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年春季学期教学工作会议
4月30日下午,教务处组织召开学校年春季学期教学工作会议,副校长赵学良出席会议。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各院(系)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参加会议。
会上,赵学良肯定了教务处制定的应对疫情变化的两套方案,并指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他强调,各院(系)要领会精神、转变观念,以师范专业认证为纲领,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全体教师要有产品观,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效果。要深化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将学生粗放培养转为精细化培养,把自己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切实联系到一起。各师范专业要写好自评报告,完善培养方案,争创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在教学改革方面,他指出,师范改革为当下重要主题,要准确定位,提升师范教育层次,认识教师教育的职业性,践行“新师范教育”。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善新的课程体系,将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区分层次,营造师范教育改革的良好生态。
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分别对本学期教师业务发展中心和教学评估中心工作,评教、课程评价与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数据导入问题,招生、学籍、考务等工作,师范专业认证、教学运行、实践教学、教材等方面情况进行总结与部署。
培养方案“云”论证畅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4月24日,社会发展学院举行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云”论证线上会议。会议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廊坊市第八中学、廊坊市第六中学负责人,教育管理部门代表廊坊市教育局、三河市教育局负责人,中学教师代表、毕业生代表等参加线上会议。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社会发展学院督导组成员及历史系教师参加会议。本次线上会议是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用人单位畅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具体举措,实现传统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优势互补,推进我校历史学专业认证进程。
廊坊市第八中学校长王中波在发言中表示,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把师德规范放在首位,将教育情怀纳入其中,是确保师范教育办学方向、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他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围绕“中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一主题,从敬业担当、真诚爱心、教学能力等方面对培养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大家从对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不同角度对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修改建议。教务处负责人结合历史专业培养方案,对专业认证工作做了深入解读。此外,廊坊市第四中学、廊坊市第五中学、廊坊市第六中学等负责人,通过线上函审的方式对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廊坊市安次区城市经济发展座谈会4月23日,应廊坊市安次区政府邀请,经济与管理学院周爱玲、薛建强、孟建峰、回莹等四位老师,参加廊坊市安次区城市经济发展座谈会。辖区及重点企业负责人就本区和企业的经济现状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规划进行汇报。
我校经济与管理副院长周爱玲详细介绍了廊坊师范学院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方式,就廊坊市安次区康养产业提出发展意见。孟建峰老师对现代服务业进行讲解,就廊坊市安次区楼宇经济、夜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意见。回莹老师阐述新业态后,对廊坊市安次区智能服务、智慧服务的新业态经济格局提出发展建议。薛建强老师就新基建提出廊坊市安次区大数据和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次座谈会上,我校教师积极为廊坊市安次区城市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展示了我校教师的风采,对我校走出去,推动政校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外国语学院奏响课程育人主旋律外国语学院承担着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未来翻译人才和跨文化商务人才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学业考核体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奏响课程育人主旋律。
“课程思政应该是一个如盐入水的过程,不能生硬、不能说教,更不能把外语课上成政治课,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外国语学院教师们的一致共识。学院开展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讨论,围绕如何在课堂上突出思政元素,如何让语言教学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如何将课程思政实践与“金课”建设有机融合,尤其是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英语专业如何使学生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等等,展开深入研讨,在深入研讨中深化认识,在共识理念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教师们形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互相观摩、互学共促。
学院开展“一系一课例”课程思政课例录制,各系部录制课程思政典型课例,大学外语教学部录制思政课例《国旗》,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讲述五星红旗历史,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核心内容和意义,如何用英语表述对国旗、国家的热爱及对先烈们的敬仰。课程设计巧妙,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外语教学,此课例荣获年河北省金课教学团队大赛二等奖。
“课程思政重在融入,要将思政内容融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学业考核体系,有机融合、入情入理”——这是外国语学院教师们的教学行动。各门课程重新审视教材,梳理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进行编排设计,汇编课程思政知识点。大学外语教学部将目前所使用的四册教材按照不同的主题重新编排教学计划,形成“校园生活”“社会热点”“意志品质教育”“爱的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等十几个主题,组织学生主题学习、专题讨论,在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翻译、商务英语、日语专业的教师们探索如何在自己的课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融入时文翻译、课后作业等环节。学院将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汇编成册,作为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补充材料,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教师将疫情外宣资料增补进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介绍疫情防控过程,体现中国人民团结奋起、共克时艰、同心战“疫”的精神及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的担当与作为。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在年期末学业考核中,第一次将课程思政元素列入学生成绩评价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业考核内容和方式。在试卷命题中,要求教师创新论述题或作文题的命题内容,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就某一相关话题开展论述,考察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思辨能力。同时,在命题中增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时事热点翻译题,考察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的做法,收到好的效果。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外语课程体系之中,畅通了教学主渠道,奏响了课程思政育人主旋律,促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德育60秒”——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思政微课堂经济与管理学院从年3月启动开展“德育60秒”活动,建设微型思政课堂。所谓“德育60秒”,即教师利用每堂课某一时间或结合课程中某一部分内容,为学生讲授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名人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内容。讲授采取解读经典一句话、一段音(视)频、一组照片、字画及书法等形式展开,或翻转课堂由学生完成,自然贴切、入情入理、有滋有味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60秒”思政微课堂建设,强化任课教师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推动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德育60秒”实现德育与课程内容结合融合,任课教师把德育内容纳入教案,融入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励志故事、处世之道、生活哲理、国学经典等多种德育素材,寓教于教、寓教于学。有的老师通过课堂小游戏开展德育教学。有的老师课前分享人生格言或经典名句名言,并结合自身实际谈人生感受,在分享和感悟过程中让学生收到德育浸染。有的老师由具体专业问题或学术问题引申开来,引导学生既理解相关专业知识,又受到德育教育。在《消费者行为学》分析“老年市场”时,揉进“尊老爱幼”的理念,在分析“中年市场”时,引出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等内容。在《市场营销学》讲授“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时,揉进恋爱观、婚姻观等内容。《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大量国学经典、至理名言供学生“享用”。《金融学》老师将经典的经济学定律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悟出深刻道理。《会计学》老师在讲解“人人都是纳税人”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强化纳税意识和感恩回报。学院健全完善“德育60秒”保障机制,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利用系部教师大会、教研组活动等平台进行专题交流研讨,并通过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各班级将“德育60秒”授课内容记录在班级日志里,组织学生利用自习、班会等形式就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