来之城在崛起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有条不紊,拔地而起的建筑群和蓝天交相辉映饶强摄

通州副中心北运河边的树林里,穆士国穿着厚厚的棉服,一早就来遛弯。“眼瞅着这片楼就起来了,跟变魔术似的。过去,我们村就在那儿——”他是郝家府村的村民。

顺着手指方向眺望,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大楼已经拔地而起,朴素的米色外墙,坡屋顶,仿四合院式楼群合围,透着沉稳庄重的中国风。

三年前,郝家府村和附近5个村的近万人,为了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告别村庄搬迁上楼。而穆士国也从那时起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时不时地回这里看看,“看看这片老树林,看看这片新工地。”

这片林叫千年守望林,是正对着行政办公区的绿化景观。在多棵成片栽植的绿化树种中,12棵高大的国槐、榆树、香椿十分醒目,都是特意从被拆迁村移植过来。这些沧桑老树,见证了通州的过去,如今又继续守望,迎接一座没有“城市病”的“千年之城”的诞生。

超前规划“地下城”防患于未然

年盛夏,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启动,一上来就是“冲刺”状态:3个月内,6个自然村、宗宅基地、多人必须完成棚改。

紧靠6号线地铁的郝家府村,因为地处行政办公区最核心位置,一时万众瞩目。“同享棚改阳光,共建美好家园”的大红横幅挂起来,厚达36页的棚改宣传手册发放到了所有村民手中。党员、村干部带头签约,棚改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说政策,讲道理,算细账。

虽然很留恋自家的院子,穆士国还是积极响应政策,早早签了约。

短短10天,郝家府村就先后完成%大田签约、%住宅签约,创造了棚改的“通州速度”。

很快,30多台挖掘机和多辆土方车进场,到9月17日,连片的村舍院落全部拆除。

站在一马平川的待施工现场,穆士国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但他心里清楚: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日子还在后头。

平地上楼,告别老煤炉,通州棚改居民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北京城,也因副中心的建设启动,迈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一步。

怎样建设一座没有“城市病”的新城?面对6平方公里的起步建设区,副中心的规划师和建设者,开始突破固有思维,不仅仅把“看得见的地方”建设好,更在“看不到的地方”发力。

鸡年春节,大年初四,家家户户忙着走亲访友,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通州分公司管廊工程指挥刘旭东却大步流星,顺着临时铺设的土路钻进了行政办公区十多米深的地下。

当天,管廊6标段打下了第一根工程桩,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建设正式起步。

不同于北京主城区局部尝试的管廊工程,副中心管廊连片成网,仅一期工程就有11.3公里,覆盖9条街道;13.5公里的二期工程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建。

“简直就是一座地下城!”夜幕降临,刘旭东站在临时搭建的工程桥上远眺,灯火通明的管廊工地如长龙般在楼宇之间纵横蜿蜒,照亮了大半个行政办公区。

在最复杂的枢纽地带,综合管廊深达18米,相当于沙土里倒插进一栋六层高的楼。“地面上喊话,下面工人根本听不见。旁边十几吨的吊车,看上去就一丁点儿大。”刘旭东边说边用两只手比划。

这场现代化的“地道战”,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打开了一扇门。

综合管廊内,8大类18种市政管线集纳到一起,检修人员、智能机器人可以直接在里面检测和维修。管廊上方的主街道,再也不会出现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顽疾,更不会有凌乱的架空线将蓝天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样高投入、高水准、智能化的地下综合管廊,走遍全世界都是拔尖儿的水准。”刘旭东颇为自豪。

万人奋战的副中心工地,办公大楼四天就长出一层,直追当年的“深圳速度”。但如果有一双透视眼,你会看到一座和副中心地上建筑齐头并进的地下“宫殿”:

——行政办公区的所有大楼,地下车库共享,互联互通;

——综合管廊预留了未来30至50年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新的市政管线可以随时入廊运行;

——与管廊同步延伸的,还有类似于中关村西区的地下交通环廊。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廊,将使副中心核心区域的小汽车基本在地下行驶,地面的开阔空间,主要交给行人和自行车,打造惬意的慢行系统;

——在6号线、八通线、7号线东延的基础上,新的副中心地铁线路正在规划,将形成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的快速通达;

——全长约13.5公里的东六环通州段,已经着手拓宽改造,局部段落将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要求,改为地下隧道,减轻过境交通的干扰……

地下基础设施先行,加上适宜的居住密度和产业密度,副中心将为新城破解交通拥堵、架空线难题提供示范性样本。

承接疏解副中心明确三大功能

地铁6号线通州北关站外,4栋错落有致的高层建筑引人注目。自楼顶41层向下俯瞰,大运河悠悠而过,燃灯塔遥遥相望。

这片位于五河交汇处的运河商务区,将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

去年11月6日,通州新城中心区建设管委会的大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坐了一屋子人。税务、工商、规划国土、发改等十个委办局的相关负责人陆续落座,旁边是来自清华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五位专家。

新城建管委副主任张逢给每人发放了一份表格——产业准入评分表。这场“大阵仗”的评审会只聚焦一个问题: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能否入驻运河商务区。

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金融街、CBD部分商务功能将逐步疏解至此。拥有一片大好的发展前景,运河商务区却不忙着招商,而是先自设“高门槛”:企业想进来,不单看营收指标,还要评估发展潜力、行业影响力、研发投入……

“作为第一家入驻运河商务区的大企业总部,你们怎么和通州区的产业规划相配合?怎么发挥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历经4个小时的严苛评审,北京银行最终被放行。

三天后,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正式揭牌开业,将优先为市政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提供融资支持,同时支持文化旅游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促进通州产业结构调整。

“宁缺毋滥,就是要避免小散乱企业涌入,提升区域整体品质。”张逢说,运河商务区瞄准的,只能是符合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业。

作为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摆在副中心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避免功能过度聚集带来的“城市病”。

根据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副中心将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这也给副中心指明了方向:城市功能相对简单,产业布局严格受限,才不至于重蹈“摊大饼”的覆辙。

但通州产业发展也并非“一张白纸”。既有产业结构中,家具和木制品加工、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金属制品等一般制造业比重可不低。

在通州区经信委副主任官宏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个数字:。这是截至年12月31日,通州区现存的一般制造业企业数量。

而在年底,这个数字是家。短短四年,80%的一般制造业关停并转,尽可能为副中心建设“留白增绿”。

“这才搬过来几年?说清退就清退,企业还要不要发展?”在通州张家湾,北京纺织业的金字招牌、纳税大户铜牛集团又走到了十字路口,老员工们颇有怨气。

2年从CBD搬到张家湾,铜牛精心打造的花园式厂房,占地将近8万平方米,足足顶得上10多个足球场。面对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局,铜牛毅然做出了再度搬迁的决定,将生产环节分散迁往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同步打造全球供应链。同时,品牌运营、研发总部、订制中心等核心部门仍旧留在北京。

空荡荡的厂房怎么办?这成为官宏和铜牛高管一次次对接的重点。如今,铜牛高大的厂房已经引来央视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来之城在崛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