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展厅实景图
自年9月25日“园说Ⅱ——颐和园建园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临一、临二展厅开展,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展,展览将持续到12月27日。颐和园微览持续为大家详细解读展览内容。上一期颐和园建园周年系列之十介绍的是第一单元从清漪园的选址及营建着手,讲述清漪园的兴建及其处于“五园之中”的重要地位。本期将继续介绍第一单元“山称万寿水清漪”的第二节“疏泉延寿”。重点阐述清漪园营建的两个缘由:整治水利和为母祝寿,展示昆明湖在北京城市建设中作为水源地及人工蓄水库的重要水利功用。
历史上,瓮山、西湖一带曾是永定河故道流经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使这里地下水丰沛。为供应宫廷用水及漕运,历代均重视对北京西郊河湖水系的改造和治理。
▲第一单元展厅实景图金代,昆明湖时称“金湖”或“金海”,因其地势低洼,玉泉山诸泉汇集于此,潴为湖泊,为皇帝的行宫提供水源。之后,金代修建太宁宫,扩大、疏浚玉泉山水系,并首次开凿从“金湖”通往高梁河上源的人工渠道,将西山水系引向东南,“金湖”成为沟通高梁河水系与西山水系的重要水利工程节点。
▲金中都与北京西郊水系示意图元代,昆明湖改称“瓮山泊”,又称“七里泊”、“大泊湖”或“西湖”。元初,郭守敬引玉泉济运,开凿从玉泉山至大都城内的金水河(“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将清澈的泉水直接引入皇城,沿途经过河流均采用“跨河跳槽”的方法避免与浊水相浑;至元二十八年(年),郭守敬开昌平白浮泉入瓮山泊,扩大瓮山泊的水源,并于瓮山泊南侧开凿河道,沿河加筑堤岸、修建闸门,使水流经长河自西水门入城,之后分两路经东北的坝河与东南的通惠河进入北运河以济漕运。瓮山泊成为北京重要的给水源头。
▲元大都与北京西郊水系示意图明代,瓮山泊改称“西湖”。元末明初,白浮泉至瓮山沿线河道因年久失修而淤塞。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开始治理西湖,疏通西湖至通流闸之间的河道、修西湖景堤、导引玉泉、龙泉、月儿、柳沙等诸泉汇于西湖,此时,金水河已断流,西湖承担了城内供水的功能,其在北京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明北京与西郊水系示意图明末清初,随着西郊园林的大量兴建、水田的增加,城市供水及漕运用水日趋紧缺,西湖水量日感不足。乾隆十四年(年),乾隆皇帝派臣工勘察玉泉山水系,《御制麦庄桥记》记述了玉泉山水的来龙去脉:“京师之玉泉汇而为西湖,引而为通惠,由是达直沽而放渤海。……其会西山诸泉之付流,蓄极盆涌,至是始见,故其源不竭而流愈长。……所资者惟玉泉一流耳。盖西山、碧云、香山诸寺皆有名泉,其源甚壮,以数十计”。之后,整合玉泉山周边水系。同年冬,开始大规模扩湖工程,于此同时,清漪园的修建工程也着手实施。
乾隆十五年(年),疏浚瓮山泊,并赐名昆明湖。《乾隆十五年御制西海名之曰昆明湖而纪以诗》记述了此次扩湖工程的起因、事件经过。“西海受水地,岁久颇泥淤。疏浚命将作,内帑出余储。乘冬农务暇,受值利贫夫。蒇事未两月,居然肖具区。……师古有前闻,赐命昆明湖”。《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则详细记载了昆明湖治理的始末及治理前后湖面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在水利工程开展之前,乾隆皇帝已对前代的原有河渠进行了实地考证:“岁己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于麦庄桥。元史所载引白浮、瓮山诸泉云者,时皆湮没不可详。”之后,以治理河渠为国家之大事,对昆明湖进行整治,“芟苇茭之丛杂,浚泥沙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此次扩湖工程成效显著,“及湖成而水通,则汪洋漭沆,较旧倍盛,……今之为闸为坝为涵洞,非所以待汎涨乎?非所以济沟塍乎?非所以启闭以时东南顺轨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淀无水田,今则水田日辟矣”。新湖的形成将原来的堤防移至今知春亭以东,原堤东的稻田、黑龙潭及零星水面与西湖连成一片,湖面面积为原来的二、三倍以上,扩大了湖水容量。同时,修建了闸、坝、涵洞等配套水利工程设施,使昆明湖具备了“浮漕利涉灌田、导泄潴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乾隆皇帝于瓮山圆静寺旧址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湖既成,因赐名万寿山昆明湖,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得泉瓮山而易之曰万寿云者,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故而。”),特取报恩之意,以庆祝翌年皇太后钮钴禄氏六十寿辰。
▲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拓片▲崇庆皇太后朝服像(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皇帝曾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举办过六旬、七旬、八旬圣寿庆典)乾隆十六年(年),完成长河清挖河底、局部拓宽河道和整理泊岸的工程。长河作为昆明湖通往北京城的输水干渠,专门设立“长河工程处”,以确保其输水通畅、通航和附近农田的灌溉作用。
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四年(年—年),在玉泉山和昆明湖之间、玉泉山东南开挖高水湖、养水湖,使水次第节蓄(《乾隆二十一年御制界湖楼诗》:“金河高长河,玉泉高倍蓰。设非次第蓄,一泻无余矣。”),以调节水量和灌溉稻田。
▲高水湖、养水湖与昆明湖、长河位置示意图(引自钟贞:《乾隆清漪园与北京西郊水利建设研究》)
乾隆二十二年(年)前后,为补充(昆明)湖水的来源,除了湖区以内的泉水外,乾隆皇帝还实施了樱桃沟、碧云寺至玉泉山引水工程,将西山卧佛寺、碧云寺、樱桃沟和香山诸泉利用特制的引水石槽引至四王府广润庙的石砌水池中,然后,再从水池继续利用石槽引水东下直到玉泉山,之后,经玉河入昆明湖。对此《日下旧闻考》有详细记载:“西山泉脉随地涌现,其因势顺导流注御园以汇于昆明湖者,不惟疏派玉泉已也。其自西北来者尚有二源: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一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槽于平地,覆以石瓦;地势下则于垣上置槽。兹二流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广润庙内,汇入石池,复由池内引而东行。于土峰上置槽,经普通、香露、妙喜诸寺夹垣之上,然后入静明园。”
▲侯仁之绘“碧云寺、樱桃沟至玉泉山引水工程”示意图
▲樱桃沟卧佛寺接至广润龙王庙碧云寺内外香山北大墙由见心斋至月牙池双井泉起至月牙池东至广润龙王庙山沟道工程画样(国家图书馆藏)
乾隆二十九年(年),修筑昆明湖东堤二孔闸及东堤上的灌溉涵洞,建置西堤及堤上六桥,分区蓄水,桥下设闸,以便控制水量。建成后的清漪园,西北部有溢洪闸青龙桥闸,当昆明湖内水位升高时,可开启此闸使湖水泄入肖家河至清河,以确保东堤安全;东堤上有二孔闸,为圆明园最重要的供水之源,二孔闸以南有涵洞四个,既是灌溉闸涵又是出水口,流出之水可灌溉六郎庄一带水田,之后,经蔚秀园西,过红桥,绕清华园入清河;南端有绣漪桥闸,其为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经长河流入城内,以供城内用水;西侧治镜阁区域设有西闸,可引高水湖和养水湖之水入昆明湖;后溪河还有出水闸三处,《日下旧闻考》载:“万寿山后溪河亦发源于玉泉,自玉河东流,经柳桥曲折东注。其出水口分为三:一由东北门西垣下闸口出,一由东垣下闸口出,并归圆明园西垣外河;一由惠山园南流出垣下闸,为宫门前河,又南流由东堤外河,会为马厂诸水,入圆明园内。”至此,昆明湖已完全成为一座灌、蓄、排设施完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清弘旿绘都畿水利图(局部)(国家博物馆藏)
▲颐和园出土清代水闸
▲清北京与西郊水系示意图
清代,经过昆明湖的清淤、拓展和西山水源的引入等一系列水系整治工程,最终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护城河—太液池—通惠河—大运河这一立体水系,既解决了西郊水患,又为城市供水、水田灌溉、漕运及园林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优质水源。
至此,从西部山区东来的玉泉山水系(源出玉泉山下诸泉,“泉出石罅间,潴而为池,广三丈许,名玉泉池。池内如明珠万斛,擁起不绝,知为源也”,其汇于玉泉山东约1.5公里的昆明湖,昆明湖水经东南角的绣漪桥下流入长河,以入北京城,是城内河湖系统主要给水的来源。关于玉泉山水系的流向,《日下旧闻考》载:“香山、碧云、玉泉诸水,东流至万寿山之西,已分为二。其正流则东汇于昆明湖,南入长河,由高梁桥东南分流入德胜门西水关,环绕大内,出玉河桥,达东水关,南合大通河,此昆明湖迤南之水道也。其旁流之北归青龙桥者,则经圆明园后,合御园诸水东北注清河以入白河,此青龙桥迤北之水道也。”)和从巴沟低地北流的万泉庄水系(导源于万泉庄西南巴沟低地的上游,“其平地淙淙出乳穴者不可胜数……因名所司建泉宗庙于此地,若大沙、小沙、巴沟皆立碣以志之,而庙之内东西为池沼亭台若干所,其淙泉处亦皆与之名而志之,碣凡二十有八。庙之外喷出于稻町柳岸,如盂浆、如蹄涔者,盖不可胜记。”万泉庄泉宗庙内大小泉眼约三十余处。这些泉水顺自然地势自南向北流经巴沟桥汇成万泉河,之后汇合玉泉山经昆明湖东来之水,注入丹棱沜,再向东北流经畅春园及诸王府私园,入圆明园,汇入清河。)成为三山五园地区的主要水源,水系的连通,使三山五园之间串联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为中心,河、湖、闸、堤、桥相分相连的完整体系和水面景观。在清漪园内,西北经玉带桥可直达玉泉山静明园,东南由绣漪桥闸出,沿长河可直达西直门。玉河—昆明湖—长河这一水上航道成为京城与西郊连接贯通的御道,昆明湖也成为北京城重要的调节水库和人工蓄水池。
▲京城内外河道全图(国家图书馆藏)
综上,清漪园的建设,不仅是乾隆皇帝对自然山水格局的改造和规划,也是其为母祝寿、“以孝治天下”宏愿的实践。
参考文献:1.[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六四《河渠志·金水河》,北京:中华书局,年;
2.侯仁之:《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侯仁之:《环境变迁研究》(二、三合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年;
3.[清]孙承泽著、王剑英点校:《春明梦余录》(卷六十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年;
4.侯仁之著:《北京大学院士文库·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5.[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年;
6.[明]蒋一葵、刘若愚:《长安客话酌中志》(卷三郊埛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年;
7.[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年;
8.蔡蕃:《昆明湖的历史演变及其环境效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年;
9.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编:《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年;
10.[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宫阙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11.吴文涛:《昆明湖水系变迁及其对北京历史发展的意义》,《北京社会科学》,年第4期;
12.吴文涛:《昆明湖水系的源流和变迁》,徐永利、陈名杰主编:《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研究与保护利用——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研究出版社,年;
13.赵连稳:《清代三山五园地区水系的形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13卷第1期。
14.钟贞:《乾隆清漪园与北京西郊水利建设研究》,《中国园林》年第6期;
15.李炜民:《“三山五园”水系恢复对策与出路》,《颐和园微览》年2月12日;
16.高原、杨菁:《从样式雷图档看北京“三山五园”的水利工程》,《紫禁城》年第2期。
资料提供:颐和园文物管理科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