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教师现场写作大赛参赛作品第十二届全国
TUhjnbcbe - 2021/2/24 18:59:00

有的人认为教育家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培训是揠苗助长,产生不了教育家的;也有的人认为教育家是不可能靠个人的努力就能达成,而是要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才有可能产生。对此,你怎么看。就此话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

?

1.?陈思?良玉尚需彫啄,良师岂凭天成

??教育家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名词,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只有在教育工作的领域才能产生教育家。我想,每个人都是教育家,不是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者”才能称得上教育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领域都有各自领域的教育家。

??初次为人父母的我们,真正思考过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吗?现在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了,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了,一句话是这么说二胎父母的,“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这句话并不是说二胎哺育就是随随便便对待的,而是说大宝到来时和二宝到来时妈妈的心态完全不同了。经过一胎喂养的经历,父母不再手忙脚乱,而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父母们经过生活的“培训”,才真正可以成为孩子的合格领路人。比如说我就学了各家派系的幼儿心理教育,学习幼儿心理,学习大教育家,蒙特索利的教育思想,看简尼尔森的《正面教育》,这才有了底气可以教育第二个孩子。当然,这远远不够。就跟老师医生一样,必须有“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做父母也一样,需要取得相应的“资格”才可以做父母,否则只是“生”而不“养”,那是对一个生命的亵渎和极度不负责任,害人也害己。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教育家。

??而作为教师,扪心自问,我是甘于做一个“教书匠”,还是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良玉尚且需要彫啄,何况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呢?这些大大小小的培训可以作为一种鞭策,并不是所有的教书匠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所有的教育家都应该是教书匠。就是让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所面临的是“不能只给学生水,而是要教会学生寻找水源”的时代。所以,请让你自己一直在路上,可以慢一点,但不可以停下来。

??教育工作者也应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

?

2.?谈艳?笃培训不倦,慕各家致远?

?

?

?

3.?宁腾云?当代培养教育家的两条路

作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教育”,从古至今都不曾中断,但是历史上可被冠以“教育家”的人却屈指可数,古代如苏格拉底、孔子、孟子等人,近代如叶圣陶、陶行知、杜威等人。都是教育家,他们对于教育这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我认为被称为“教育家”的人不是由培训所产生的,当然完全凭借自我努力也是很难。我认为“教育家”的产生更多的是自我努力,同时还有与同行、朋友、相同教育理念的人交流,再加上大量的、有开创新的教育实践。

我认为“教育家”的理念是历久弥新的,如孔子、苏格拉底、杜威等人的教育理念,历史并没有否认他们的思想,反而在当代还有新的指导意义。但是他们并不是通过“培训”所获得的,更多的还是自我的努力与认知。当代我们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且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教育改革的想法。我们语文教育的教育者们,有一线教师、有高校语文领域的研究者、有各地方教研员,大家每年都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但是大家仿佛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条不紊的耕耘者,这样固然很好,但是却很少有从“教育”上的创新点,大家更多的是从“教学方法”上创新,如现在流行的“六步教学法”、“生命语文”等。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历史上的教育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发现很少是一直被培训的,如孔子、苏格拉底,他们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一轮又一轮的培训,而且培训是我们体制内的一种概念。成为“教育家”更多的还是自己对于教育领域、教育理念的反思,培训只是作为一种途径,可以给从事教育的人一些灵感,看一下别人是如何教学的。但是这种往往会先入为主,老师们往往接受了他人的教育理念,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思考,这样就导致我们的老师可以成为更好的、更加受人尊重的老师,但是却并不一定成为一个教育家。

?

?

4.?刘楠?教育家的养成要靠什么?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对于教育家这样一个称谓,虽然是心之所至,心向往之,却自知很难达到,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已经很满足。原因很简单,学识不够,专业素养不够、能力不够。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想成为一名教育家,也是有可能的吗,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如果说想成为一名教育家,在当今时代,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一方面要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在教育领域中,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的新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参加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但是有人认为教育家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培训太过功利,会对教育家的形成产生阻碍。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一个自身学识浅薄、没有独立的教育理念的人,如果不断地穿梭于不同的培训活动中,结果只会让自己人云亦云、不知所措。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培训对教育家形成的作用。培训,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交流形式。马尔科林斯基说:“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就会迸溅出无数火花。”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的智慧来。而培训,就是让思想和思想、智慧与智慧碰撞,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思想理论水平。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培训,例如在“尖峰论坛”中,认真参加这次培训的我,就收获了许多。培训的形式也可以多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培训也在不断的发展并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培训。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培训,我想,真正的教育家不会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一步一步学习而养成的。

培训只是一方面,真正的教育者本身所具有的素养和能力,则是其成为教育家必不可少的,教育家自己不能脱离教育,且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一个不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是不能称为教育家的;当然教育家是需要在教育工作中肯钻研,敢创新,要不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教育家还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风格,并能将这种教育风格发扬,并在教育界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些都是需要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养成的,不是仅仅靠各种培训就能拥有的能力。

总之,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自然也好,培训也罢,一名教育家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各方面的合成的,都需要教育者自己善于学习、谦虚请教、大胆创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盘旋而上。

?

?

5.?贺正桦?潜心砥砺,兼收并蓄—浅谈教师如何铸炼成教育家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于教育者而言,科学、艺术的探索之旅是没有穷尽的,教育者也只有在这样宽广、深邃的海洋中遨游,在这最广袤、包容的天空中振翅奋飞,才能真正摆脱徒劳无益、为人做嫁衣裳、付出与薪酬不成正比等认识引发的屈辱、懊恼、不甘等种种负面情绪、心理的煎熬,才能真正领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书授课及日常琐屑中潜藏的深刻意蕴,才能让自己的思考、感悟、践行、反省渐渐与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意识到孜孜矻矻的付出的确有确凿的意义,从而渐渐明悟了职业生涯的依归之所在,也从而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渐渐臻于自主、自由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

夫如是,那么所谓的苦也是乐在其中的了。还有什么成就感、满足感,能超越人因为对自身认知、心理、践行等方面不断超越、突破所带来的那种幸福感、成就感呢?

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永远要记得叮嘱、鼓励自己:只要你付出最多心血,投入最大热情去从事了工作、研究,那么你付出的一切,既是为着自身,也是为着众生;那么所谓艰辛劳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倒是你的琼浆玉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自己的生命之树、教育生涯永葆长青并不容易,需要经常性地破而后立,需要不断地否定之否定。既需要潜心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在日常点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把理念、精神努力着落到实处,也要及时静观内省,更要经常性地与同仁、同志相互咨诹、切磋,“长思三老意,自成一家言”,“辨材须待七年期”,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探究、践行,才是教育家这份崇高荣耀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切方生方死”,周遭的世界如此,我们也概莫能外,所以,与其被动地接受那些让我们感到欣悦、不知所谓、厌烦、恐惧的所有一切变动,不如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方式去应对。

明确自己读书、思考并投射到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蕴含的价值、意义,做到先贤倡导的“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兼收并蓄,达成对中外先贤、国内外同行倡导的的观念、理论和范式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教育者就相对容易达到思想、情绪的平衡状态,逐步臻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较为理想的状态。

优秀的教师,既是挥汗杏坛的引路蜂,也是韦编三绝、手不释卷的读书人,更是苦心孤诣、皓首穷经,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努力探寻、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证道者。我们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我们理应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凝结出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结晶,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的辛勤耕耘,本身就是在编著一本厚重的大书。

?

?

6.?陈嘉英?照花“青蓝”彩?,花面交相映——论教育家的养成

有人说教育家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借助各种培训;有的人则认为成长为教育家并非是一己之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培训而逐渐培养的。诚如《劝学》中所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和寒冰都并非是完全脱离外界而单独产生或生长的,而是借助了外物之力。而新一代教育家的成长又何尝不是通过参加各种各级培训而慢慢成长的?又何尝不是凭借着一代代优秀老前辈,以身垂范,悉心指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强调外界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家是可以通过各级各类培训产生的。

而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培训”一词,并非仅仅单指狭义范围的培训会议,而是指广义上的“培训”,即可以扩宽其内涵和外延,可以指称任何对于潜在的“教育家”在成长方面有帮助的形式,不仅仅拘泥于刻板单调的类似于坐下来听评讲座的“培训”,不仅可以深入到每一次动态生长的课堂中,也可以沉淀于每一本有关于教育的书籍。

培训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沟通和交流,课堂本身就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可以教学相长;而阅读的本质就在于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载体共同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那么,从这个层次上来说,哪一位教育家不是通过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阅读好每一本书籍,经由这种“原生态”的培训和历练而成长起来的呢?哪一位教育家是凭空生长而不需要各种培训而培养出来的呢?

同时,我也十分赞同以讲座、听评课等多种形式呈现的培训。

韩愈曾言:“古之学者必有师”,那么参加培训的潜在教育家也是通过学生、学员这一身份参加的,倘若教育家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那国家层面的“万人名师计划”、教育部的“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岂不是一场笑话?

“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看来,培训会场上的“老师”表达爱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给予”,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予的是财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拥有财物的人就是富裕之人,恰恰是能给予他人精神层次的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因为他不怕失去或者说他有能力继续给予,愿意把自己所拥有的分享并给予他人,他能感受到快乐。但给予的最重要的范畴并不是物质上的赠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另一个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分享给别人。而这并不意味这需要为别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真正有生命力、有力量的东西给予别人。从这一层次上看,教师便是这样的富裕者。

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培训会场上的老师向学生们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想象——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都是教师给予的表现,都是爱的表现。教师通过他的给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提高自我生命力时,同时也会带给学生一种向上的生命感。

正是因为有前辈的带领,有各级各类的培训,才会让更多的潜在教育家迅速成长起来,双方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呈现一派欣荣之势。而照看青蓝之间,光彩神韵自显,互相映照。由此可知,教育家是在“培训”中成长起来的。

?

?

7.?陈相婷?思想需要交流,智慧更需启迪——教育家可以野蛮生长吗?

有人认为教育家是自由生长的,与今天的教育培训背道而驰。因为培训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创造,是工业化流水线一样的打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的人或许可能成为名师,但绝对成长不了教育家。

上述观点虽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细细想来,却经不起推敲。甚至让人怀疑时至今日还固此成见,简直是罔顾事实,闭目塞听。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传统社会中,教育强调自然成长似乎是一种定例,而且因为得益于自然成长出现了一大批星光熠熠的名字:老子、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等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各自为政的情况是生活的常态,可是,每一个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持之以恒地倾注了热情、热爱,似乎他们的自由成长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

时至今日,如果还拿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做法来谈论今天的教育培训,实在算不上与时俱进者,恐怕连事移时易得道理都不明白。再有即使是孔子仍然提倡“学,然后知道”,他自己也是不断向别人学习得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也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那不是不教育,不干预,放任自流,而是强调教育讲究时机和节点。试想,如果没有百家争鸣得碰撞,哪里会有先秦散文得高峰?如果没有陆九渊与朱熹得论战,南宋甚至整个中国就会少了一种思想和声音……哪一个大家不是取长补短,不断吸取精华?

甚至连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得卢梭也认为,教育中人的教育部分可以控制,事物的教育是可以控制的。人的成长尚且不能做野蛮生长,更何况作为教育家得成长,更需要丰厚得土壤和平台。

众所周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得结果每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一定会产生激烈得化学反应,会碰撞出无限的美丽火花。

教育名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得思想和心得,他们每一个个体得经验都是独特的,如果给他们搭建好平台,让他们成熟的经验得以共享,将是教育得大幸,社会的大幸。

担心教育家不能培养得人,还是应该更多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现场写作大赛参赛作品第十二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