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合院(或称四合房),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北京的标志性民居。四合院,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建筑类型,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四合院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四合院的雏形建筑。
关于四合院,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当年,老舍先生创作的《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极负盛名的小说著作,其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场景就是以四合院为背景。如果说作家笔下的四合院不够生动传神,不足于展现四合院的魅力,那么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故宫(即紫禁城),闻名于世的四合院建筑群,被誉为北京“最大四合院”的建筑群,就充分展现了四合院建筑的美。
北京故宫前面,我们曾经提过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类型,今天,我们具体来聊聊北京四合院这个充满时代民族记忆的民居建筑类型。
一、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形成
既有历史因素影响,也有地理因素的影响限制
√1)历史因素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云集之地,如今,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天坛、故宫、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就是北京文化输出的名片。早在三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最早在北京建都,之后,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也在此建都。
北京,华夏文化古都,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城市。受历史因素影响,自古以来,北京就是一个多元人口集聚的城市。在多人口、多民族的生活环境下,自然会存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为此便催生了四合院这种相对比较独立、封闭的“独门独院”住宅。
√2)地理因素
北京位于华北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且常受北风和风沙等影响。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约,北京的民居建筑屋面多设计为坡顶的形式,以便于排水。另外,为了御寒和防风沙,墙体设计厚重、多层,且朝外的窗户一般都不是太大。此外,为了不影响通风、采光和日照,屋顶并非设计为全封闭式。
最终,在追求独立又不失宽敞明亮的设计理念之下,便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四合院建筑。
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建筑特色)
1)坐北朝南
北京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除此之外,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还与元朝建大都时所定的城市规划要求有关。元大都的城市规划格局为“南北为街,东西为巷”,为棋盘式格局,“街”主要功能是交通、商品贸等,“巷”指的是胡同,将宅门开在东南边,自然是较为合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之后,北京的四合院基本保留了元大都的这种坐北朝南的建筑风格特色。
元大都遗址公园2)中轴布局
四合院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宅门、正房、倒座、厢房、围墙等。
在讲布局之前,我们先大致捋一下这几个名词:
①“正房”指什么?建筑中的“正房”(又称“上房”)指整幢房子中位置处于正中的房间,它与厢房是相对的。②“厢房”,正房两边的房子。相对于厢房而言,正房的位置条件自然要好一些,正房光照好,冬暖夏凉,一般地位高,年长者住正房。③“倒座”,指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一排朝北的房屋,倒座房一般作为杂房,或供仆人等居住。
四合院建筑的规格:北面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座,东西南北四面均为房子,中间为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通过以上这段话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想到四合院建筑布局结构的模样。四合院建筑其正房和倒座处在中轴线上,正房是整栋建筑的主体,其进深、面宽等规格为整栋建筑的首要考虑因素。正房和倒座为南北相对,正房居于首位,常为三间,中间称为明间,位于中轴线通过的地方,此处多设有祖堂,也就是公共活动的区域空间,而两边的次间则为个人居住的地方。此外,正房前的厢房,为东西对称,相向而立。所以,整体来看,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端对称。
四合院三进院落平面示意图3)庭院空间
说到北京四合院建筑,你想到的是什么?青砖黛瓦、红漆大门、精致浮雕?是的,除了这些,我想还可以用“迂回曲折、蜿蜒深巷”来形容。古人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就形象地点明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比如,《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文中写道: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笼……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
此处我们可以从四个关键的信息点来分析四合院的庭院空间,即“垂花门”、“抄手游廊”、“厢房”和“后房”。
第一,“垂花门”指四合院院落里面的门,它是外宅和内宅的唯一通道,简言之就是内外院的分界之处。在四合院建筑中,这道门颇有讲究,古时候人们常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里所提到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户人家,庭院布局是有讲究的,内院主要是自家人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不能随便进出,外院才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所以,就单从这道垂花门就可以看出,四合院的房屋建筑和一般直观明了的建筑不一样,四合院建筑的庭院空间感更为明显突出。
垂花门第二,“抄手游廊”,四合院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连通垂花门、正房和厢房。这种附属建筑既具有实用性,比如供人小坐休息,方便雨天、雪天行走,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由“抄手游廊”贯通各个房,从这一词中就可以看出,庭院建筑布局的迂回曲折。
抄手游廊第三,“厢房”,前面已经提及过,此处就不再展开论述。
第四,“后房”,女眷起居的地方。“厢房”、“后房”,庭院里的不同活动区域,黛玉进贾府,光是从“垂花门”走进去,再走过“抄手游廊”,而后再走到厅房,见正房、厢房、后房,最后看到姑娘们,已经绕了一大圈,由此可见庭院之深,最后不得不感慨:“庭院深深深几许”。
林黛玉初进贾府三、关于北京四合院建筑的人文艺术和情怀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曾说:“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建筑,伴随着人类而出现,建筑,人类思想文化的承载物。四合院建筑,被汪曾祺先生比喻为“中国的盒子”,一座小小的四合院,看似古朴简单,实则蕴含了中国古人的无穷思想智慧。
1)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道家思想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和人本为合一。儒家思想认为,天为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为此人事应顺应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
受此影响,中国古建筑也被打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烙印。此外,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四合院中的四为四方,象征着“地方”,其中的“合”为闭合,象征着天圆,四合院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天圆地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理念。
2)体现了儒教思想文化——家族礼制观念
中国传统的房屋通常都带有庭院,这主要是受传统儒教文化影响。
《荀子》曰:“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中国传统的家族礼制观念表现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女有别,这样的思想观念充分地折射到了四合院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上。
北京四合院,其院内房屋的分配极为讲究。如:正房给一家之主、年长者、地位尊贵的人居住;东西厢房为晚辈们的居所,以东侧为尊,西侧为卑,长子、长媳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而群房,也就是院内东侧或是西侧的一排房子,常为仆人所住。
四合院平面结构图所以,从房屋的住处分配来看,就充分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家族礼制思想。
另外,还有后罩房等,后罩房设在最里的一进院子里,一般作为屋主女儿的居所,古语常说的“深闺大院”,也就是富贵人家的姑娘所住的闺房,通常指的便是最里面的院子。在古代,女性的活动范围一般仅限于院内,即足不出户,且要遵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定,后罩房的设计,体现了一种“男外女内”的家庭伦理思想。
结语
四合院,由东、西、南、北四面“合”在一起构成的建筑,方方正正蕴意着“天圆地方”,四世同堂……北京四合院,中国古建筑的代表,它的产生、发展,契合了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因素,渗透了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思想观念,儒教礼制观念以及审美艺术,饱含了中国古人的思想智慧,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华夏民族的记忆。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古老的北京四合院建筑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但这些都不足于撼动它在建筑历史上的地位。北京四合院,大隐于市的建筑,合上大门,自有一片天地,敞开大门,朗朗乾坤。
参考资料:
朱耀廷《北京文化史研究》
邓云乡《北京四合院》
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文
文史君
图片
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