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期间,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账号
北京发布、北京市文物局、光明网联合大运河北京段沿线通州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昌平区、顺义区共同在11月7日至11月13日推出“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直播活动邀请文物专家、文化名人等,一同走进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介绍大运河上那些具有历史内涵或“网红”潜质的地方,让观众云上感受运河遗产的文化韵味。其中,海淀区段直播安排在11月8日上午,地点为颐和园,主要介绍昆明湖、绣漪桥等历史文化遗迹,邀请到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赵晓燕、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朱强,在线上带观众感受乾隆当年乘船进入昆明湖所见的盛景。
直播回放
绣漪桥
昆明湖(古瓮山泊)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绣漪桥闸是位于绣漪桥外的水闸,历史上一直是长河的起点,也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绣漪桥闸清代时有闸军看守,专门负责皇帝经水路来园时开启闸门,调节水位等工作。从绣漪桥闸流出的昆明湖水流入长河,使得昆明湖成为当时北京城的水库。现绣漪闸为年新建,此后昆明湖不再作为北京长河水源。
绣漪桥的意思是横跨锦绣之桥,水面涟漪波纹,就像绣出来的锦缎。绣漪桥是昆明湖最主要的出水口,在乾隆时期,桥外有个水闸,由于昆明湖的水位高于长河的水位,闸门开启时湖水急流而入长河,所以每次皇上乘坐的御船入园时,都需纤夫拉纤,将船牵入湖中。
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譬月漾金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长桥湖口锁烟霞,荡桨过桥景倍佳”,这句诗是乾隆皇帝在年从长河沿水路来到昆明湖时写的,在御船通过绣漪桥的瞬间,感受到景致变化,写下“过桥换景”现象。船在长河狭窄的河道上缓缓航线,一过绣漪桥,视线豁然开朗,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先抑后扬”的造园手法。
绣漪桥也是昆明湖水系的主要出水口,清澈的昆明湖水沿着这条长河,一直流到紫禁城的护城河,再向东流入通惠河,直至大运河,为大运河漕运补充水源,因此昆明湖和绣漪桥都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绣漪桥昆仑石碑(南)
乾隆二十九年()立。昆仑石碑象征昆仑山,清代皇家园林多以昆仑石做点景,置于河堤岸边,寓意“砥柱昆仑,巍然巩固”。绣漪桥昆仑石碑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诗文描述夏季乾隆皇帝从西直门外高粱桥乘舟至清漪园避暑时长河两岸美景及水利设施与农事景象。
石东侧刻文:《甲申()夏六月高梁桥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杂咏》“迩日炎歊特异常,放舟川路取延凉。几湾迂雨菰蒲重,夹岸含风禾黍香。何必嫌迟水上船,溪风襟袖正泠然。岸旁行骑活于画,树里鸣蝉清胜弦。乘凉缆急进舟轻,堤柳浓荫复水清。乐善园将万寿寺,今朝权付不留行。绣漪桥过即昆明,万顷空明意与俱。已到清凉无暑处,不妨胜处憩斯须。”
石阳面(南)刻文:《己酉()仲夏自高梁桥进舟由长河至昆明湖得四绝句》“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为蝉。依水园存乐善名,兰堤几转面前迎。经过自是慵游览,不为忙承风利行。广源闸限水高下,登岸因之又换舟,悟得盈科成利济,千人经理足佳谋。沿堤垂柳复高榆,浓绿荫中牵缆纡。才过绣漪桥侧畔,波光迎面顿清殊。”
绣漪桥码头
清漪园时期绣漪桥西侧建有码头,光绪时期绣漪桥西又添建码头一座。后添建的码头应为清末帝后乘船经水路由西直门外高粱桥倚虹堂经长河至绣漪桥入昆明湖下船之处。《大运河文化遗产之清代颐和园水上交通线路图》、《颐和园现代水上交通路线图》宣传牌立于绣漪桥西侧码头附近。
凤凰墩、西堤六桥、景明楼
清漪园的造景不仅摹拟了杭州西湖的景观,而且移植了全国各地的名胜。昆明湖上的凤凰墩摹拟无锡黄埠墩,乾隆帝在他的御制诗中明确写到:“渚墩学黄埠,上有凤凰楼。楼阁肖皇甫,画图传虎儿。”并在诗中题注:“黄埠(皇甫)即无锡城西北面惠山脚下大运河中的小岛黄埠墩,大运河水势南流至此处而河面骤广,小岛正当其中流之砥,岛因为小故名为墩,中有佛寺楼阁,风帆左右带以垂杨。”若把这两个地处江南和北方的景观加以比照,黄埠墩的西面隔湖屏列着惠山、锡山及山顶的龙光塔,凤凰墩的西北面隔湖屏列着西山、玉泉山及山顶的玉峰塔,不仅岛屿的大小位置很相象,周围的环境也颇有神似之处。但凤凰墩地处山口,墩上建置凤凰楼,楼上装有3尺高的凤凰造型的铜风标。
景明楼位于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名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句。乾隆御制诗中提到:“名称借得范加记,景概移来赵氏图”,因为西堤中部的景色与岳阳楼周围的环境非常神似,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其形制,仅仅借来其造园的意境,而景明楼三座建筑的形制模仿的是赵孟頫的《荷亭纳凉图》。在皇家园林里的点景题名都十分讲究,大多与帝王思想有关,乾隆皇帝希望在清漪园散心的时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告诫自己以及陪同的大臣们,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种民本思想在皇家园林中的体现非常多。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景明楼逐渐坍塌,年始得重建。
西堤玉带桥始建于乾隆十五年(),高约8.7米,为昆明湖最大入水口,位于治镜阁岛东北侧。清代与北长河(玉河)相通。北长河南支水经玉带桥,流入昆明湖。玉带桥样式为高拱形单孔石桥。桥西北侧为清代闸口,以控制西山诸水进入昆明湖水的流量。玉带桥的修建,其实是来源于两座江南的玉带桥。西湖边上有一座玉带桥,镇江金山寺也有一座玉带桥。金山寺的玉带桥,有这样一个典故,苏东坡到金山寺的时候,曾经跟佛印和尚禅语斗智,结果语塞词穷,只能认输把自己的玉带留在寺中。为了纪念这件事,佛印在寺里修了“留玉阁”储藏玉带,阁前还建了一座小桥,就叫“玉带桥”。明代画家崔子忠依据这个典故绘制了《苏轼留带图》,成为传世珍品。乾隆早就对这一典故欣赏备至,先后在崔子忠的《苏轼留带图》上题诗五首。南巡到金山寺的时候,特地到“留玉阁”欣赏苏轼所留玉带,到杭州后又游览了西湖边上的玉带桥。南巡回京后,乾隆皇帝就将这种诗意畅想带入了清漪园建造之中,在关于清漪园玉带桥的御制诗中多次提到这个典故。
南湖岛码头、龙王庙乾隆皇帝在年冬天,以兴修水利的名义,动用国库银两,雇用民工利用农闲,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按照预先规划好的园林设计方案,对西湖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疏浚扩展。工程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修整西山、玉泉山一带的水道和泉眼;二是拓展西湖扩大蓄水容量。乾隆十五年御制诗《西海名之曰昆明湖而纪以诗》:“西海受水地,岁久颇泥淤。疏浚命将作,内帑出余储。乘冬农务暇,受值利贫夫。蒇事未两月,居然肖具区。”是此项工程的真实记录。挖湖工程历时两月,于乾隆十五年()一月完工。同年三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发布谕旨:将改造后的湖泊定名为昆明湖。
昆明湖挖湖工程,首先根据园林总体布局和水利的需要,将西湖向东扩展,把西山一带的泉水全部汇入新疏浚的湖中,使湖面扩大,周岸达30余里,面积是原来的两三倍以上。《万寿山昆明湖碑》碑记中记述了挖湖的过程:“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杂,浚沙泥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同时,按照造景所需,将扩展后的湖面分为三个形状不同的水域,并就地取材,用挖湖的泥土在每一湖中堆筑出一座岛屿,三座岛屿大小不等呈鼎足之势,即今日的南湖岛、藻鉴堂岛和治镜阁岛。
龙王庙是南湖岛上最重要的建筑。早在明代西湖东岸中部就有龙神祠,乾隆皇帝在拓湖的时候保留下来,将其所在的范围形成一座岛屿,就是现在的南湖岛,并对龙神祠进行重新修缮,赐名“广润”祠。广润祠建成后,原来每年夏季在黑龙潭举行的求雨祭祀活动被挪至此处。乾隆六十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亲临龙王庙祈雨,当晚大雨滂沱,此日,乾隆帝增赐龙神封号为“广润灵雨”。嘉庆十七年()五月七日,嘉庆帝因祈雨灵验又加龙神“广润灵雨祠沛泽广生”封号,并命令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遣官致祭。咸丰十年()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每年在原址上“支搭席棚”遣官致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重建广润祠。
十七孔桥、铜牛
十七孔桥东侧的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时铸铁牛镇水的典故而造,表达了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视。铜牛铸造精美,牛背上铸篆文乾隆御笔《金牛铭》,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艺术和水利文化的重要物证。
牛背上铸篆文乾隆御笔《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东堤昆仑石碑(北)乾隆二十九年()立。石碑阴刻乾隆御笔行书二首,分别为乾隆二十九年()、乾隆三十五年()御制诗。诗文记述了昆明湖由前身西湖的西堤改为昆明湖东堤的历史变迁,也表明了乾隆拓挖昆明湖后所发挥的重要水利功能。
石东侧刻文:“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西堤在畅春园西墙外,向以卫园而设;今昆明湖乃在堤外,其西更置堤,则此为东矣。)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刺波生意出新芷,踏浪忘机起野鷖。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此诗记述了昆明湖和西堤的历史与变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历史档案的不足。诗中所说的西堤,是原来西湖(昆明湖的前身)东面的长堤,从《天府广记》等北京史料中得知,山前中部正对现在南湖岛的位置有一条长堤,长堤以西是湖水,以东是稻田,长堤的得名也因为西湖的位置在京城西面的缘故,被人们习惯地称作西堤。年冬,昆明湖向东面拓展后,原西湖东面的长堤被铲平,同时又在建成后的昆明湖东岸用三合土筑造了现在这条又宽大、又平坦的东堤。昆明湖历史上堤岸的沧桑变化,就是“西堤此日是东堤”的由来。)
石阳面(南)刻文:敕政抡材还有暇,昆明咫尺试临渚。依然水木清华处,不到忽过两月余。旰宵望雨深忧切,雨足散怀临碧湖。豆町稻塍苏绿意,思量忧实未予孤。辟湖蓄水图灌溉,水志亏来二尺过,不误耕畴徐长足,吾宁惟是赏烟波。堤西水阙将断港,未可沙棠径进航。灌输稻田逭旱候,便迟游兴正何妨。
二龙闸、水木自亲码头
二龙闸,档案资料上叫二孔闸。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是东堤上最重要的一座出水闸口。由于有两个出水口,所以被称作“二龙闸”。二龙闸主要控制昆明湖东部水流,可用于泄洪、调节水位、灌溉园外农田,还可接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用水。
水木自亲码头是淸漪园时期所建石造雕栏码头,位于水木自亲(乐寿堂正门)前。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昆明湖,需由此码头上下船,路线为水木自亲至绣漪桥。太后在园内游湖也需从此码头上下船。码头上有一高大“龙灯杆”,始建于光绪十八年()。
解说撰稿:颐和园管理处赵晓燕、北京林业大学朱强
文字编辑:海淀区文促中心薄君阳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光明网、北京电视台及网络
欢迎投稿████
mail:hdwczxb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