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
图片来源/Unsplash
▲▲▲早在年,周作人在北平孔德学校做《儿童的文学》的讲演中就说到,“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1]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周作人的话语放在今天似乎一点也不过时,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中还远没有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即使是少数持有儿童本位理念的先行者,在其日常生活之中,同样难免流露出成人本位的生存姿态,在儿童面前耳提面命,居高临下。反思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乃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基本题。
-01-
关切日常教育生活的内在意义
在某地,有一位经理,星期天加班。小女孩在家,住五楼,租的房子,没有防盗窗。前几天跟爸爸玩时,画了一幅画,有窗子,有蝴蝶,跟爸爸说窗子外面好玩,要像蝴蝶一样飞过去,那多好啊。那个星期天,小女孩真的从窗口跳出去,死了。父亲没有教育学的素养,或者说父亲沉浸在自己忙碌的世界之中,忽略了孩子细微的感受,忽视了孩子生活世界中的诸多细节,缺于对孩子的必要引导。
当小孩子站在我们面前,问我们世界上是否有宝藏。我们是想想再回答,还是随口就来一句“没有”?如果孩子很小,我们说“有”,可以培养他们的浪漫想象;如果孩子足够大,说没有,可以培养他们的理智,鼓励他们去创造世界。这其中显现的是我们对待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态度,低龄期更注重诗化教育,年龄增加逐渐理性化。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问题视为儿童成长的信息,从中找寻教育的契机,而不是动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儿童的画,想当然地强加给他们,导致儿童世界的湮灭。
教育真实地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交往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具有细微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