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争议——圆明园要不要重修,关于这个问题,网络上大家各抒己见甚至是争论不休。
圆明园将来会不会被重修笔者也未知,但是讨论“重修”这个问题,我们绝对不是头一回,因为晚清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就被“热议”一次,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始建于康熙末年,正式修建是在雍正年间,乾隆年间圆明园又被进一步修建,达到其鼎盛。咸丰皇帝尤其钟爱圆明园,由于紫禁城的诸多规矩死板而刻薄,为了逃避这些规矩的束缚,咸丰皇帝将圆明园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和办公场所。应该说经过清朝几代皇帝的经营扩建,圆明园的恢宏程度不难想象。然而,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攻进京城,咸丰皇帝仓皇而逃。咸丰皇帝心爱的圆明园造到灭顶之灾,园内宝物被洗劫一空,整个园子更是被焚之一炬。
(注:本文配图均为清代郎世宁圆明园铜版画)
连个园子都保不住的天子还算什么天子,此时咸丰皇帝的郁闷可想而知,为了逃避现实,咸丰皇帝说什么也不回北京,就窝在热河行宫了此一生。就在圆明园被烧毁的一年以后,三十多岁的咸丰皇帝驾崩在热河行宫,皇位传给年纪尚幼的同治皇帝,而两宫太后(慈禧和慈安)联合恭亲王奕訢等人策动“辛酉政变”,扳倒咸丰皇帝亲命“辅政八大臣”,开启了大清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太后“垂帘听政”之政治局面。
当大清政治局面少少稳定之时,生性奢侈之人便不在安耐,开始憧憬当年圆明园之美好生活。
同治七年,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德海知道奢侈成性的慈禧太后早有重修圆明园之打算,所以开始伺机怂恿。只是迫于恭亲王奕訢等王公大臣的积极反对,才不得以而暂告段落,恭亲王奕訢因为此事得罪了慈禧太后。虽然,一段时间内慈禧太后并没有再提及重修圆明园之事,但是她“那颗骚动不安的心”并没有就此作罢。
同治十一年,已经17岁的同治皇帝完婚并正式亲政。同治皇帝虽然亲政,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愿意交出手中的全部权力,还想掌控同治皇帝。可是,年轻的皇帝血气方刚并不喜欢被母亲控制,母子之间矛盾重重。为了能让自己母亲慈禧太后正式“退居二线”,同治皇帝就有了重修圆明园让慈禧太后养老,不要干涉政事的想法。当然,同治皇帝本身也是纨绔任性,同样喜欢荒淫奢侈的生活,当年其父咸丰皇帝在圆明园悠哉模样,也许深烙同治皇帝幼小之心,因此“重修圆明园”可以说是这对母子的共同所向。
同治皇帝能够下决心重修圆明园还有另一些其他人为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内务府之人的极力怂恿,他们极尽全力的给同治皇帝描绘圆明园之恢宏与瑰丽,要的就是同治皇帝决心重修圆明园。因为圆明园属于皇家园林,修缮工作属于内务府之职责。想要重修必然耗费巨资,而其中之油水之大可想而知,中饱私囊才是内务府当差之人的真正目的。由此,晚清政坛整体的腐朽堕落之程度,可见一斑。
总之,无论同治皇帝出于自身享乐也好,还是甩开母亲慈禧太后也罢,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重修圆明园。对于他的这个决定,朝野上下真是炸开了锅。
年轻的皇帝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清政府的财政状况。重修圆明园需要耗费巨资,这对于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帝国来说,真的是无力承担。所以,对于同治皇帝想要重修圆明园之决定,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反对之声比比皆是。帝师李鸿藻带头劝说无果,御史游百川上书劝谏,反被革职,一切反对的声音在同治皇帝看来都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这次同治皇帝是铁了心重修圆明园了。
那么钱从哪来?这也难不倒同治皇帝以及内务府的爪牙们。方法之一是官员募捐,当官的为表示对皇帝陛下以及慈禧太后的忠心,需要竭尽自己所能捐款。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极力反对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的恭亲王奕訢,此次竟然封口不提反对之语,反而率先捐款两万两白银,表示忠心与支持。当然,由于众多官员对重修圆明园的反对,再加之大部分人不想露富,所以这官员捐款可谓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第二条路子那就是卖官,多少封建政权走向灭亡的前兆之一,就是大批量卖官。卖官这个事儿一旦失去控制而开了口子,那就很难缝补,整个官场风气一下子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贪腐深渊,王朝不灭亡天理难容。就因为要重修一个园子,便不惜朝纲败坏,可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昏庸无道。
统治者们昏庸无道,下面的人就敢铤而走险,这就是晚清有名的“李光昭欺罔招摇案”。
同治十三年,即公元年,圆明园重修正式动工。年是个多事之秋的年头,法国人正在侵略越南,其企图就是进一步瓦解清政府藩属国之附属模式,并且妄想以越南为落脚点撬开中国之南大门;而日本人也有蠢蠢欲动,恬不知耻地想要策动侵台战争,企图将台湾剥离出中国版图。出了外患,还有内忧,新疆阿古柏又发起叛乱。此时肩负平定新疆叛乱的是老将军左宗棠,左宗棠每日无不担忧粮饷之供给。就在这样战事连连,国家旦夕之际,同治皇帝以及慈禧太后却在绞尽脑汁,筹划钱财修园子,这简直就是置祖宗基业,国家安慰于不顾,置人民与水火而后快的昏君。
昏君之下必有庸臣,李光昭便是这庸臣之一,此人不但荒诞不经更是胆大包天。李光昭本是贩卖木材、茶叶生意的商人,花钱“捐输”得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本来也没什么大作为,但是修建圆明园急是需要木材,这就让李光昭有了用武之地,便欲图包揽修园所需之木材而从中攫利。李光昭当年做生意之时,结识了内务府的人,通过这层关系搭上了线。李光昭声称自己有价值三十万两的上等木材,愿意卖给朝廷修建圆明园。此事通过内务府奏报给了同治皇帝,皇帝很高兴,当即准了三十万两款项,命内务府加紧督促李光昭尽快将木材运至京城。
其实这位李光昭根本没有什么上等木材,那岂不是欺君?李光昭为了升官发财根本不顾及身后之事,于是乎他来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冒充自己是皇帝亲派督办木材筹措的督监大臣,到处招摇撞骗。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这骗局没起多大作用,没人买他的账,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骗来上等木材。没有木材如何交差?李知府无奈开始骗洋人,从法国洋商那买了三船木材,这些木材实际成交价格是五万多两白银。洋人做买卖都是要有合同的,倘若李光昭仅以自己“候补知府”的身份与洋人签订合同,恐怕洋人根本不会睬他,于是这家伙竟然冒用“大清皇帝亲派监督”之名签订合同,就这样木材骗到了天津港。内务府的人也没闲着,木材一到港口,马上上奏皇帝,花了三十万两买来的木材已经到港,同治皇帝大喜,命李鸿章免税放行。年轻皇帝修园之心之迫切,可见一斑。
木材已经到货,那就得付款了,洋人都是依照合同办事儿,没什么毛病。可恨的是这位李光昭竟然开始抵赖,以木材尺寸不符,品质不达标等没有之事为借口,拒绝提货付款。这法国人当然不干了,木材你不提货,货早被大清政府提走了,回头不给钱,这能行吗?法国洋商直接到大使馆状告大清皇帝诈骗。在这片土地上,皇帝成为“被告”真是亘古未有,荒淫皇帝统治之下就是什么奇葩之事都能发生。同治皇帝虽然荒诞,但是并不是傻子,收到“诉讼状”之后差点气疯,直接下令严办李光昭。
李光昭被判斩监候下了大狱,抄了李光昭的家,钱也给了法国人。李光昭之事是告一段落了,但是修园子的事还在继续。
例如李鸿章等诸多反对修园的大臣,看到这是个阻止皇帝胡闹的好机会,纷纷上疏陈述修园弊端,再加之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王公大臣也联名上疏,痛陈内务府伙同李光昭等人欺君罔上,中饱私囊的卑劣行径,认为修园不可继续为之。为了使皇帝同意,奕訢、奕譞以及军机大臣多次请求面觐皇帝,终于得到面觐机会,面觐时,恭亲王奕訢一一陈述修园之弊,反被同治皇帝指责:“此位让汝如何?”军机大臣文祥见状伏地痛哭,几近晕厥,醇亲王奕譞继续跪地泣谏,总算是初步打动了皇帝。
经过众多大臣的冒死觐见,同治皇帝最终总算是迫不得已而终止重修圆明园。刚愎自用的同治皇帝这口恶气还是要出的,他竟然降旨,革去奕訢世袭罔替亲王降为郡王,将醇亲王奕譞、大学士文祥等人革职并免除军机大臣职务。这道圣旨,相当于将国家中流砥柱的大臣全部开除,同治皇帝简直就是想让自己成为大清末代皇帝啊!两宫太后再也坐不住了,不得不出面干预,收回了皇帝的荒唐成命,就此重修圆明园之事彻底作罢。
这场闹剧虽然收了尾,但是慈禧太后荒淫奢侈的本性并未收敛,二十年后的重修颐和园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修一个园子毁了国家海军,更毁了大清帝国。大清帝国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唐代文豪韩愈在《进学解》中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句话真的是经典名句。
《百谈清史》专栏,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