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颐和园历史败家石与红楼梦
TUhjnbcbe - 2024/3/7 9:02:00

青芝岫又名“败家石”是颐和园中最著名的一座太湖石峰,横卧在慈禧寝宫乐寿堂院内,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二十几吨。石身上宽下窄,形似灵芝。全身千孔万溪,漏透且瘦。石上刻有乾隆御题“青芝岫”字及乾隆十六年()作青芝岫七言古诗和“玉英”、“莲秀”,并刻有汪由敦、蒋溥、钱陈群等大臣题字。据传,这块巨石最初由米万钟在良乡发现,随后被乾隆皇帝运达至清漪园乐寿堂庭院之中。米万钟爱石成癖,号称“友石先生”,决定将其运至自家的“勺园”(现今北京大学校园西部的勺园宾馆一带)装点庭院。米万钟不惜财力,据说当时雇佣余名壮夫和一辆有40匹马拉的重轮车运石出山,行至半途,因财力竭尽(一说因魏忠贤陷害罢官),弃置良乡道口。当地乡民认为此石不吉利,称其为“败家石”,从此无人问津。《日下旧闻考》卷八四记载:“乾隆十六年御制《青芝岫诗》有‘序’:米万钟《大石记》云: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今其石仍在,命移置万寿山之乐寿堂,名之曰‘青芝岫’,而系之以诗。”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亲眼在良乡看到过米万钟这块弃石(罗炤先生论证),也许这就是激发创作这部名著的初始灵感。“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红楼梦》的开篇就做了详细的介绍,笔者认为曾经良乡官道上的这块奇石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想象中那块女娲补天弃石的原型所在,而植物园樱桃沟的“元宝石”则是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启发。

《红楼梦》第一回说:“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本中,里面还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说明。从《石头记》,到《情僧录》,再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最后又回到《石头记》,而且现存《红楼梦》的早期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以及戚蓼生序本皆名《石头记》,显示出这块太湖山石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乾隆十六年米万钟的“败家石”被敕令移至清漪园,摇身一变成为给皇太后祝寿的珍贵礼物“青芝岫”,三年以后脂砚斋摒弃《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名称,坚持“仍用《石头记》”做书名,是否有希冀曹雪芹能够像“青芝岫”一样,获得皇帝的青睐,改变未来命运的意思呢?

《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写的是一部“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败家史,曹雪芹由“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潦倒,当曹雪芹面对良乡路旁这一块米万钟被迫遗弃的太湖石,不由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出诸多联想和想象也就很好理解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颐和园历史败家石与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