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信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游圆明园风景不同的颐和园圆明园 [复制链接]

1#

文/临海凭风

中国园林文化,首推皇家园林,它们浓缩山川湖海,亭台楼阁,内涵丰富,并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

在众多的园林中,当属三大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因为我都去过,这里要谈谈他们各异的风景。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颐和园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公里,占地约公顷。主体建筑背靠万寿山,面对昆明湖,完全符合“背山面水”的风水原理,兼有诗、画、儒、释、道等多重因素令人称奇。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园林,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

颐和园是在清漪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清漪园选址在瓮山和瓮山泊。瓮山是西山一个支脉,是一座断山,因其形体像一个瓮,相传曾从山谷里挖出来一个石瓮,所以叫瓮山。瓮山泊坐落在瓮山的前方,是由涌出的山泉水特别是容纳了玉泉山的山水自然形成的湖泊。瓮山泊历史上的名字很多,如西湖、西海等。修建清漪园前,瓮山泊在康熙年间曾经叫做裂帛湖,在玉泉山的东南山麓有一个小湖也叫裂帛湖,很容易让人混淆。一般来说小湖就是玉泉山那个裂帛湖,大湖就是瓮山前面的裂帛湖——瓮山泊。

瓮山一带,历史上曾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元代开始不断有游人到这里来游览参观,到明代在北京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习俗,就是到瓮山脚下欣赏风景。

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已经全部建成,乾隆皇帝写了《圆明园后记》,说圆明园是一个很好的御园,后人不要再花更多的钱来修建新的园林。他又要在瓮山脚下建设新的园林,相当于违反了允诺,所以迟迟未开工建设,直到后来他找到两个合适借口,才开始在这里动工。一个借口就是兴修北京西郊的水利设施,把香山、玉泉山的水引入海淀一带,用来种植水稻,建造园林,使更多的水流进北京城,甚至流进运河。

工人们通过西边回填,东边开挖的方式,让湖面整体向东移动,湖东岸一直挖到瓮山的东麓,最后形成一个桃形的大湖泊,桃形寓意着长寿。瓮山泊里面挖出来的泥土堆放在瓮山东侧,使瓮山东西两边的山体大体对称,构成蝙蝠形状。蝙蝠就是“福”的意思。经过改造,瓮山、瓮山泊变成了“福山寿海”,这是乾隆给母亲最好的寿礼。

避暑山庄与圆明园这两处清代名园,虽说一个是古朴拙野而富有山林雅趣,因为承德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奇春园和圆明园。这三个花园合在一起,特别壮观。园区总占地面积余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景观余处。

该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在雍正年间扩张,后来成为皇帝处理西北府的主要居住地。圆明园的主要格局体现了以中庸为基础,以西方为辅助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古老韵味,更融合了西方的独特优雅。在几代皇室子弟的精心管理下,圆明园也成为清代皇室的主要避暑胜地。圆明园虽然有多处景观,但通过皇家子弟的欣赏,最终的绝佳景观不超过40处,它能体现出园林的雄伟与壮丽。

承德避暑山庄一经使用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这样庞大的一项工程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置身其中,既能感受到平原的开阔,也能体会到山脉的挺拔。作为当年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都普六下江南,在遍览了天下美景之后,修建避暑山庄时便博采从家之精髓,将中国南北园林风格融为一体。

避暑山庄占地万平方米,环绕山庄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更是现在唯一一个园林面积比城市面积大的皇家行宫。
  

其实避暑山庄不仅是供皇家休憩度假的园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军事,外交上的功能,它是康熙心中无形的长城。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清朝军队暴露出严重的弱点,康熙对此十分震惊,决定要建立皇家猎场,用以训练官兵。康熙二十一个是中西合璧而富丽堂皇,但都为清帝所重视。各擅胜场,可说是一对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姊妹园,修建的历史背景有相似之处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蒙古、女真等。

通过上述文字,不难看出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景。

被称为万圆之园的是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面积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皇家园林艺术原则

1、构架山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2、模拟仙境。早在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

3、移天缩地。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壬土的思想。

4、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圆明园到避暑山庄再到颐和园,清朝为何从立国直到灭亡都在热衷建园子?

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育三个方面的特点:

(1)功能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休发展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济后大备,诸如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有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花,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此其一。

(2)形式多。这里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抑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地反映。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厄则吸收r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圆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

(3)艺术化。明济园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风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川,已臻成热,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体。

、12、9

#原创散文随笔#

感谢浏览,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