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溯源长春双阳为何被称为ldquo
TUhjnbcbe - 2021/9/7 17:21:00

打造美好双阳

全面开启建设长春城市副中心的新征程

承蒙邀请,提起黄河,你一定会想到横贯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可谁也不会想到,就在长春市区东南也有一条“黄河”,那就是长春市双阳区境内的双阳河。

双阳区地处吉林准褶皱带西,东北部山地与东北平原过渡带上,北部山势低缓,南部山高坡陡。境内有两条大河,一是与永吉县分界的饮马河;二是斜穿区境中部的双阳河。双阳河为松花江的二级支流,明朝称出万河,清朝称双羊河,更早些时候还曾称苏完河。发源于双阳区南部土顶山北山坡,由南向北流,过双阳街区,于新安镇新光村东流入饮马河,全长93公里。

“双阳”是满语的音译,该词有两个意思:一是黄色、黄色的;二是天干次序中的“戊”。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水色微黄,夹带泥沙的河,简称为黄色的河、黄河。但因我国已有一条黄河,为了不至于重名,沿用原来的音译,仍叫“双阳”为好。

过去有人把“双阳”解译成浊流,并不确切。“双阳河”是满语音译的专名加汉语通名“河”合成的地名。双阳镇、双阳县、双阳区等地名都是从双阳河派生出来的。

关于“双阳”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有人从汉语字面意思理解,认为是“两个太阳”或“两个阳面”。说“双阳”这个地名来源于原双阳镇东的双阳堡。在双阳区境内确实曾有双阳堡,在双阳堡南侧(阳面)有两条河自南向北流,到双阳堡后合二为一,最后流入饮马河,所以这里叫双阳堡。后来“双阳”二字被移植到双阳镇。

还有个民间传说,故事大意是:早年双阳镇还是个无名的小屯子,在这里住着一户老两口。有一年夏天发大水,眼看水进了屯子。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候,他家养的两只羊用角顶住了院门和围墙,老两口才没有被水淹死。在另一个民间传说中,说这户人家是祖孙三代四口人,他们曾救过一只掉进冰窟窿里的小羊,这只小羊和它的母亲在第二年发大水时赶来救了恩人。总之两个传说中都是“两只羊”,为了纪念这两只羊,人们把原来这条无名的河叫做“双羊河”,这个屯子也叫“双羊”了,后来演化成今天的“双阳”二字(关于双羊的故事参见地名传说中双阳篇)。

在各种史料中,有关双阳区的记载不多,在能找到的文献中,这个满语地名的汉语译音竟有十几个,如“出万”、“酸”、“苏完”、“双羊”、“苏瓦盐”、“双阳”、“苏瓦延”、“刷烟”、“双扬”、“酸焉”、“苏斡延”、“苏完延”、“苏瓦烟”等。如对这些地名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满语语言“SUWAYAN”,只是不同年代的作者在著述时,由于自身的民族、用语、方言、发音、选字等的不同,也就难免在译写时造成上述名称的极不统一。少的只用一个字,多的用了三个字。例如:把这个词快读成一个音节,就成为“酸”;把前两个音节快读就变成“刷烟”或“双羊”;省略后一个音节就变“出万”;三个音节慢读就成为“苏瓦烟”。

在史料中最早提及“双阳”的是年(明永乐四年)设置的苏完河卫,“苏完”即“出万”、“苏瓦延”的音转。明代以前在此居住的女真族亦称“苏完部”或“酸部”。年(明万历四年),置奴尔干都司出万河卫。明末在双阳置卫所,说明当时此地人烟已是比较稠密了。清朝初年,双阳地属盛京将军。年(清顺治十年),属宁古塔将军。年(清康熙十二年),清政府沿柳条边设台置丁盘查行人。年(清康熙二十年),双阳辟为吉林至盛京的第三个驿站,定名为“苏瓦延站”。今日双阳镇西南的西放马岭屯,就是当年驿站的放牧之地。年(清乾隆十二年),属吉林厅。年(清光绪八年),属吉林府永吉州。

年(清宣统二年),撤销驿站,设双阳县。县名即“苏瓦延”的音转。沦陷时期,年初曾把双阳县与伊通县合并,各取尾字,称通阳县。伪县公署驻伊通街。年光复以后,年2月经中共吉辽省委批准,恢复原县域,县名改称阳春县,寓共产党象春天的阳光普照双阳。同年5月26日恢复了设县最初的名字“双阳”,一直沿用到今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双阳镇内只有苏瓦延街一条主要街道,称老街。解放后,城区规模逐年扩大。年9月20日,撤销双阳县,设立双阳区,划为长春市辖区。现在双阳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已逐渐成为省会长春不可缺少的部分。

消息来源:中国吉林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溯源长春双阳为何被称为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