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题下蓝色“太原晚报”可直接实现
寇庄(南内环街):IT之村
亲贤(亲贤北街):饮食之村
后北屯(漪汾街):娱乐之村
北张和许西(附近有十多所大学):大学生之村
小王村(南内环街):彭村,(和平北路)临县人之村
郝庄(朝阳街):服装商业之村
太原街道之最(市区内的)
最宽的街道:龙城大街米
最窄的街巷:草市街平均1米,最窄处0.7米
最长的街道:滨河东路米(17公里)
最短的街道:绿柳东巷和后营坊头条,都是20米
得名最早的街道:智家巷(北宋末年)
街名字数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一(二、三)条9个字
街名字数最少的街道:柳巷、靴巷 都是2个字
太原市区内的颜色街道(现存的)
红沟路、黄陵路、白龙庙街、黑土巷、金刚堰、绿柳巷
太原的数字地名(序数词不算)
一人巷、二市场、三圣庵、四岔楼、五福庵、六平巷、七府坟、八吊沟、韶九巷、十里铺街百货市场(已消失,在柳巷西)千家坟
太原村落地名的由来
大、小王村: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后王村: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前、后北屯: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瓦窑:宋神宗元丰二年(年)修惠明寺塔,取其地之土作瓦,而工匠用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
千峰路: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60号文件以石千峰(是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
漪汾街:很好解释的,漪就是水波纹,漪汾就是汾河的水波
“下元”:雍正年间,古交的磨石村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种菜成园,故名下园,后来俗称为下元
芮城村:村南原有一片洼地。五代时,洼地北边建有一座小城。《中华大字典》解:芮,水洼之意,又解为小。因城小而又建于水洼旁,故名。
棘针村:此处旧为晋阳古城之前故唐城遗址。晋阳城扩建后,故唐城南半括入州城,北半荆棘丛生。故名。
南、北堰村:分别处沙堰南北段而名南堰、北堰。清《太原县志》:“沙堰,在风峪口,先年筑,以障风峪暴水。”
东、西太堡村:原名太堡庄,为汉清河太后的堡子,故名,有清河太后墓。唐贞元间(年~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
东社村:“社”为古代地方区域名。《周礼》载“二十五家为社”,《管子/乘马》亦言“方六里合之曰社”。因村居“西社五村(上庄、下庄、王家庄、袁家庄、西南寨)”之东,故名东社。
南社村:得名见东社。
大岩村:此地有一块很少见的大岩石而得名。年张姓人家来此定居。
红沟村:因沟内土质呈紫红色,故名。
九院村:早年村中有九户人家建同样的九个院子,故名。
官地村——相传解放前有姓路、姓郭两家合开一煤窑,后两家把煤窑卖给一个姓官的,故名官地。
河龙湾——相传这里原是大虎峪的一片耕地,两旁无防水坝,每下大雨,洪水倾入虎峪沟,经河口流出,淹没庄稼,造成水灾,习称此地为河涝湾。后因“涝”与“龙”谐音,改名“河龙湾”。
九院村——相传此村有九户人家,同建一样的院落,故名。
狄村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呼延村元称呼延社,道光《阳曲县志》作呼延村。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村建于呼延氏宅院地址,以呼延为名,明清时,山西省按察使,掌管司法,简称察院。这里地处察院之后,故名。呼延村是宋朝南征猛将(梁山好汉双鞭呼延灼),的故居
兰村因为附近长有兰花,所以得名兰村,由于有两个兰村,所以北面的一个就叫上兰村,南面的是下兰村
神堂沟村:村址在土沟内,因距沟一里处有“龙泉寺”,寺内设有神堂,故名。
开化村:处开化峪口,故名。清《太原县志》:“开化峪在县西北十里余,造砂锅,出石炭、石灰。”北齐天保二年(年)在此建佛寺,敕名开化。隋仁寿初(年)改名净明,唐武德三年(年)复改为开化,清称法华寺。
箱子村:村中几乎全部姓张,其远祖是南堰村的读书人,屡次乡试均不中,自觉羞赧无颜见人,遂携妻躲进西山隐居。其后生子孙逐渐形成村落,名为“羞子村”,后讹传为“箱子村”。
花塔村:以寺而名。唐贞观八年(年)村中建寺及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称华严塔。花、华古均作华。寺以塔名,而村以寺名。
木厂头村:因汾水伐木放排聚集而名。
港道村:属于郝庄镇,无资料。
淖马村:相传隋末李渊巡山至此遇雨将马淖住,只得从坡前返回;宋呼家将路过亦遇雨将兵
马淖村,夜宿烧窑洞中(俗称呼呼洞),故名。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淖马村神清观,“地艰于水,左山下甘泉夜涌”云云;又曰“旌德怀安王墓,在县北二十里淖马村”。
耙儿沟村:属于杨家峪乡,无资料。
伞儿树村:处古百里黑松林丘陵地,俗称黑松坡。松坡有株千年古槐,树冠如伞,故名。道光《阳曲县志》或作伞儿树村,曰:“伞儿树,距城三里。”
窊流村:因该村地势低洼,村边有条常流小溪,由此得名。
移村:相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多次迁移,故名。
沙沟村:因原村址在九院沙河沟壑中,故名。
南上庄村:因地势高于附近的南屯村,取名上庄。为与东社的上庄区别,故名南上庄。
西铭乡:村名。原名西明村。相传古时村有观音堂庙,建有钟楼,庙前有“莲花池”。农历每月初三后的几天,当日落时,登钟楼可赏月映莲花,人称此景为“西明古月”,故以为名。后钟楼塌,莲池淤,古景无存。村民为铭记古景,改村名为西铭。
寺底村:因位于蒙山开化寺之底下而得名。
罗城村:以城为名。《五代史》:“周师攻北汉,栅木为城,谓之罗城。”《读史方舆纪要》载:龙山城,宋毁,“西南外有罗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为长龙城,今有罗城镇”。清《太原县志》记作:罗城村,在县西北。
以上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