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年6月20日—8月20日
展览地点: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图书馆一层展厅
展览简介天津大学与颐和园的合作始于年的古建筑测绘实习教学,至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在古建筑测绘、历史研究、保护规划、复原研究、修缮设计、遗产监测、遗产展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形成了建筑、建工、计算机、管理、材料、精仪、校电视台等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服务颐和园遗产保护的局面,直接促成了年双方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教学与颐和园遗产保护结合的传统在年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为解决颐和园文物库房、修复空间严重不足的现实,四年级遗产保护专题教学组根据颐和园保护规划选址在颐和园文昌院以南地块,设计“颐和园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探讨新的设计如何回应颐和园的历史文脉?设计如何回应既有的环境景观?如何回应现实的功能需求?本次展览的核心就是这次课程设计的图纸与模型,以及部分既往有关颐和园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基地位于北京市颐和园东宫门附近的苇场门区域,西至颐和园东堤围墙东侧、北至文昌院建筑南侧、东至二龙闸路、南至二龙闸荷花池。地段南北向最长约米,东西向最长约米。场地面积约为平方米,位于颐和园保护范围内。颐和园保护规划将该地块列为特殊地带,可进行文物保护附属设施建设。
设计要求
1、为公众、专业人员提供学习、交流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的空间;
2、建筑应充分考虑与颐和园、玉泉山的视线关系的处理;
3、建筑的色彩、体量应与颐和园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建筑檐口高度原则上不超过西侧颐和园园墙高度,严格控制景观影响。
4、符合相关现行建筑设计规范。
参展作品丛逸宁王旭
山波底见,稻垸旁生
清漪园设计之初,东、南、西三侧本无围墙,意在将田园景观纳入其中。乾隆有诗《昆明湖泛舟》:“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数昆明。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披襟清永饶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自佛香阁向东南远望,或有小山丘连绵,似万寿山遗脉;或有田园风光,农人劳作其中。而时代变迁,高楼林起,围墙高竖,风光不再。借此在颐和园东侧设计博物馆的机会,不妨将原始的景观空间体验复原,成为进入园子的一条途径、自万寿山远眺的和谐景观、人们品鉴文物的场所。正所谓山波底见,稻垸边生。
黄龙势赵昕怡
继承者
有高文化密度的颐和园,已被登录世界遗产。但对于公众而言,却跟普通公园没两样,在这里获得的更多的是健走划船登高的经验。对建筑、器物只有是表面的了解,但古老建筑和器物却是往往能启发大众创造的泉源,相关的从业者往往能从古老工艺品上得到灵感,承先启后。所以希望公众在经过我们的博物馆之后,能够成为继承者。
我们的博物馆除了有传统的功能之外。新增了“遗产沙龙空间”。我们参考两个沙龙空间。一个是罗浮宫的遗产沙龙,修复师向公众展示修复技术以及展示古物的来由与制造。另一个是杭州丝绸博物馆举办汉服沙龙,专家在这里发表考古,市民爱好在这里穿着自制经考古所启发的新古装,展示自己,并交流,贩售。贩售使得这个平台可以有收入,继续经营。我们想做出这样的沙龙,空间手法上我们取材传统空间。
大格局上,我们借鉴传统的围和空间,每个院落都是独立的小世界,有墙和量体相隔,非常符合我们不同主题沙龙的需要。围和空间内的元素配置,我们取材中国各大园林,进行传统元素转译。
潘悦亭许慧
宜.合园
概念:本案从颐和园的孝文化中“颐养天和”与造园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提炼出“宜”与“合”的概念:宜,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相宜;合,建筑群严整与自由两种形式的合一。在场地中的整体布局里,以文昌院——荷花池的转折轴线,设计一系列的景观节点作为以“严整”为主题的主轴线。在东西两侧结合东堤和城市道路的关系设计以“自由”为主题的次轴线,激活城市街道,丰富东堤东西向的空间层次。最终使得博物馆成为有颐和园空间特色的并且与自然与城市生活共生的地方。
陈丝雨MariePasquert
二元论
颐和园是一座变化无穷的皇家园林,在方案的最初,我们试图寻找是怎样的设计思路与手法使得它给人以丰富的空间体验。经过对其山水格局、视线流线关系、界面与内外向空间的分析,我们决定以阴阳为概念,不仅建立建筑化与自然化空间的对立统一,并以同时暗示流线的分隔墙体将二者串联,更建立新建筑与古老的颐和园间的对立统一。
刘青翔孙亚玮
行且从方,意犹无隅
我们研究了颐和园中几个主要建筑群的所处位置和空间需求,提取出每一类组群的空间性质和特征,并思考其空间营造方式在设计中的运用;在形体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群落中典型的方形母题并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试图呼应园中传统建筑群的形态特征;体量上控制建筑高度,呈现出高低错落的起伏感。
林潇云蒲洁莹
问石求意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颐和园东宫门附近的苇场门区域,与昆明湖、荷花池、二龙闸、码头等园内重要节点相邻。经前期颐和园游客情况分析得知基地北侧与西侧均有较多游客往来。
场地北侧景观多为传统园林建筑空间,南侧则为开阔的自然景观。依据此特点在场地中生成一条对应文昌院等园林景观的文化轴线与一条对应东堤与荷花池的景观轴线。北侧轴线的建筑体量相对大而完整,以室内空间为主;南侧轴线对应的建筑体量更加分散,室外空间与灰空间更多。
形体生成过程中,引入传统园林中的叠石元素作为方案概念,在形势上营造高低起伏、层次变化的不同尺度的景观空间,在空间上虚实结合,并提取对景、障景等叠石常用手法,使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同时结合基地周边重要景观,为游客提供多处视野良好的观景区域。
陈文康刘潇弋
宫以整饬,园以萧散
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显著特征是宫殿与园林并存。以东宫门宫殿区和佛香阁组群为代表的宫殿区表现出轴线对称、秩序井然;以苏州街、谐趣园为代表的园中园则表现出曲折错落,灵活自由。概括起来就是“宫以整饬,园以萧散”。
场地正处于宫殿区南侧,紧邻文昌院,同时处于颐和园山水格局之下,与昆明湖,荷花池等园林景观关系密切。本案由此处入手,对着文昌院的轴线做方整的大体量,环绕它布置灵活自由的小体量;将狭长外部空间挖做下沉庭院,并将荷花池水引入;结合景观关系打开西向大屋顶,设置观景平台。大体快与小体量在形式、空间、功能等各方面体现宫与苑的关系。
既往教学与科研成果福荫轩测绘图()
福荫轩立样(清光绪朝)
清外务部公所修缮设计效果图()
须弥灵境复原效果图()
大报恩延寿寺复原效果图()
展厅布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哲匠齐物亦礼亦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